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1934年秋,
焦作工學院制定了校旗和校徽。校旗以紅色為底,中間為鐵錘礦斧和鐵道圖案;校徽為圓形,外圓為藍底白字,上書“
私立焦作工學院”七字,底部正中有一白色五角星,內圓以紅色為底,中間為鐵錘礦斧和鐵道圖案。校旗和校徽均象徵焦作工學院是一所為煤礦和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學校還同時制定了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詞,張洪島譜曲。歌詞寫道:
太行之陽河水東,
莘莘學子救國重勞工。
源深流自遠,
物阜民用豐。
山蔥蔥,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校歌歌詞樸實簡練,曲詞莊重典雅,充分反映了焦作工學院的莘莘學子自強不息、努力學習的遠大志向和“救國重勞工”的愛國、進步的優良傳統。
發展概要
一、
1909——1915年,
焦作路礦學堂1909年3月1日,河南焦作,開學典禮。
二、
1915——1919年,福中礦務學校1915年6月1日,河南開封,開學典禮。
三、
1919年2月,改名為福中礦務專門學校;1920年4月,由開封遷回焦作。
四、
1921——1931年,
福中礦務大學1921年夏,改名為福中礦務大學。(本部在焦作)
五、
1931——1938年,私立焦作工學院
1931年,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1937年10月,舉校遷至陝西西安;1938年3月,由陝西西安遷至甘肅天水。
六、
1938——1946年,
西北工學院1938年7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決定將焦作工學院與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大學工學院、
東北大學工學院合併改組,成立西北工學院。1938年11月,焦作工學院從甘肅天水遷至陝南城固古路壩。(至此,本院教育暫告停止。)
七、
1946——1949年,私立焦作工學院1946年夏,河南洛陽關林,焦作工學院復校;1947年,9月,遷至河南鄭州;1948年8月,遷至江蘇蘇州。
1949年4月,蘇州解放。隨即,華東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學院。6月1日,焦作工學院在蘇州舉行了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
八、
1949——1950年,焦作工學院
1949年8月,
華北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學院;9月,學校返遷焦作(成為國立高等學校)。
1949年12月,燃料工業部正式接管了焦作工學院。
1950年3月,華北煤礦專科學校併入焦作工學院。
九、
1950——1953年,中國礦業學院
1950年,天津,籌建中國礦業學院。
1951年4月26日,焦作工學院結束,中國礦業學院成立。
1952年,清華大學採礦系,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採礦系,
唐山鐵道學院採礦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
十、
1952年春,中國礦業學院籌備在北京建校。10月,進入了天津、北京兩地辦學的過渡時期。
1953年9月,改名為北京礦業學院。
1961年,北京煤炭學院併入北京礦業學院。
十一、
1970——1978年,四川礦業學院
1970年5月,學校遷至四川三匯壩;學校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
十二、
1978——1988年,中國礦業學院
1978年6月23日,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開始在江蘇徐州籌備建校工作。
1978年11月,成立中國礦業學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2年12月,學校從四川至江蘇徐州的搬遷工作全部結束。
1984年12月22日,學院在徐州建校一期工程竣工。
十三、
1988年,中國礦業大學
1988年4月2日,學校正式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5月11日,鄧小平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1997年,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
2002年,北京校區東校園(原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一部分)併入
北京廣播學院。
焦作路礦學堂
中國礦業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的焦作路礦學堂。這是一所最初由英國福公司(PekingSyndicateLimited)投資創辦,在我國建立最早的近代礦業高等學府。
英國福公司是一家在近代中國經營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廣、經營項目最多的大型外資企業,它同中英公司一起被稱為英國在華的兩大公司,是“侵略中國的英美財閥”之一。
