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構建了以3個國家級平台(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深井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土建類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龍頭,6個省級平台(江蘇省土木工程環境災變與結構可靠性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建築節能與建造技術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建築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深厚表土凍結及深井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力學試驗示範中心、土木類專業創新實踐教育中心)為主體,2個市級試驗平台(徐州市綠色建築與新能源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徐州市工業固體廢棄物高附加值綜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務平台)、4個學院實驗室(建築與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建築結構與材料實驗室、道橋與爆破工程實驗室、地下工程實驗室)為基礎的立體式平台體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
  • 校訓:開拓創新,嚴謹治學
  • 創辦時間:1909年
  • 所屬地區: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
  • 類別:公立大學
  • 主要院系:土木工程、工程力學、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工程管理
  • 現任校長:葉繼紅 
  • 所屬國家:中國
  •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大學路1號
  • 學校代碼:10290
歷史沿革,系所師資,學術平台,學術影響,交流合作,

歷史沿革

1909年焦作路礦學堂創辦之初,不分專業,但礦冶、路工方面的課程必修,到福中礦務大學時期,本科三年級開設有建築計畫等課程。
1931年7月,學校易名私立焦作工學院後,設立土木工程科。
1933年8月,土木工程科改為土木工程系。
1950年3月,華北礦業高等專科學校與焦作工學院合組中國礦業學院後成立土木工程學系。
1951年,中國礦業學院成立基礎課程組。1952年,基礎課程組分為3個教研組,其一為力學教研組。
1952年4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覆的中國礦業學院系、教研組組織系統一覽表中,土木工程學系更名為礦山土木工程學系。同年9月礦山土木工程學系更名為礦山企業建築系。
1953年10月,礦山企業建築系更名為礦井建設系。
1956~1958年,力學教研組分為理論力學教研組、材料力學教研組。
1963年8月,礦井建設系與採煤系合併成立採礦系。
1980年5月22日,採礦系的煤礦建井、煤礦工業與民用建築兩個專業分出來成立礦山建築系。
1985年3月15日,理論力學教研組、材料力學教研組更名為理論力學教研室、材料力學教研室,還設有理論力學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隸屬於套用數學力學部。
1996年4月18日,在礦山建築系基礎上,成立建築工程學院。
2000年,在理論力學教研室、材料力學教研室、理論力學實驗室、材料力學實驗室的基礎上,成立力學與工程科學系,隸屬於理學院。
2010年1月18日,力學學科整體從理學院劃出,與建築工程學院合併,成立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
2016年11月,學校進行專業調整,成立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

系所師資

學院現設有道橋與地下工程系、力學與工程科學系、建築工程系、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所、土力學與基礎工程研究所、工程力學研究所、工程管理研究所、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研究所、礦井降溫與熱能利用研究所、結構鑑定與加固研究所、采動區路橋工程研究所、爆破工程技術所等系所。擁有國家註冊工程師培訓中心、建設監理諮詢中心、建築材料檢測中心、計算機室及圖書資料室。
學院(含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共有教職工170餘人,其中專職教師128人,有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位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1位美國工程院院士,3位“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50餘位教授,40餘位博士生導師,60餘位副教授,教師中博士比例達到70%以上。學院在讀博士生、碩士研究生900餘人,本科生、留學生2400餘人。學院設有土木工程(礦山建設工程、城市地下工程、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交通土建工程、防災減災與防護工程),工程力學,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和工程管理四個本科專業。

學術平台

學院構建了以3個國家級平台(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深井建設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土建類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龍頭,6個省級平台(江蘇省土木工程環境災變與結構可靠性重點實驗室、江蘇省建築節能與建造技術工程技術中心、江蘇省建築節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深厚表土凍結及深井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蘇省力學試驗示範中心、土木類專業創新實踐教育中心)為主體,2個市級試驗平台(徐州市綠色建築與新能源利用技術重點實驗室、徐州市工業固體廢棄物高附加值綜合利用科技公共服務平台)、4個學院實驗室(建築與土木工程實驗中心、建築結構與材料實驗室、道橋與爆破工程實驗室、地下工程實驗室)為基礎的立體式平台體系。構建了以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岩土工程、工程力學)為龍頭,1個江蘇省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點(土木工程)、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土木工程、力學)、2個“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設崗學科(岩土工程、工程力學)、10個博士點(岩土工程、結構工程、橋樑與隧道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與空調工程、市政工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一般力學、工程管理)為主體,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土木工程、力學)、1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工程管理)、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點(建築與土木工程、項目管理、工程管理)為基礎的立體式學科平台體系。形成了以2個國家特色品牌專業(土木工程、工程力學)為龍頭,3個江蘇省特色品牌專業(土木工程、工程力學、工程管理)、3個江蘇省重點專業(土木工程和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工程力學)1個擁有IPMP(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認證)培訓與認證資格專業(工程管理)為主體,3個通過住建部專業教育評估專業(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4個本科專業(土木工程、工程力學、建築環境與能源套用工程、工程管理)為基礎的立體式專業體系。

學術影響

學院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領域主要涉及深厚表土人工凍結理論與工程套用基礎、深部土力學特性及與地下工程結構相互作用、深部岩體力學行為與圍岩穩定控制技術、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理論、煤礦采動區建築結構物保護理論與技術、深部地下空間環境調節與節能技術、采動岩體力學與工程、孔隙與裂隙介質力學、非線性力學與軟岩工程、計算與光測力學、基於空間安全的建築設計研究、礦區可持續發展和礦業城市規劃、地下空間環境調節與節能技術、建築節能理論與技術、建築節能檢測與評價、土壤傳熱傳質過程與工程套用、天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建築工程項目管理、礦山工程項目管理、建設監理、工程技術經濟、工程造價管理、項目管理信息系統等領域與方向。
2010年力建學院組建以來,學院共承擔國家級縱向科研項目70餘項,其中“973”項目、“863”計畫(含子課題)10餘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畫(111計畫)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重點、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面上基金項目60項。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近10餘項,部省級科技成果獎50餘項省部級及以上科技進步獎勵60餘項。教師在SCI源期刊發表論文400餘篇,在EI源期刊論文500餘篇,出版專著50餘部,獲得發明專利授權60餘項;在相關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交流合作

學院積極加強與國外、海外大學的合作與交流。近年來,學院先後組織了500餘場高水平的學術講座,邀請了國內外近40個知名大學及權威科研機構的知名專家和學者來校給研究生和本科生作學術報告。選派了100多人次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外大學進修、訪問或合作研究。先後與十幾個國家的幾十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係。先後成功舉辦協辦了國際採礦科學與技術大會、混凝土與結構新進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英岩土工程學者交流會、深埋隧(巷)道國際研討會、江蘇省力學學會青年論壇,中國力學學術大會、礦山工程力學第四屆深部岩體力學與工程災害控制學術研討會、第七屆國際岩爆與微震活動性學術研討會、首屆全國礦井物探技術論壇暨礦井物探技術套用交流會、國際岩石力學高層學術討論會、全國礦山建設學術會議等多次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並組織了多場專題研討會。學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丹麥理工大學、德國波恩大學、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軍大學、美國西北大學大學、美國佛羅里達大學、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建立有長期合作辦學和研究關係。
(來源:中國礦業大學力學與土木工程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