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

本著公開、開放的原則,實驗室積極對外開展學術交流。設立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制定了開放基金管理辦法,對外公開發布指南和公開徵集項目,對項目申請進行公平、公正的評審,擇優立項並公開發布。每年批准約10項開放基金,分別給予2-3萬元經費的支持,獲支持的項目負責人屬於實驗室流動人員的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
  • 主管部門: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生物質能源、非碳可再生能源和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系統集成最佳化。在分散能源高效富集如光合作用模擬、高效太陽能轉換材料、聚光及跟蹤技術、波浪能收集等,在低品位能源高效轉化如光化學轉化利用、中低溫太陽能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生物質燃料製備、地熱資源綜合利用等,非穩定能源儲存及輸送如高效大容量儲能材料、多能互補套用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併網控制技術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術研究,進行技術集成,以期突出原理創新和工藝技術創新,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案。

發展歷史

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原名: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與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是依託單位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科學院組織高水平可再生能源領域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聚集和培養優秀科技人才、開展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實驗室創建於2001年12月,2009年5月通過驗收,2007年以來順利通過歷次評估,並連續獲擇優支持。2013年,經中科院批准,實驗室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可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科發計字[2013]49號)。重新定位了依託單位與實驗室的關係,凝練了科技目標,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內容。

科研條件

實驗室瞄準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瞄準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國際前沿,堅持“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原則,堅持原始創新和技術集成相結合,研究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共性基礎問題,開發核心技術,形成解決方案,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重點突出原理創新和工藝技術創新,在分散能源高效富集、低品位能源高效轉化、非穩定能源儲存及輸送等開展核心技術研究,進行技術集成,形成解決方案。在重要方向上做出前瞻性、基礎性、戰略性的創新貢獻,形成一批具代表性和有社會影響力的智慧財產權及研究成果,成為可再生能源領域國內高水平科研創新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高技術輻射基地。

科研成就

其下設定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管理3個研究方向共13個研究室和1個分析測試中心。秉承加強技術創新和技術集成創新,堅持有所不為有所為的原則,重點開展具有明確需求的科研工作,在生物質能源利用、非碳能源利用技術開發、能源戰略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取得了一批具有標誌性、引導性和不可替代性的科技成果。生物質航空燃油關鍵技術獲2018年度廣東省技術發明一等獎;集波浪能發電、養殖、旅遊為一體的半潛式多功能平台,已獲中國、歐盟和日本發明專利授權,南海兆瓦級波浪能示範工程建設項目首台500kW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舟山號“,於2020年7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

人才培養

實驗室擁有儀器設備總值約1億多元,科研用房約1.72萬平方米。共有155名固定研究人員,其中高級職稱100名。博士生培養點2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碩士生培養點7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