清朝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外國列強入侵,國運頹廢,民生艱難。仁人志士奮起圖強,探求救國之道。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定,引發了外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強烈欲望,1898年,英國福公司(PekingSyndicateLimited)獲得了在華的路礦開採的特權。1898年6月21日在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慶親王奕的主持下在北京總理衙門簽定了河南礦務章程。這是興辦焦作路礦學堂的最初的法律依據。
河南礦務章程第十三條規定:“福公司於各礦開辦之始,即於礦山就近開設礦務、鐵路學堂,由地方官紳選取青年穎悟學生二三十名,延聘洋師教授,以備路礦因材選用。此項經費由福公司籌備。”
焦作路礦學堂主要培養採礦、冶金和鐵路方面的專門人才。
焦作路礦學堂創辦焦作哲美森廠附近,校長田程。焦作路礦學堂的校舍建築皆西式,草木繁茂,名花率有,清靜幽雅,可謂就學之善地。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礦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首批招收學生20人,聘請了英人李恆禮等4人和華人陳筱波等為教習。
1913年12月,路礦學堂首屆學生畢業後,福公司單方面撕毀契約,停辦了焦作路礦學堂。
福中礦務學校
1915年福公司和中原公司合組為福中總公司,恢復了停辦兩年的路礦學堂,校址設在開封改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這是國內當時惟一的中外合資的私立工科高等學校和礦業高等學校。
1915年6月日,福中礦務學校於開封舉行了開學典禮。
福中礦務學校的辦學宗旨:“養成採礦冶金專門人才”。
校長許源要求學生:“抱定力”,獻身實業以挽回權利收自強之效;“服勤勞”,注重體育以備他日降大任於肩頭;“愛名譽”,勉益加勉做到立品與修業並重。充分體現了學校創辦者對學生期望之殷切。
管理體系和規範:
學校設理事長1人,以福中總公司督辦擔任;副理事長3人,分別以福中總公司副督辦、河南巡按使特派專員和福公司總董擔任;理事若干人,中原公司總理為理事主席。校長和學監由外交部河南交涉署委任。
課程設定:
三年預科設定課程計有國文、英文、算術、代數、幾何、三角、物理、化學、地質、礦物、圖畫、音樂、體操等13門,每周為36學時。當時學校還實行三學期制,即把每學年分為三個學期。
對學生操行及學業評價與獎懲制度:
依照操行成績和學業成績給與考核。操行成績分為甲、乙、丙、丁四等。每學年操行成績,列丙等以上者為及格;列甲等者由校長發給獎狀並在學年考試各科成績中酌加分數;列丁等者由校長視情節輕重給予懲戒並在學年考試各科成績中酌減分數。
中國礦業大學百年校史
福中礦務專門學校
根據《壬子癸丑學制》和《福中礦務學校管理規則》,學校於1919年2月舉辦專門本科後改名為福中礦務專門學校,自此,學校進入正科的創始時期,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
1920年4月,學校從開封遷回焦作路礦學堂原址,於5月10日正式開學。
五四運動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揭開了中國近代歷史上反帝、分封建的新篇章。
福中礦務專門學校的廣大學生,積極投身其中,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把五四的火種播向中原大地,學生喊出了:“挽回權利”、“實業救國”的口號。
福中礦務大學
福中礦務專門學校於1921年夏增設大學本科,把學校改名為福中礦務大學。校長李鶴在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原有規章基礎上,主持制定了《福中礦務大學規程》。
凌濤、盧其駿、石心圃、朱瑞、李懷允等英美留學歸國的教授來校任教,學校制定了嚴格科學的學制及課程體系,嚴格學生管理制度,實施學分制,注重學習成績的記錄。
1925年福中礦務大學校長張仲魯開始制定表冊,呈北京教育部備案,請求對福中礦務大學準予立案。1927年李善堂再次將表冊呈北京教育部備案,獲教育部批准,學校正式取得合法地位。
1926年7月福中礦務大學首批12名同學畢業,成為我國早期煤炭建設的中堅力量。
1925年5月30日,上海爆發了“五卅”運動,數以千計的學生湧上街頭舉行抗議示威。在全國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反帝運動。福中礦大的進步師生成立了焦作平民學校。深入煤礦工人、鐵路工人和青年學生中講授革命道理,宣傳
俄國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
1925年6月4日,礦大100餘名學生怒不可遏,舉行全體大會,聲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愛國鬥爭。6月5日,礦大學生組織的演講團到各煤礦,散發傳單,聲討英、日在上海的暴行。
吳會治、周福元等人在鬥爭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學校歷史上最早的一批中共黨員。
