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物理學卷》展現了中國古代科學在物理學方面的概貌,內容包括歷史的概述、力學、光學、聲學、電與磁、熱學以及近代物理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幾部分。
圖書目錄
總序 盧嘉錫
緒論 (1)
一 “物理”的古代詞義 (1)
二 物理學的典籍 (3)
三 傳統物理學的特點 (5)
第一章 歷史的概述 (7)
第一節 物理學知識的萌芽 (7)
第二節 傳統物理學的發展 (9)
第三節 傳統物理學的高度發展 (12)
第四節 物理學從傳統走向近代 (14)
一 明末清初的傳統物理學知識 (15)
二 鴉片戰爭前中西科學交流以及物理學知識的融合 (16)
三 鴉片戰爭之後近代物理學在中國的傳播與引進 (18)
第二章 力學 (20)
第一節 簡單機械及其原理 (20)
一 槓桿和天平 (20)
二 《墨經》論槓桿 (25)
三 滑輪和轆轤 (27)
四 《墨經》論滑輪 (30)
五 尖劈與斜面 (33)
六 《墨經》論斜面 (35)
第二節 重心和平衡 (38)
一 《墨經》論力的平衡 (38)
二 對重心的認識及運用 (39)
三 周廟欹器及其在歷代的發展 (42)
四 重心與平衡在建築中的運用 (44)
五 不倒翁 (45)
六 磬的重心 (47)
第三節 力和運動 (48)
一 《墨經》定義力 (48)
二 對幾種力的認識 (50)
三 王充論力和一個力學系統的內力 (53)
四 時空的物理性質 (54)
五 機械運動 (58)
六 相對運動 (64)
七 迴轉運動二陀螺與平衡環 (67)
八 力學的相對性原理 (71)
九 動量矩守恆原理的套用 (73)
十 動力學的思想萌芽 (75)
十一 功與能的古代觀念 (76)
十二 箭矢飛行及相關觀念的東西方之差異 (78)
第四節 流體力學 (82)
一 液體的浮力 (82)
二 液體的比重及其測定法 (87)
三 液體的表面現象 (92)
四 靜水和流水的力學知識 (94)
五 大氣壓 (100)
第五節 材料力學 (105)
一 對材料性質的認識 (105)
二 材料強度的經驗檢驗法及其聯接問題 (108)
三 彈性變形和彈性定律 (113)
四 梁木斷面的高寬比 (120)
第六節 固體 (122)
一 固體的比重 (123)
二 晶體 (126)
三 垛積術與密堆積概念 (140)
第七節 基本計量 (142)
一 時間的計量 (143)
二 長度、容量和質量單位 (150)
三 單位量值的演變與標準器的制定 (154)
四 尋求自然常數的努力 (158)
五 《墨經》論度量 (163)
第三章 光學 (166)
第一節 光源 (166)
一 熱光源 (166)
二 冷光 (173)
第二節 影論 (182)
一 圭表和影 (182)
二 《墨經》論影 (185)
三 方以智的“光肥影瘦”說 (189)
四 影戲 (193)
第三節 像論 (194)
一 小孔成像 (195)
二 反射鏡成像 (202)
三 透鏡成像 (225)
第四節 視覺、顏色和色散 (243)
一 視覺與透視 (243)
二 顏色與色覺 (244)
三 色散 (246)
四 衍射 (252)
五 濾光及其套用 (253)
第五節 大氣光象 (254)
一 小兒辯日 (255)
二 海市蜃樓 (258)
三 峨眉寶光 (260)
第四章 聲學 (262)
第一節 導言 (262)
一 聲音的古代定義 (262)
二 聲學與文化背景 (264)
第二節 音調的數學計算 (270)
一 樂律的起源 (271)
二 三分損益法和三分損益律 (279)
三 三分損益律的發展 (284)
四 純律的套用和理論 (297)
五 朱載埔及其等程律 (303)
六音高標準器與管口校正 (318)
第三節 聲音的特性、傳播和套用 (329)
一 聲音的特性 (330)
二 聲音的傳播 (335)
三 建築與聲音 (341)
