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憂傷

中國的憂傷

《中國的憂傷》是一本何懷宏編寫,由法律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的書籍。本書從生死、醫療教育法治、歷史傳統等方面出發,揭示出在盛世中國的當下,社會依然存在的傷疼,在分析批評社會中種種不公、暴力、腐敗、偏見等不道德的現象的同時,呼籲堅守制度與個人的倫理底線,做一個有道德的中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憂傷
  • 作者何懷宏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1日
  • 頁數:295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181737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的憂傷》是國內知名學者、倫理學家何懷宏教授思考和評論中國社會道德現狀與前景的一個記錄和總結。
中國的憂傷
中國的憂傷

圖書目錄

輯一 生生死死
優先關注生存底線/3
此心忍死最堪哀/6
通過法律運行正義避免王斌餘式悲劇/10
道德與法律偕行遏制惡性殺人犯罪/14
減少一份絕望就減少一份危險/18
對災難的道德記憶/22
野外探險與尊重生命/25
瀕死處境中的求生選擇/28
中國第一代富人的光榮與危險/32
警惕財富轉變成肆虐的日常權力/35
亟待療救的病苦/38
願一份自白啟動更多的反省/41
今夜,祈願所有生命的平安/45
雪夜,想起了一個人/49
死刑究竟意味著什麼?/52
死刑能否達到賦予它的目的?/56
死刑在何種意義上是正義的?/60
從校園系列殺童案談到誰之罪/64
人間正道是生生/68
輯二道德的底線在哪裡?
中國人,你為什麼如此生氣?/75
社會焦慮的精神成因/80
讓溫和成為中堅的力量/83
保護網上的理性空間/86
“荒唐禁令”籲請闡明和堅持底線倫理/89
范美忠風波中的道德底線/93
基本義務求同,精神資源存異/96
“責任中國”比“感動中國”更迫切/100
讓道德模範繼續是自己行為的主人/104
承擔對快樂後果的責任/108
救助與回報/111
捨己救人是不是一種義務?/119
從夏普感受一種獨立的精神個性/122
個人追求無定所,公共事業有定規/125
廁紙見證文明/129
辨“各人自掃門前雪”/132
國際關係領域裡能不能講倫理?/135
藏獒的故鄉在高原/139
道德重建的力量與信心/142
繼承傳統以再造道德文明/145
輯三重為惠,若重為暴
重為惠,若重為暴/153
法治的希望在於普通而堅韌的努力/157
官民比中的概念與問題/161
為何官多,何以成患?/164
貧有道,貪亦有道?/167
反腐之道的制度互動/170
對治權力腐敗的六條途徑/173
古代官員的讀書風氣/177
從“君主下的賢賢”到“民主下的賢賢”/182
軟實力與硬實力/185
中國三種“傳統”的認識與選擇/188
對歷史應有的溫情與敬意/192
今天是否還要繼續解構“孔子”?/196
中國的西部精神/199
一起物業糾紛的標誌性意義/202
醫患關係的倫理思考/206
看病難中的“物貴人賤”/210
如何把藥價降下來?/214
免費了,新人為何還不去婚檢?/217
“換臉”一事應極其慎重/221
壞經濟能使人變好嗎?/224
大學改制意如何?/228
訴諸公共理性/232
港校與內地競爭是件好事/238
王選是院士也是好人/241
縮小貧富差距根本在基礎教育/245
抄襲剽竊之風緣何而來?/248
戒慎於強大的國家能力/252
附錄訪談與答問
底線倫理是我的冰山一角———《經濟觀察報》訪談/257
《觀察家》年會答問/273
就隱性採訪談義務衝突/276
大學不是市場,學界不是權力和利益的角逐場———《科學時報大學周刊》訪談/282

作者簡介

何懷宏:祖籍江西清江,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人生哲學、社會史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學術著作包括《良心論》、《道德·上帝與人》、《世襲社會》、《選舉社會》、《公平的正義》、《生生大德》等書。另編有《生態倫理》、《公民不服從》等著作、及撰有《若有所思》、《珍重生命》、《比天空更廣闊的》、《漸行漸遠漸無書》等隨筆散文集。譯著有《沉思錄》、《道德箴言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正義論》(合譯)、《倫理學體系》(合譯)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