私立焦作工學院
1931年4月,河南省政府將學校改名為“私立焦作工學院”。這是學校發展歷史上的一次重要轉折。成為國內惟一的私立工學院。1933年8月教育部批准私立焦作工學院正式立案。
抗日戰爭前,學院進入鼎盛時期。
學院辦學宗旨:“教授工程學術養成建設人才而應社會之需要”;學院辦學使命:“教育英才,備物質建設之先鋒;從事研究,求吾國學術之獨立”。
學校制定了《私立焦作工學院董事會章程》和《私立焦作工學院組織大綱》,建立健全了規章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軌。
學院的教育體系是以美國的高校、特別是科羅拉多礦務大學、密蘇里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為藍本的,辦學頗有章法,基礎頗稱穩固。全院師生以“同舟共濟之精神,樸實耐勞之習慣”努力奮鬥,使學校能夠獲得不斷的發展。
焦作工學院的學科課程由採礦冶金和土木工程兩科,改為採礦系、冶金系、路工系和水利系4系,本科學制4年。
校董會為學校最高機關,校董會由地方長官、中福公司有關人員、前任校院長、學院知名教授及熱心贊助學校的人士組成並設立名譽校董。
我國著名的煤礦和石油專家孫越崎、著名的地質學家翁文灝等也曾多次到校講學。焦作工學院在國內名聲日振。
1934年,學院第23級畢業同學編輯《焦作工學院同學錄》,名譽校董蔡元培親筆題詞“好學力行”
1936年,焦作工學院參加了在天津舉辦全國礦業地質聯合展覽會,參展的礦業地質模型和展品,引人注目,受到了廣泛好評,揭開了學校參加全國性活動的開端。
焦作工學院組織了籃球隊、排球隊、足球隊和網球隊,各項頗具特色。
自1935年起,兩系8班完組建完成,在校學生為158人,來自17個省區。教學條件、圖書資料、實驗設備日臻完善,漸為國內私立的最著名工程學院。
先後創辦了《焦作工學生》、《焦作工學院院刊》、《焦作工學院周刊》等。
1931年以後焦作工學院的學生“盡匹夫應負之責任”,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成立焦作工學院學生
抗日救國會。
1932年9月,共青團河南省委在焦作礦區恢復和發展團的組織,建立焦作工學院第一個共青團支部,由木土系學生陳荻羅擔任團支部書記。
1935爆發了“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2月24日上午10時,焦作工學院144名學生高舉“焦作工學院南下請願團”的門旗,登上赴南京請願的列車,歷經艱辛,顯示了焦工學生高度的愛國熱情,喚起了沿線廣大民眾的救國覺悟,成為當時日益高漲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組成部分,為該院的愛國進步學生運動寫下了閃光的一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焦作工學院內遷西北大後方,歷盡千辛萬苦,足跡遍及西安、甘肅天水、陝南城固、河南洛陽、鄭州、蘇州,頑強的生存下來。
40年的艱苦辦學,學校形成了愛國進步、樸實耐勞、團結奮鬥的優良傳統。1934年,張清漣在為《焦作工學院同學錄》作序時曾這樣寫道:“出與世處,善推敬事愛人之心;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貨惡棄地,力必己出;盡匹夫應負之責任,服民生在勤之義務;……於科學有新發明,於社會有真貢獻;為國家爭人格,為母校增光榮。”這正是焦作工學院師生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是學校賴以在艱難困苦中生存和發展的最寶貴財富。
國立焦作工學院
1949年4月底,蘇州解放。華東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學院。1949年6月1日在蘇州舉行建校40周年慶祝活動。9月6日焦作工學院全體師生告別蘇州返回焦作故地,學校由私立工學院改為新生共和國的國立高等學校,經費統由教育部撥給。
國立焦作工學院有教師16人,職員9人,工友11人;有採礦、冶金2個系4個年級8個班次,學生205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焦作工學院劃歸燃料工業部領導。至此,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正式接管了焦作工學院。
中國礦業學院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決定擴大礦業高等院校的規模,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籌建中國礦業學院,並將學校由焦作遷到天津。
天津市第十區泰安道5號的開灤大樓為中國礦業學院籌備處。這是中國礦業學院在天津的歷史開端。中國礦業學院的出現,成為天津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展現在人們面前的中國礦業學院是一所新型的大學,引起了當時天津各界的普遍關注。
1950年新生在天津進校後,學校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焦作—天津兩地辦學的過渡期。
1950年11月25日,燃料工業部吳子牧出任中國礦業學院副院長。
1951年2月20日,學院在天津新址舉行了慶祝中國礦業學院津焦合校大會,全院師生員工滿懷喜悅的心情歡慶兩地的勝利會合。
