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立憲史力作,中紀委2014年度推薦圖書/鳳凰網2014年度十大好書《
法的中國性》的姊妹篇
本書以1840—1919這近80年的立憲史為對象,考察了
鴉片戰爭、
戊戌變法、清廷預備立憲、
辛亥革命、
五四運動等事件中,近代中國對西方由守舊到開放、由局部到整體,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過程,認為中國人在此過程中並非完全被動回響,而是有著主動、積極的自我選擇。毫無疑問,近代性是西方擴張的一個結果。西方大踏步地前進,中國則節節敗退。中國正是在這“前進—後退”的二元結構里,展開了自己的立憲史及近代性——不斷革命成了我們的近代性自身。
日本的近代性更多表現的是“順從”,而中國因為落後顯現的則是“抵抗”。日本的近代性帶有二重性:無論是“脫亞入歐”還是“興亞抗歐”,中國這個因素一直是繞不過去的。要“入歐”首先是要“脫亞”, “脫亞”之“亞”的真實意思是中國,“脫亞”首先得“脫華”,不脫去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就不可能“入歐”。“脫華”就須極端地強調中日之間的差異性,“脫華”即是去華,“支那學”便提供了“去除”意義的“學術”基礎。進步主義在日本始終是一種悖論式存在:它既能解釋歐洲“入侵”日本的根據,“超克論”就是為了反抗這個根據;但又須依賴它來解釋日本侵略中國的正當性。所謂“興亞抗歐”也是以中日極端差異化為前提的,因為正是這種差異才可以解釋日本為什麼會是“興亞抗歐”的主角。
中國的“抵抗”則主要表現為在西方面前的極端落後性。這種落後性可以用反動勢力的強大進行解釋,也可以用中國國家自身的性質來說明。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國的所有西方意義上的進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當上層官僚的異議都成為禁忌,中國革命只能越來越向下層民眾推移,“下層革命”就成了中國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則凸顯了中國近代性的特質。無論我們有多少不情願、不甘心,也無論我們對歷史做過多少次假設,我們無法、也無能接納西方的“進步”則成了一種最嚴酷的事實。而不斷革命成了我們的近代性自身。
作者簡介
王人博,著名法學家,代表性著作有:《
法治論》《
權利論》《法的中國性》《
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等,另著有隨筆集《桃李江湖》《孤獨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與程燎原合作《法治論》,是90年代國內外極具影響的學術著作,國內系統研究法治理論的開山之作,被評為“1978-2014影響中國十大法治圖書”;《法的中國性》榮獲中紀委2014年度推薦圖書、鳳凰網2014年度十大好書、法制日報2014年度十大法治圖書等。
目錄
代序 中國的近代性
受損的傳統世界
一 一個因應變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學對中學的衝擊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確立
四 遺產與資源
西方的誘惑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傳統與西化
三 在中西之間
四 以自由為體
求生之道
一 預備立憲
二 憲法性檔案
三 憲制的“預備”
革命
一 論戰
二 革命中的隱患
三 用心很苦的“臨時約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別傳統
二 惟民主義
三 自由主義
結語 歷史的意義
一 文化的實用主義
二 中國目標
三 政治的激進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