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礦業大學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畫
- 提出方:中國礦業大學
- 目標:提升本科教學質量
- 指導思想:堅持黨的教育方針
簡介
1.該校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畫的指導思想是: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強化人才培養是學校根本任務的思想,強化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意識,強化本科教學工作在學校中心地位的觀念;按照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由“規模快速發展”向“提高教學質量”戰略轉移的總要求,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財力進一步加強學校本科教學工作,全面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質量。
2.該校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畫的主要任務是:立足於新世紀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新要求,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以培養能力為重點,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深入開展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3.該校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畫的基本要求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大教學投入,促進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堅持從嚴治教,強化教學管理,建立健全高效有序的教學工作運行機制;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深化教學改革,完善面向煤炭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主戰場的人才培養體系。
4.進一步加大教學經費投入,構建本科教學經費投入保障體系。學校學費收入中用於四項經費(本專科業務費、教學差旅費、體育維持費、教學儀器設備維修費)日常教學的經費不低於30%。按照學校財務分級管理制度學校承擔其中的12%,學院承擔其中的18%。學院承擔的部分單獨設立教學經費專項帳號,財務處對各學院教學經費的使用情況進行監控,年度經費沒有使用完的上繳學校。
5.進一步強化制度建設,提高教學管理科學化水平。
(1)建立健全各項教學工作規章制度,規範教師的教學行為。
(2)強化教學管理,確保正常的教學工作秩序。對確因身體、重要科研活動等特殊原因不能上課,應首先由學院安排具有上課資格的教師(職稱不低於原任課教師)代課,代課確有困難時,才考慮調課、停課;其他原因一律不予調課、停課。對教學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好,學生反映意見大的教師實行一票否決制度,即考核不合格。考核不合格的教師下一年度不得擔任教學工作,不得聘任教師職稱。
(3)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技術提高效率。實行教學管理責任追究制度,對不履行職責、不按時完成任務、不執行有關管理規定造成錯誤的要追究其責任。
6.實施“名師、精品課程工程”。牢固確立教學在學校中的中心地位,努力形成重視教學的風氣和輿論,建立鼓勵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機制。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學校的一項基本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學年本科生課堂教學工作量不得低於32學時,連續兩年不講授本科課程的,不再聘任其擔任教授、副教授職務,並在職稱晉升時堅持教學質量一票否決制;引入競爭機制,選擇部分課程實行掛牌教學,競爭上崗;設立名師講壇,學校和學院定期聘請名師、知名教授等教學效果好的教師開展示範教學和教學方法改革、授課藝術講座等形式,提升、培養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並將名師講授的名課和講座內容全部上網,供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觀摩;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校課程改革與建設基金,將重點資助以研究性教學、啟發式教學、創新性教學等為主的教學方法改革研究項目,探索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設立校級教學名師獎,獎勵長期從事本科基礎課教學,注重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方法先進,教學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的教授,用五年時間評選20名左右校級教學名師,在校級教學名師獎評選的基礎上,積極申報省、國家教學名師獎,力爭獲得4名左右的國家級教學名師;建設一批重點課程,力爭用五年時間建設成40門左右校級精品課程、20門左右的省級精品課程和5門左右的國家級精品課程。
7.實施“品牌特色專業建設工程”。鞏固、拓展礦業類優勢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專業,提升傳統學科專業,發展和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專業。積極開展品牌、特色專業的評選工作,努力創建省級和國家級品牌專業,形成學校專業建設的“亮點”和特色,並以此帶動全校的專業建設。計畫通過五年左右時間,在校級品牌、特色專業建設基礎上,創建15個左右省級品牌、特色專業,若干個國家級品牌、特色專業。對不同級別的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學校在招生計畫和經費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通過減免學費、加大推薦研究生比例、本-碩連讀、定向招生聯合培養、設立專業定向獎學金等措施,促進礦業類專業的發展。
8.實施“優秀教材”建設工程,完善教材選用制度。鼓勵重點學科、品牌專業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編寫質量高、有特色的精品教材,在此基礎上通過五年建設,力爭產生20種左右省級優秀教材和一定數量的國家級優秀教材。進一步完善教材選用機制,嚴把教材質量關,優先選用獲得各級各類獎勵的優秀教材、國家級重點教材和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的教材。發展迅速、套用性強的課程,使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質量教材的比例應達到課程所用教材的60%以上。各學院成立以主管教學的副院長為組長、各專業負責人、教學名師、部分教授為成員的教材選用審查小組,負責本學院選用教材的審查,嚴把教材選用的質量關。公共基礎課教材的選用,由系(教研室)提出選用計畫,經學院教材選用審查小組審查後,報校教材建設委員會審核後選用。採取有效措施,提倡和鼓勵選用先進教材和外文教材。
9.大力加強實踐教學,構建大學生實踐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弘揚“好學力行”精神,強化實踐育人意識,制定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大學生實踐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校成立實踐教學管理機構,負責全校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工作的巨觀與整體性管理,實踐教學培養方案的總體設計,組織培養方案的制定與調整,組織實踐教學大綱的編寫與出版工作,制定實踐教學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並檢查、督促實踐教學工作,負責組織全校實踐教學質量檢查,組織實驗教學改革項目的立項,督促實施及評價驗收,組織實驗教學改革獎的評選,負責實習基地建設。
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確保每個專業都有一定數量的固定實踐教學基地,確保實踐教學學時、經費的落實,確保每個學生平均每周實習經費不低於120元。加強產學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源,努力拓展與其他高校、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加強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力爭建成5個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1個國家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不斷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比例,使之達到實驗課程總數的80%以上。學校把實踐教學作為各學院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關鍵性指標。