1951年4月26日,中國礦業學院在天津大光明電影院隆重舉行開學典禮和成立大會,它標誌著焦作工學院歷史的結束和新中國第一所礦業學院歷史的開端。
1952年經燃料工業部批覆,以5月1日為中國礦業學院校慶日。
1952年全國高等教育院系調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三所高校的採礦系併入中國礦業學院。
1952年7月11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中國礦業學院在北京海淀區東王莊以南的十四區西柳樹村用地99.5畝作為建校基地。1952年7月25日,礦院北京建校工程破土動工。
改為北京礦業學院
1953年9月11日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核准中國礦業學院改為北京礦業學院,在首都北京掀開自己發展歷史上嶄新的一頁。
1960年北京礦業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1953年10月24日,北京礦業學院舉行了京津合校之後的第一次開學迎新大會。
1954年11月1日,中共北京市高等學校委員會批覆同意學院建立院黨委會。1954年12月4日至11日,學院隆重舉行了首屆黨員代表大會。
1954年10月23日至24日,北京礦院召開了首屆青年團代表大會。
1953年11月召開了第五屆學生代表大會,這是合校之後的第一屆學代會。
1954年5月,北京礦院舉行三周年校慶紀念大會。
《一九五三學年度教學工作計畫》。這是北京礦院的第一個全面而詳盡的教學工作計畫。
《北京礦業學院教學與科學研究十二年規劃》。規劃共分培養幹部指標、提高教學質量、師資培養提高等三個部分,提出了12年的奮鬥目標。
1954年已經由原來的5個專業逐步增至8個(P93),1958年專業發展到11個(P113),1960年全院專業發展到16個,是“文革”前專業設定最多的一年,1962年專業總數調整為13個(P126),一直保持到“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59年11月,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志明將一枚象徵中越兩國人民友誼的
金質紀念章贈給吳子牧院長,以感謝學院對越南留學生的培養。
從1953年上半年起,中國礦業學院開始培養研究生,規定修業年限為3年。1955年底學校第一批採煤研究生畢業,16名畢業生畢業設計答辯全部為優秀。
1955年8月成立了夜校部,當年錄取學生90人。1956年5月舉辦函授大專,成立函授部,在函授生所在地設立函授站,收新生130人。
1955年7月,采四、電四、機四、建四等班級的249名畢業學生舉行了第一次畢業設計答辯。
1954年11月公布了《北京礦業學院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
1954年10月通過了《北京礦業學院優秀學生獎勵暫行辦法》。
《北京礦業學院學生科學技術協會章程》,1956年5月舉行學生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大會。
1967年8月8日在北京體育館召開“煤炭系統下礦‘抓革命、促生產’誓師大會”,礦院3000餘名師生下到各大礦區。
1955年6月學生第一屆文藝演出。1958年全校師生參加生產勞動。師生參加政治學習。
北京礦業學院輝煌的體育成就在北京高校中享有盛名,也成為學院嗣後的光榮傳統。1954年4月,北京礦院舉行了第四屆春季運動會,這是京津合校後舉行的第一次運動會。
1958年9月9日學院黨委副書記魏明接受了由賀龍副總理代表國家體委授予北京礦院“全國體育運動紅旗”的錦旗。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曾到學院拍攝題為《準備參加比賽》的紀錄影片。大學生軍事訓練從1958年開始。1958年9月9日,學校共培養出劉書謙、董耀祿、崔雲海、朱昌發、辛承梁、林家琪等6名體育健將。
1961年4月30日,北京礦業學院隆重舉行了建校10周年慶祝大會。教育部部長楊秀峰給大會發來賀信。
1961年6月,北京礦業學院第四屆黨代會舉行,標誌著北京煤炭學院與北京礦業學院兩院正式合併的開始。
院刊《北京礦院》於1953年10月21日創刊,每期4版,為雙周刊,第一任總編為提前畢業的楊芝秀。學院領吳子牧副院長兼任院刊委員會主任委員。
正當北京礦業學院各項事業向前發展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颶風驟然而至。學院自1966年起即停止了招生。這一時期,學院經常組織師生到廠礦、農村搞“教育革命實踐”,青年學生滿懷政治熱情,接受工農兵的“再教育”。
四川礦業學院
1970年在極左思想的指導下,學院搬出北京,在辦學條件極其困難的四川合川縣華鎣山重建新校,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原北京礦院作為留守處使用。
