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興起和女性解放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興起經歷了三個階段: 1898-1903年,主要表現為男人社會對女學教育和女子體育的關照; 1904-1907年,主要表現為一批新知識女性群體對體育的自我覺悟,其中尤以
秋瑾為代表; 1907年後,主要表現為晚清政府頒布了兩個有關女學教育的重要章程,為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興起提供了法律基礎,使中國女性體育開始走向繁榮。
中國近代女子體育的興起與發展,按其性質和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教會女塾的早期體育,女子學校的體育,女子體育教育,女子體育組織與運動競賽。
中國女性為中國競技體育的騰飛起到了汗馬功勞。要理解她們的成就,就必須從歷史和社會的發展角度來剖析社會、體育和性別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新中國成立不久,體育和女性問題都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和省市體育運動委員會、專業運動隊相繼成立;婚姻法、憲法和勞工法等相繼出台,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女性開始走出家庭、進入社會,並進入世界競技體育舞台。然而,國際和國內政治對中國女子競技體育的發展帶來了直接的影響。中國脫離和重新進入國際奧委會、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對中國的女子競技體育產生了錯綜複雜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後,平均主義“大鍋飯”被打破,體育走在了向商業化和競爭性經濟轉軌的前列。社會、體育和女性地位之間的關係是複雜、變化的動態關係。
發展階段
開創階段(1949-1957年)
全國解放前,廣大勞動人民饑寒交迫,民不聊生,從根本上喪失了參加體育鍛鍊的權利。在天災、人禍、戰爭重重折磨下的中國人民,體質虛弱,形容憔悴,被人辱為“東亞病夫”,運動技術水平極為低下,同當時的國際水平差距很大,奧運獎牌榜上始終是“零”的記錄。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文規定:“提倡國民體育”。同年10月,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0年7月1日,毛澤東同志為《新體育》雜誌親筆提寫刊名。1954年,黨中央轉批了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黨組《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並批示: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是黨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指明了新中國體育的性質、任務和發展方向,極大地鼓舞了體育工作者的鬥志,也激發了廣大人民民眾參加體育鍛鍊的積極性,促進了體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民眾性體育運動的開展必然帶動女子體育運動進一步發展,很快便使解放前的所有項目的最高記錄得到了刷新。此時,女子體育競技運動也有了新的突破:田徑運動員
鄭鳳榮,1957年在柏林國際田徑比賽中,以1.72米的成績獲女子跳高第一名。同年在北京市田徑運動會上,以1.77米的成績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女選手。被稱為“報春的燕子”。標誌著中國女子競技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波浪式發展階(1958-1976年)
1958年到1976年,是中國各種政治運動最為活躍的時期。由於全國性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大躍進”,以及“文化大革命”,使得體育事業跌宕起伏,遭受嚴重摧殘。女子體育也隨著全國體育的發展呈現波浪起伏之勢。在1959年到1976年間,雖然遇到挫折,但仍然有所收穫。在中國運動員獲得的22項世界冠軍中,女子占7項,達總數的31.8%;在獲得的43個世界冠軍人數中,女子有13人,占總數的30.2%。
其中,女子定點跳傘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射擊也屢破世界紀錄。在1961年第26屆世乒賽上,邱鐘惠獲得女子單打冠軍;潘多與隊友同登珠穆朗瑪峰,激勵了全國人民;繼而,女運動員在第27屆、28屆世乒賽和1965年的第一屆新興力量運動會上的超凡表現更令人驚喜
躍遷階段(1977-2003年)
體育事業經過撥亂反正,迅速恢復,蓬勃發展。在1979-1983年,國家體委對體育體制改革進行了調研和試點,使體育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特別是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實現金牌零的突破,舉世矚目。在1984-1992年體育改革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形成了國家和社會共同辦體育的新格局。
1992年以後,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指引下,中國體育體制改革步伐明顯加快。中國女運動員在繼女排獲得世界冠軍之後,相繼在第23、24屆奧運會上取得了顯著成績。1984年以後,女子多數項目在世界體壇上具有了一定的優勢。
