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

中國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

《中國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是2008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潘麗霞。該書以史為鑑,史論結合,匯總了歷史的經驗,深層次地思索了對今天兩性體育和諧發展的啟示,提出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相對平等”的存在,從而提出了構建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相對平等的策略。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
  • 作者:潘麗霞
  • ISBN:9787564400194, 7564400196
  • 頁數:131頁
  • 出版社:北京體育大學
  • 出版時間:2008年8月1日
  • 叢書名:中國體育博士文叢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對社會性別、婦女體育與性別問題、性別平等與差異等問題進行科學的理論梳理,為體育“性別和諧”研究提供理論基礎。作者以縱向和橫向兩條主線展開對婦女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平等與差異的研究,以社會性別關係的歷史演變為脈絡,論述了傳統社會時期、計畫經濟時期和社會轉型時期三個時期婦女社會體育參與中存在的性別差異與平等問題,系統而有獨到見解。

作者簡介

潘麗霞,1973年12月出生,山東省昌樂縣人,教育學博士,現就職于山東師範大學體育學院。1993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體育系,1994~1997年在山東師範大學師從孔祥鑄教授,研究方向為體育訓練學,獲得碩士學位,1997年獲學士學位。2004~2007在北京體育大學師從李樹怡教授,專業為體育人文社會學,方向為社會體育,並獲得博士學位。現主要從事體育社會學與體育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參編的著作有:《大學體育教程》、《體育教育研究》、《體育課教法設計理論與方法》等;獨立主持的課題有“第十一屆全運會對山東省體育生態系統影響的研究”、“第十一屆全運會對山東省民眾體育系統影響的生態學分析”;參與的課題有“和諧社會與我國國民健康滿意度調查”、“龍舟與我國民俗體育的流變”等,並發表核心論文十餘篇。

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選題依據
1.1.1 問題的提出
1.1.2 目的意義
1.2 相關文獻綜述
1.2.1 關於社會性別的研究
1.2.2 婦女體育與性別問題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視角與理論基礎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框架、視角與理論基礎
2 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平等、差異的概述
2.1 婦女與社會體育參與
2.2 性別平等與差異
2.2.1 性別平等的概念、內涵
2.2.2 性別差異的概念與產生根源
2.2.3 性別平等與差異的關係
2.3 社會體育參與中的性別平等與差異
2.3.1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平等與差異的理解
2.3.2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研究內容的確定
2.4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與存在社會因素的確定
2.4.1 歷史唯物論中的主體選擇及社會制約性
2.4.2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與存在社會因素的確定
3 傳統社會時期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
3.1 傳統社會時期婦女社會體育活動參與的社會背景
3.1.1 婦女社會體育活動參與的社會性別背景
3.1.2 社會體育活動發展概況
3.2 傳統社會時期婦女社會體育活動參與情況
3.3 傳統社會時期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性別差異的表現
3.3.1 參與水平中的性別差異
3.3.2 參與過程中的性別差異
3.4 傳統社會時期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與存在的社會因素分析
3.4.1 兩性接受教育的差異與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的性別差異
3.4.2 傳統性別文化與婦女社會體育活動參與
3.4.3 婦女參與社會經濟生活狀況與社會體育活動的參
3.4.4 國家體育體制與兩性社會體育活動的參與
3.5 傳統社會時期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性別差異的評價與分析
3.5.1 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顯性性別不平等的存在
3.5.2 社會體育活動參與中性別不平等與階級差異的交織
3.6 小結
4 計畫經濟時期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
4.1 計畫經濟時期婦女社會體育參與的社會背景
4.1.1 婦女社會體育參與的社會性別背景
4.1.2 社會體育發展概述
4.2 計畫經濟時期婦女社會體育參與情況
4.2.1 婦女社會體育參與的被動性、廣泛性
4.2.2 婦女社會體育參與性別內的高度一致性
4.3 計畫經濟時期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的表現
4.3.1 參與水平中性別差異的高度縮小
4.3.2 參與過程的“一性化”
4.4 計畫經濟時期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與存在社會因素分析
4.4.1 政府管理型的社會體育管理體制與兩性社會體育參與
4.4.2 婦女群體廣泛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對社會體育參與的影響
4.5 計畫經濟時期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的評價與分析
4.5.1 社會體育參與中的性別“絕對平等”是一種實質的性別不平等
4.5.2 社會體育參與中的性別“絕對平等”影響的兩面性
4.6 小結
5 社會轉型期社會體育參與中的婦女與性別差異
5.1 社會轉型期婦女社會體育參與的社會背景
5.1.1 婦女社會體育參與的社會性別背景
5.1.2 社會體育發展概況
5.2 社會轉型期婦女社會體育參與概況
5.2.1 階層差異與婦女社會體育參與
5.2.2 年齡差異與婦女社會體育參與
5.3 社會轉型期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的表現
5.3.1 社會體育參與權利與機會在形式上的性別平等
5.3.2 社會體育參與實際機會中的性別差異
5.4 社會轉型期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與存在社會因素分析
5.4.1 兩性接受教育差異與社會體育參與
5.4.2 兩性參與社會經濟生活差異與社會體育參與
5.4.3 社會主流性別文化對婦女社會體育參與的影響
5.4.4 社會轉型期社會體育管理體制、體育公共政策的影響
5.5 社會轉型期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的評價與分析
5.5.1 隱性性別不平等的存在
5.5.2 性別“相對平等”的存在
5.5.3 性別不平等的複雜化與易被忽視性
5.5.4 性別不平等存在的客觀性與必然性
5.6 小結
6 歷史經驗、啟示與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平等的建構
6.1 歷史經驗
6.1.1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因果的社會性
6.1.2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產生的共塑與自塑性
6.1.3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差異與性別內階層、年齡等差異的並存性
6.1.4 性別不平等存在時空上的普遍性、持久性與歷史階段性
6.1.5 性別平等不斷實現的路徑選擇:由外生性變遷向內外結合變遷轉變
6.1.6 社會經濟發展不會自然而然地帶來婦女社會體育的發展
6.1.7 社會體育的發展並不完全等同於婦女社會體育的發展
6.2 啟示
6.2.1 性別不平等解決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6.2.2 性別不平等解決的複雜性與長期性
6.2.3 性別問題的解決依賴於社會多個領域中性別平等的實現
6.2.4 外生性變遷與內生性變遷的有機結合是性別平等建構的最優路徑選擇
6.2.5 性別不平等解決過程中應對性別內差異給予足夠的重視
6.3 社會體育參與中性別平等的構建
6.3.1 構建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6.3.2 構建策略
7 結論與建議
8 致謝
9 主要參考文獻
附屬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