“文革”十年,教育戰線受到嚴重摧殘,學院也成為了教育戰線“重災區”的“重災戶”。四川辦學十餘年,學院困難重重,問題成堆,幾乎到了崩潰和拆散的邊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一系列的撥亂反正,學院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全面恢復,步入正軌廣大教職工精神振奮,經歷磨難的礦業學院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1971年首次在三匯壩招收短訓班學員260人,1972年四川礦業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工農兵學員480人入學。1978年春,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學生(77級)550名新生入學。1978年夏,又有670名78級學生入學,在校學生規模達到1700人。
1978年2月17日,四川礦業學院再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等學校”。
1978年6月13日,煤炭工業部同意四川礦業學院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
1978年3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在這次大會上,礦業學院有10項科研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學校恢復了中斷12年的教師職稱評定工作。
1981年學校承擔編寫的基本教材40部,選修課教材8部,參考書和習題集6部,總計54部。承擔全國工科統編教材2部,煤炭部有關司局教材3部。
1981年11月25日,國務院批准中國礦業學院為全國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首批博士生導師有高文泰、韓德馨、楊善元、餘力、朱建銘、姚承三、魏任之、陳至達、袁文伯。
1978年底,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學院招收了文革後首批研究生。
1978年,停刊18年的《北京礦業學院學報》復刊並改為《中國礦業學院學報》。出版了《礦業譯叢》、《綜合礦壓文集》等4種學術期刊和科技情報資料。1980年4月,停刊14年的《中國礦業學院》院刊復刊。
恢復中國礦業學院
1978年根據鄧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總理的批示,四川礦業學院搬遷到徐州,並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
1982年初,中國礦業學院結束了在三匯壩辦學的歷史,搬遷到徐州,實現了集中辦學。
1982年8月3日,中央批准魏同任學院黨委書記、彭世濟任院長;1984年邢凱任學院黨委書記,郭育光任副書記兼紀委書記。
為加強學校領導班子建設,健全黨內民主學院黨委建立健全了若干制度。1984年7月1日,院第八次黨代會召開.1985年12月23日,學院隆重召開首屆
教職工代表大會。1985年國家教委批准學院設立
思想政治教育專業,開始培養思想政治工作的專門人才。1987年學院創辦了業餘黨校,9月業餘黨校正式開班,首屆學員158人。
1987年5月,學校首次提出了八字校風:勤奮、求實、創新、獻身。
學校先後制定了《中國礦業大學教師工作規範》、《關於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幾點意見》等一系列檔案。採取在職碩士學位進修、在職研究生助教進修班出國進修等措施,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重新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力量相當雄厚的教師隊伍和專業技術隊伍。
根據“打好基礎,拓寬專業面,注重能力培養,增強適應性”的精神,學校重新修訂了教學計畫。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試行學分制、中期淘汰制,試行修讀雙學位和第二學位制度,實行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制度。
1988年煤炭部煤炭高等教育評估專家組進駐學校,對中國礦業學院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
《
中國煤田地質學》獲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採煤學》、《
礦山壓力及其控制》獲全國優秀教材獎。學校電教中心攝製的《礦井安全技術》和《水力採煤》分別榮獲全國高等教育優秀電教教材二、三等獎。岑傳鴻教授的《根據專業培養目標,首創頂板災害防治課》獲全國高校教學成果優秀獎。
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研究生部成立。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後的首屆29名研究生在北京入學。1984年學校舉行首屆工學博士學位證書授予大會。王汝琳成為建國後國內自己培養的煤炭系統第一位工學博士。
1987—1988年制定了《中國礦業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的若干規定》、《實行科研編制浮動配備制的若干規定》。1987年10月,學校設立了校科學基金,主要資助基礎研究、套用研究和部分開發研究課題,重點支持儲備課題和新興交叉學科的研究。1987年11月7日,學校力學專家陳至達教授被聘為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7年12月16日,“瓦斯大王”周世寧教授獲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獎;