綜上所述,建國以來,中國女子運動員的競技水平呈現著明顯的階段性特徵:1956-1983年為第一階段,此階段男運動員優勢明顯高於女子。這一階段,中國運動員共打破108項世界紀錄。其中男運動員為73項,女運動員為35項,女運動員占32.4%;共獲得83個世界冠軍,其中男運動員53人,女運動員為30人,女運動員占36.1%。第二階段是1984年以後。女子項目的優勢逐漸趕上和超過男子,近二、三年表現得更為突出。從男、女運動員創世界紀錄情況來看,1985、1987年兩年男子占有一定的優勢(主要項目為舉重和航模等非奧運項目),而1987年以後,女運動員創世界紀錄的數量明顯多於男子。
從1979年開始的“全國十佳運動員”評比活動,是促進民眾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手段之一,也是對運動員訓練水平和競賽成績的一次大檢閱。從1985年以後評比活動的結果顯示,男女運動員榮登光榮榜數量也有一定差異:除1987年男子比例大於女子外,其他幾年均少於女子,可見女子運動員的表現更為突出。不僅如此,在國際綜合賽事設獎較多的田徑與游泳的十佳評選中,女子運動員也占絕大多數席位,展現出
了中國女子田徑和女子游泳項目良好的發展水平。
發展因素
通過對中國現代女子競技體育狀況的了解,可以看到中國女子體育崛起的一條清晰的軌跡。中國現代女子競技體育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儘管西方國家的婦女解放運動開展得比較早,但和中國所進行的婦女解放運動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的婦女解放運動只是強調對男性的批判,是一種獨立的女性革命運動,沒有注重對社會現實非合理因素的革命,忘卻了對它的經濟基礎的改造;而中國女性解放運動是一種社會革命運動。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為中國女性進一步解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理想的經濟基礎。中國女子與男子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
也是徹底的、真實可見的。這些因素使得在制定女子體育發展戰略上得到了與男子同等的待遇,這使得中國女子競技體育在起步初期便具有紮實的政治基礎。這是中國女子體育得以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
世界女子競技體育運動的促進
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婦女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女權主義運動。其針對對象是體育運動中男女不平等現象和女性研究被忽視的問題。這些尋求婦女利益最終平等都是從女子爭取參與奧運會開始的。從50年代到70年代,隨著東歐一些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女子在奧運會上的地位顯著提高。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上,20歲的東道主田徑女選手克塔·巴西利奧點燃了奧運聖火,標誌著奧運會中女子與男子有著同等的地位。1960年,來自澳大利亞、美國和蘇聯的女代表
首次要求國際奧委會接納女性。體育的平等競賽的原則給尋求男女平等做出典範,這是世界上其他行業不可比擬的。隨著世界女權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在70年代末,女子體育運動繼續朝縱深方向發展,無論從參賽項目、人數、成績,還是對女子運動的認識都有所突破。從23屆洛杉磯奧運會起,女子項目大量增加,成為有史以來女子項目最多的一屆奧運會。
中國女子競技體育作為世界女子體育的一部分,與之息息相關。總的來說,世界女子競技體育運動的興起促進了中國女子競技體育的崛起;中國女子競技體育的發展,又促進了世界女子競技體育的騰飛。
不可忽視的身體優勢
從上世紀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中國、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全國性體質調查資料看,中國女性具有某些身體優勢。從身體發育水平、機能和身體素質的分析結果看,與美洲青少年相比,中國女青少年在體格發育上較男青少年體現出明顯的相對優勢;從項目特點看,女子體育發展在中國女子競技優勢項目五個項群(即技能類同場對抗、技能類隔網對抗、技能類表現難美性項群、體能類速度力量項群、技能類耐力項群)中,中國女子運動員在各項生理指標中明顯高於同項國外女運動員(均比男運動員差別顯著)這種顯著的優勢,為競技體育的“陰盛”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女子體育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中國女子競技體育的發展相對男子來說,具有明顯的躍遷現象,女子競技運動水平相對來說也高於男子。中國女子現代競技體育發展的歷史,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展望未來,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不斷完善、體育事業的不斷前進,中國女子競技體育會更加欣欣向榮。
參考
李曉智. 中國當代女子競技體育的發展[J]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4,(02) .
董進霞.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女子競技體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