四 器物破裂及其內雜質的聲音鑑定法(347)
五 利用聲響捕魚 (348)
六 音樂與語言機械的製造 (350)
七 噴水魚洗 (352)
第四節 樂器與盧學知識 (354)
一 振動與聲音 (354)
二 弦與管樂器 (355)
三 打擊樂器 (361)
四 編鐘和殼式樂器 (363)
第五節 共振 (374)
一 宋代之前共振現象的記述 (375)
二 宋代及其之後演示共振的實驗 (377)
三 消除共振 (379)
四 地聽器的發明及其套用 (381)
第五章 電和磁 (386)
第一節 摩擦起電 (386)
一 琥珀與玳瑁 (386)
二毛皮、絲綢和其他 (389)
第二節 雷電 (391)
一 對雷電的一般認識 (391)
二 導體與絕緣體概念的濫觴 (393)
三 尖端放電和大氣電現象 (394)
四 建築避雷 (396)
五 東西方對電的認識差異 (398)
第三節 磁石及其特性 (399)
一 磁石的名稱及其分類 (399)
二 磁石特性的發現 (400)
三 人造磁體 (402)
四 磁石的套用和磁幻術 (404)
第四節 指南針、磁極性和磁偏角 (407)
一 司南的創製 (408)
二 指南魚、指南龜和地磁傾角的運用 (409)
三 指南針的製造和安裝 (412)
四 磁體的極性 (414)
五 地磁偏角 (415)
第五節 羅盤及其在航海中的套用 (417)
一 羅盤的起源與發展 (417)
二 航海用指南針與羅盤 (421)
第六章 熱學 (425)
第一節 火、燃燒與冰 (425)
一 對火的認識 (425)
二 摩擦生火 (426)
三 引火柴與活塞式點火器 (429)
四 自燃現象 (430)
五 冰 (432)
第二節 熱與溫度 (434)
一 熱脹冷縮與物態變化 (434)
二 沸騰過程 (437)
三 熱傳導與熱理論 (439)
四 測溫、測濕與火候 (444)
五 冷凝與對冰花的觀察 (448)
第三節 熱現象的技術套用 (450)
一 熱氣球 (450)
二 走馬燈 (451)
三 保溫瓶一 (452)
第七章 近代物理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 (455)
第一節 明末清初西方物理學知識的傳人及影響 (455)
一 中國和歐洲的社會與科技發展的狀況 (455)
二 天主教耶穌會士來華與西方物理學知識的傳入 (458)
三 物理學知識集中的幾種書籍 (459)
四 力學與簡單機械知識的傳入 (461)
五 熱學與氣象學知識的傳入 (466)
六 光學知識的傳入 (470)
七 西方物理學知識傳播的影響 (475)
第二節 儀器製造與中西物理學知識的融合 (478)
一 眼鏡 (479)
二 三稜鏡和望遠鏡 (482)
三 崇禎曆局制望遠鏡 (488)
四 薄珏、孫雲球和黃履莊 (492)
五 計時器、鐘錶和單擺 (498)
六 阿基米德螺旋 (505)
七 鄭復光及其《鏡鏡論痴》 (507)
八 鄒伯奇及其《格術補》 (528)
九 鄒伯奇的玻璃攝影術 (537)
十 鄭光祖和中西宇宙觀的融合 (541)
第三節 晚清西方物理學知識的傳入及影響 (543)
一 中國和歐洲的社會與科學技術 (543)
二 基督教新教傳教士來華以及西方人士在華的科學與教育活動 (546)
三 物理學書籍的翻譯 (549)
四 物理學教育 (552)
五 晚清時期傳人的近代物理學知識 (555)
六 物理學名詞的翻譯和審訂 (562)
七 物理學知識傳播的影響以及影響物理學知識傳播的因素 (566)
第四節 近代物理學的發端 (569)
一 《談天?序》和李善蘭的劃時代宣言 (569)
二 廷德耳的《聲學》、傳統與近代的交流 (572)
三 近代物理教學的肇始 (576)
四 西學中源”說 (581)
圖錄 表錄譜例 (585)
參考文獻 (593)
主題索引 (607)
書名索引 (611)
人名索引 (613)
後記 (624)
總跋 (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