1988年9月,安里千博士獲霍英東教育基金科研基金獎,這是學校和全國煤炭系統首次獲霍英東教育基金。在第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上,榮際凱、陳益蔚、侯尚武研製的“開槽式鑽頭”獲金牌獎,這是學校及煤炭系統參加歷屆全國發明展覽會所獲的第一塊金牌。在全國“星火計畫”成果實用技術展交會上,學校有5項技術獲金牌獎,7項技術獲銀牌獎。地質系何錫麟副教授和朱梅麗講師,建立了腕足動物的一個新超科——二迭貝超科。這是僅由中國人建立的腕足動物2個超科之一。
1986年,陳至達、錢鳴高、韓德馨被聘任為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1986年4月12日,經國家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管理協調委員會批准,地質勘探學科的“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成為首批建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單位。1988年,中國礦業學院的煤田地質與勘探、採礦工程(聯合礦山測量)、礦山建設工程(聯合礦山工程力學)三個學科點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
學校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學校共邀請和接受來校講學的外國專家、學者161人次;聘請來校任教的外籍教師29人次;派遣出國留學人員60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近200人;出國講學5人。學校先後和
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羅拉分校、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學院、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幾十所院校、研究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
1985年9月18日,由學校承辦的首屆國際採礦科學技術討論會在徐州校本部召開。1988年5月3日至6日,全國礦業學科發展動態研討會在學校召開。1990年5月14至18日,第十四屆世界採礦大會在學校北京校區舉行。
1988年11月,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張海迪來校在科學館作報告、著名舞蹈表演藝術家彭清一來學院作了《理想、事業、藝術與人生》的報告。他們對人生、理想的執著追求,深深打動了大學生們的心。學院創作的《中國礦院之歌》選送參加全省大學生歌詠比賽,被評為優秀節目,並獲得歌曲創作獎和演出獎。1984年5月江蘇省第八屆大學生運動會我校獲得男子團體、女子團體、男女團體3項冠軍。1986年,學校確定為全國首批52所學生軍訓試點院校之一,也是全國40所到部隊進行訓練的試點院校之一。1988年8月,學院的“百礦調查”活動,受到江蘇省委、團省委的表彰,學校因此被授予先進集體稱號。
中國礦業大學
1988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鄧小平同志為中國礦業大學題寫校名。
學校辦學格局的變更與發展:
1997年經原國家教委、北京市批准,成立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1998年3月,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併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學校形成“一校、兩地、三校園”的新的辦學格局。
2000年學校由煤炭部管理劃轉教育部直屬,實現了學校管理體制的歷史性重大轉變。
2003年開始南湖新校區的建設,2006年學校辦學主體遷移至南湖校區。
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建立研究生院,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了跨越性的發展
1999年5月21日,中國礦業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揭牌儀式,標誌著國家首批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中國礦大正式成立。
2005年11月21日,中國礦業大學銀川學院正式掛牌。