10.繼續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計畫”,啟動“大學生創新行動計畫”,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要充分利用該校的優質資源,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制定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吸收大學生參加科研項目,學校各類實驗室都要面向大學生開放,為大學生開展綜合性、研究性、創新性實驗提供條件。積極開展討論式教學、案例教學和合作式學習等學習方法,引導大學生開展多種學術觀點的討論、追蹤本學科領域最新進展,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各學院要從政策、經費、人員、目標要求、成績評定標準和實施辦法等方面落實2004版培養方案中“科研訓練”教學環節。
11.實施素質教育工程,構建特色鮮明的素質教育模式。充分利用該校素質教育資源,完善素質教育體制,構建素質教育課程模組,全面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精選開設課程,精選開課教師,為全校大學生開設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科學技術史、自然科學知識普及等方面的課程,促進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協調發展,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和科技素養,增進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為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不斷完善學分制,積極推進彈性學習制度建設,擴大學生對專業、課程等教學資源的自主選擇權利,把素質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加大對全校選修類課程建設力度,在經費、學時等方面予以切實保障。
12. 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程,加強大學生英語聽說訓練,切實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套用能力。充分發揮學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協調委員會的作用,努力完成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實行《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及學院、教師雙向選擇教學改革試行方案。學校專門設立教學獎勵基金,對教改成績突出、所教班級英語教學成績優秀的任課教師進行獎勵。逐步改革現在的教學模式,將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改變為以計算機(網路)、教學軟體、課堂綜合運用的個性化、主動式學習模式上來。逐步改革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系統,從原來的以評價語法、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以評價學生的聽說能力及英語綜合套用能力上來,從原來單一測評教學結果逐步轉向教學全過程整體監控和評價上來。
13.積極發展國際化教育,探索國內外聯合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新模式,發展留學生教育,提高國際化辦學水平。採用“2+2”(既兩年在國內學習,兩年在國外學習),“3+1”等多種培養方式,經過課程認證,雙方互認學分等成績管理辦法,積極開拓校際交流項目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新渠道,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學校本科教學水平和質量。強化雙語教學立項建設工作,提高雙語教學質量,提高大學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學校設立雙語教學立項建設基金,對準備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進行立項建設。各學院要創造條件鼓勵教師使用雙語為本科生授課,一般專業應有3-4門課程實施雙語教學,信息、管理等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門數應達到教育部評估指標要求。採用派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培養雙語教學教師,出國進修教師回校後,必須用雙語為本科生授課。對使用外語授課的教師,實行工作量補貼制度。選聘外籍教師為本科生開展外語教學和雙語教學。建立雙語教學教材選用制度,選用(自編)高質量的、符合教學需要的外文教材,保證教學質量。
14. 全面推行導師制,努力為大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優質和個性化服務。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培養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構建學分制管理制度下的新型師生關係,拓寬提高學生培養質量的途徑;因材施教,加強個性化教育,提高學生以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質,在部分學院實行導師制試點的基礎上,全面推行導師制。
15.建立多媒體教學準用制度,提高現代化教學水平。鼓勵和支持進行多媒體教學,嚴把多媒體教學質量關。學校成立多媒體教學準用仲裁委員會,學院成立多媒體教學準用評審小組。課程(或課程的部分內容)準備第一次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任課教師需向學院多媒體教學準用評審小組申請,經小組評審許可後才能使用多媒體教學,對於不適宜多媒體教學的課程(或課程的部分內容)或多媒體課件製作質量不合格的課程不得使用多媒體教學。凡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其所有課件必須在網上發布,以方便學生自學和複習。
16. 實施生源質量提升工程,不斷提升生源質量。加大招生宣傳力度,繼續推進生源基地建設,積極爭取自主招生,組織招生宣傳培訓班,舉辦中學生報告會,繼續做好開放日活動,制定招生優惠政策和修改優秀新生獎勵標準等措施,使該校錄取新生的質量有明顯提高。
17.推進學風建設工程,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探索新世紀環境育人的新途徑,廣泛深入開展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第一課堂”教育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教育,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誠信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塑造新時期大學生的嶄新形象。學生要堅持以學為主,刻苦鑽研,教師要教書育人,為人師表。要嚴明學習紀律,嚴格考試管理,嚴肅考場紀律,嚴格評分標準,堅決杜絕考試作弊現象。對於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要按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18.進一步完善校內本科教學評估機制,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繼續開展學院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開展實驗室評估,啟動專業評估等專項評估;完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開展網上評教和領導、同行、專家聽課制度;實行教師評學制度。評價結果作為調整專業、確定招生計畫、進行資源配置等有關工作的重要依據。加強學校對學院教育教學工作的巨觀調控、指導和服務,促進全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19.實施教學質量一把手工程,加強對提升本科教學質量工作的領導。樹立教育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意識,牢固確立教學工作在學校的中心地位。明確學校的書記、校長是學校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學院院長、書記是學院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每學期召開黨委常委會議、校長辦公會議專題研究本科教學工作;建立教學質量責任制網路,明確各學院、各職能部門在提高教學質量中的職責;堅持教學院長例會制度,及時解決教學中的重要問題;落實各級領導聽課制度,並保持與教師、學生的經常性聯繫,定期公布各級領導聽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