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喀斯特(岩溶)

中國的喀斯特(岩溶),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記述最為詳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喀斯特(岩溶)
  • 性質:地貌現象
分布範圍,地帶性特徵,分布與特徵,開發利用,

分布範圍

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類型之多,為世界罕見。在中國,作為喀斯特地貌發育的物質基礎──碳酸鹽類岩石(如石灰石、白雲岩、石膏和岩鹽等)分布很廣。據不完全統計,總面積達200萬平方公里,其中裸露的碳酸鹽類岩石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7;埋藏的碳酸鹽岩石面積約70萬平方公里。碳酸鹽岩石在全國各省區均有分布,但以桂、黔和滇東部地區分布最廣。湘西、鄂西、川東、魯、晉等地,碳酸鹽岩石分布的面積也較廣。   
中國現代喀斯特是在燕山運動以後準平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老第三紀時,華南為熱帶氣候,峰林開始發育;華北則為亞熱帶氣候,至今在晉中山地和太行山南段的一些分水嶺地區還遺留有緩丘一窪地地貌。但當時長江南北卻為荒漠地帶,是喀斯特發育很弱的地區。新第三紀時,中國季風氣候形成,奠定了現今喀斯特地帶性的基礎,華南保持了濕熱氣候,華中變得濕潤,喀斯特發育轉向強烈。尤其是第四紀以來,地殼迅速上升,喀斯特地貌隨之迅速發育,類型複雜多樣。隨冰期與間冰期的交替,氣候帶頻繁變動,但在交替變動中氣候帶有逐步南移的特點,華南熱帶峰林的北界達南嶺、苗嶺一線,在湖南道縣為北線25°40′。在貴州為北緯26°左右。這一界線較現今熱帶界線偏北約3~4個緯度,可見峰林的北界不是在現代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中國東部氣溫和雨量雖是向北漸變,但喀斯特地帶性的差異卻非常明顯。這是因為受冰期與間冰期氣候的影響,間冰期時中國的氣溫和雨量都較高,有利於喀斯特發育。而冰期時寒冷少雨,強烈地抑制了喀斯特的發育。但越往熱帶其影響越小。在熱帶峰林區域,保持了峰林得以斷續發育的條件,而從華中向東北則影響越來越大,喀斯特作用的強度向北迅速降低,使類型發生明顯的變化。廣大的西北地區,從第三紀以來均處於乾燥氣候條件下,是喀斯特幾乎不發育的地區。   

地帶性特徵

中國東部喀斯特地貌呈緯度地帶性分布,自南而北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和溫帶喀斯特。中國西部由於受水分的限制或地形的影響,屬乾旱地區喀斯特(西北地區)和寒凍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   
①熱帶喀斯特以峰林—窪地為代表,分布於桂、粵西、滇東和黔南等地。地下洞穴眾多,以溶蝕性拱形洞穴為主。地下河的支流較多,流域面積大,故稱地下水系,平均流域面積為160平方公里,最大的地蘇地下河流域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地表發育了眾多窪地,峰叢區域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5個,窪地間距為100~300米,正地形被分割破碎,呈現峰林一窪地地貌。峰林的坡度很陡,一般大於45度。峰林又可分為孤峰、疏峰和峰叢等類型,奇峰異洞是熱帶喀斯特的典型特徵。   
中國熱帶海洋的珊湖礁是最年輕的碳酸鹽岩,大多形成於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高出海面僅幾米至10餘米,發育了大的洞穴和天生橋、濱岸溶蝕崖及溶溝、石芽等,構成礁島的珊瑚礁多溶孔景觀。

分布與特徵

②亞熱帶喀斯特地貌以緩丘—窪地(谷地)為代表,分布於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下河較熱帶多而短小,平均流域面積小於60平方公里。窪地較少,每平方公里僅為1個左右,且從南向北減少,相反,乾谷的比例卻迅速增加。正地形不很典型,主要為饅頭狀丘陵,其坡度一般為25度左右,洞穴數量較熱帶大為減少,以溶蝕裂隙性洞穴居多,溶蝕型拱狀洞穴在亞熱帶喀斯特的南部較多。   
③溫帶喀斯特以喀斯特化山地乾谷為代表,地下洞穴雖有發育,一般都為裂隙性洞穴,其規模較小。喀斯特泉較為突出,一般都有較大的匯水面積和較大的流量,例如趵突泉和娘子關泉等。這一帶中窪地極少,乾谷眾多。正地形與普通山地類同,惟山頂有殘存的古亞熱帶發育的緩丘—窪地和緩丘—乾谷等地貌。強烈下切的河流形成峽谷,局部地區,如拒馬河兩岸有類峰林地貌。   
④乾旱地區喀斯特現象發育微弱,僅在少數灰岩裂隙中有輕微的溶蝕痕跡,有些裂隙被方解石充填,地下溶洞極少,已不能構成滲漏和地基不穩的因素。   
⑤寒凍高原喀斯特。青藏高原喀斯特處於冰緣作用下,凍融風化強烈,喀斯特地貌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凍融石丘、石牆等,其下部覆蓋冰緣作用形成的岩屑坡。山坡上發育有很淺的岩洞,還可見到一些穿洞。偶見窪地。   

開發利用

喀斯特地區地表異常缺水和多洪災,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但地下水蘊藏豐富,徑流係數在熱帶喀斯特區域為50~80%。亞熱帶喀斯特區域為30~40%,溫帶為10~20%。在華北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區,地下水在山前以泉的方式流出,如北京玉泉山的泉水、河南輝縣的百泉、山西太原的晉祠泉、陽泉的娘子關泉和濟南的趵突泉等。合理開發利用喀斯特泉,對工農業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在南方多地下河,引喀斯特泉堵地下河,鑽井提水等方法可解決工農業用水。地下河縱剖面呈階梯狀,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可以築壩發電。如雲南丘北六郎洞水電站,是中國第1座利用地下河的水電站。湘、黔也利用這種優越條件建造了多座400千瓦以上的地下水電站。喀斯特地區的地下洞穴,常造成水庫滲漏,對壩體、交通線和廠礦建築等構成不穩定的因素。研究和探測地下洞穴的分布,及時採取措施,是喀斯特地區建設成功的關鍵。喀斯特地區有豐富的礦床,例如石灰岩、白雲岩、大理石、石膏和岩鹽等。在喀斯特剝蝕面上和窪地中沉積有鋁土礦,古溶洞和裂罅中沉積有鉛、鋅、硫化物、汞等砂礦體,地下溶洞也是富集石油和天然氣的良好場所,華北地區的一些油田就是位於喀斯特區域。有些溶洞可作地下廠址和地下倉庫。   
中國喀斯特發育的多輪迴和地帶性特點,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巧奪天工的洞穴奇景,是中國重要的旅遊資源。桂林山水(見桂林市)、路南石林、四川九寨溝(見九寨溝自然風景區)、貴州黃果樹(見黃果樹瀑布)、濟南趵突泉和北京附近的拒馬河等都已成為聞名於世的遊覽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