“211工程”是中國政府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中國礦業大學是首批啟動“211工程”項目的22所院校之一,為學校在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贏得了先機,爭取了主動,為建設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1995年9月“九五”“211工程”啟動建設;1997年7月,原國家計委批准“九五”“211工程”立項啟動建設;2002年4月,教育部對“九五”期間建設項目驗收,評價為“優秀”;2002年10月,《“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報告》通過專家論證;2004年4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學校“十五”“211工程”啟動建設;2006年7月,教育部專家對我校“十五”期間建設項目進行驗收。
2006年底,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試點建設行列。
教學研究:
1997年11月學校開展了大規模的教育思想的學習和討論活動。至2006年學校先後組織召開了十幾次教學改革研討會,凝練中國礦業大學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1998年4月10日,學校召開1997—1998學年度教學工作會議,提出:“全校動員,迎接國家教委本科教學優秀評價,使我校教學工作全面達到優秀水平。”
2006年4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礦井安全技術》和《水力採煤》電教教材分別榮獲首屆全國高等教育優秀電教教材二、三等獎。徐永圻教授的《採煤課程的改革與配套建設》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996年,學校制定了《中國礦業大學本—碩—博連讀生培養試行辦法》。1997年,32名優秀學生成為首批“本—碩—博”試讀生。
學校於1991年元月成立了創造學研究會、創造教育教學研究室,編出了第一本創造教育教材《創造學基礎》。1995年,開辦了創新教育試點班,1997年招收了創造學方向的研究生。
師資隊伍:
1995年學校隆重舉行教師節慶祝大會,祝賀陳清如、錢鳴高、韓德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2年5月4日,謝和平教授作為全國20名青年科學家代表之一,受到江澤民、喬石、李瑞環等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
到1996年1月,經學校評定委員會評審、
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批准,18位教授擁有了博士生指導教師任職資格,這是學校首批自評博導。1989年起,學校對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1990年9月,學校舉辦了首屆青年教師優秀教案展覽。1991年3月,學校舉行了首屆青年教師“講好一堂課”比賽。
科研研究:
1994年餘力教授主持的煤炭地下氣化進行
半工業性試驗。江澤民主席、鄒家華副總理對地下氣化試驗項目做了批示。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給予了高度評價。
1996年1月19日上午,江澤民、吳邦國、曾慶紅等到中國礦大北京研究生部視察了學校水煤漿科研項目,對學校參與研製的水煤漿製備與燃燒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
1996年6月,“863”項目——機器人自動化鑽井技術工業試驗獲得成功。這是我國研製成功的首台採掘機器人,標誌著我國煤礦機器人的研究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1994年6月,陳清如教授研製的乾法選煤技術在世界上率先進入工業套用,第一座乾法選煤廠在黑龍江省七台河建成投產。
謝和平教授等共同完成的“岩石損傷斷裂的分形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崔廣心教授等共同完成的“特殊地層條件下井壁破裂機理與防治技術的研究”獲得煤炭部第十三次科技進步獎中惟一的特等獎。
國家新技術重點推廣項目——“長效防腐技術”已在40多個單位得到套用,年產值達千萬元。
改革與發展:
實施校內管理體制改革
1992年9月,以人事和分配製度改革為重點啟動了校內管理體制改革。學校在1994年又推動了第二輪校內管理體制改革。1995年初,《中國礦業大學關於實施校、院、系三級管理的意見》正式出台。1995年4月26日,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率先掛牌成立,標誌著校、院、系三級管理改革開始正式實施。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相繼成立。9月,3個學院按照新的機制運行。目前共有19個學院。
實施“四條線”財務管理改革
1997年1月10日,煤炭部下發了《煤炭院校“四條線”財務管理辦法》。學校於1998年1月1日開始實行“四條線”財務管理。
1992年學校成立了“校辦企業管理辦公室”。
1992年3月,學校科技開發總公司宣告成立。
建立產學合作的新模式——董事會
1989年10月,中國礦業大學校董會成立,由黨政機關領導、知名專家學者、傑出校友和海內外著名企、實業家擔任校董會成員,成為學校與外界聯繫的橋樑、紐帶,為學校建設、發展提供諮詢和建議,還採取多種形式支持和促進學校事業的發展。
1992年以後,校董事會相繼成立了會計學、機械工程、選礦工程、電氣工程、體育、文秘、金融等7個專業指導委員會,有力地促進了學校的專業建設和學科發展,同時也為董事單位業務人員提高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條件。
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
經過多年建設,學校成功申報了思想政治教育博士點,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完整體系。
1997年7月,學校被評為江蘇省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1993年6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建設研討會在中國礦大召開。
1995年,學校撥出150萬元,建立了“德育與愛國主義教育基金”。2005年又設立了《中國礦業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大力推動管理科學和
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
1996年4月23日,學校召開了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會議。
1994年年初,學校舉辦了中層幹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學習研討班,165名中層幹部參加了學習
1997年10月,社科系主任陳勇教授獲得全國普通高校百名“兩課”優秀教師稱號。
校園文化:
中國礦業大學重視
校園文化建設,始終把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精神的傳承相結合,引導大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
通過組織保障、經費保障、師資保障、基地保障、制度保障,通過“三大計畫”暨大學生科技文化節、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大學生創新行動計畫等,社會實踐活動已經成為我校大學生錘鍊品格、提升素質、服務社會的重要平台。
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科技日報》、《中國礦業報》、《新華日報》、團中央網站、搜狐網站等30多家媒體,均對我校的社會實踐活動進行了報導。
文化藝術系列講座、綜合文藝匯演、美術書法攝影展評、影視精品欣賞、校園詩歌散文大賽、戲劇小品大賽、十佳歌手大賽等,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氛圍
積極倡導高雅藝術進校園,學校先後邀請上海京劇院、俄羅斯莫斯科芭蕾舞團、哈薩克斯坦交響樂團、摩爾多瓦歌舞團、
南京大學交響樂團等來校演出以及鋼琴大師劉詩昆獨奏音樂會等,提高了學生的藝術鑑賞水平。
中國礦業大學早在1994年設定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大學生健康教育中心。學校形成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心理支持和學校、院系、宿舍聯動的三級心理防護網路,共同引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2005年3月2日中央電視台在《新聞聯播》節目中以“中國礦業大學:提高心理素質,塑造健全人格”為題,報導了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國引起了較大反響;
學校先後投入3000餘萬元進行校園網建設,覆蓋教學區和學生宿舍區的21000多個信息點接入連線埠。學校建立了《礦大視點》、《力行網》、《學生線上》和《千韌網》等宣傳思想工作網站。
1997年7月1日,3000多人在數十米的長幅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以表達慶祝香港回歸的喜悅心情。
1998年夏季,長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學校開展賑災募捐活動,捐款現金總額28.7萬元,捐獻衣物近2萬件,圖書1300餘冊。
1999年,中國礦業大學舉行了隆重的建校90周年慶典活動。
在南湖校區建設的過程中,教育部、江蘇省、徐州市的各級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有關領導多次聽取我校領導的匯報,教育部張保慶副部長進行了實地查看,並作出了重要指示;徐州市委、市政府將南湖校區列為徐州市重點建設工程。
南湖校區占地2858畝,規劃建築面積78萬平方米,按照超前性、開放性、全局性、特色性的指導原則,南湖校區將建設成為一個布局合理、基礎設施齊全、建築新穎,校園信息化,景觀園林化,環境生態化,符合21世紀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和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一流大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