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喀斯特(岩溶),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記述最為詳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喀斯特(岩溶)
- 性質:地貌現象
中國的喀斯特(岩溶),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記述最為詳盡。
中國的喀斯特(岩溶),喀斯特是碳酸鹽類岩石分布地區特有的地貌現象。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記述最為詳盡。分布範圍中國喀斯特...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喀斯特地貌分布...
這種喀斯特地形在中國雲貴高原分布廣泛,當地人稱之為“壩”。乾谷 乾谷是地表徑流消失後岩溶區遺留下來的谷地,它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某一段河道水流沿著谷底的豎井或水洞流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這種地表徑流轉為地下徑流的現象叫做伏流。還有一種形成原因即人類對河道進行裁彎取直的結果。這樣的地貌類型在中國華北地區...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蝕與沉澱,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命名,中國亦稱之為岩溶地貌,為中國五大造型地貌之一。喀斯特地貌分地表和地下兩大類,地表有石芽與溶溝,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蝕窪地,喀斯特盆地與喀斯特平原,...
岩溶景觀也稱為喀斯特地貌,是碳酸鹽類岩石(主要是石灰石)在以地下水為主、地表水為輔的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我國的碳酸岩類岩石分布很廣,但岩溶地貌的發育程度因氣候和岩性條件的不同,各地差異很大。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區,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廣西、貴州等省區,桂林山水、路...
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中國幾乎各省區都有不同面積的石灰岩的分布,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處於南方地區的喀斯特地貌覆蓋了五萬平方公里,主要位於雲南省、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等省區,南方地區的喀斯特面積占整箇中國喀斯特面積的55%。多樣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展示了一個由多濕...
釋文:又稱喀斯特石。由岩溶作用天然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石灰岩,具有審美和科學價值的觀賞石。一方面,由於石灰岩被地下水沿裂隙溶蝕而形成多孔、洞、溝、槽的溶蝕岩溶石;因圍壓降低致使飽和的二氧化碳大量析出而沉澱,在溶洞岩石表面形成千變萬化的沉澱岩溶石(俗稱鐘乳石),最常見的有石鐘乳(由洞頂向下生長的下垂錐狀...
喀斯特(岩溶)豎向洞穴景觀是水流垂向流動、洞道垂直或陡傾斜的喀斯特溶洞通常稱之為豎井,又稱天然井.溶井。深度數十米至數百米。因地下水位下降,滲流帶增厚,由落水洞進一步向下發育或洞穴頂板塌陷而成,通常其底部達到地下水面或地下河水體。引用示例 有時也將落水洞,天坑包括在這一概念之內。在我國豎向洞穴...
岩溶又稱喀斯特(Karst),原是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里亞半島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各種奇特的石灰岩地形。19世紀末,前南斯拉夫學者司威治(J.Cvijic)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各種石灰岩地形,採用喀斯特一詞稱呼碳酸鹽岩地區的一系列特殊地貌過程和水文現象,之後喀斯特一詞成了世界地學上的專門術語...
喀斯特(岩溶)天生橋景觀是當地下河的頂板崩塌後,殘留部分的兩端與地面連線而中間懸空的橋狀地形,稱為喀斯特(岩溶)天生橋景觀。天生橋這一形態名詞雖然已獲得普遍使用,但對其理解並不完全一致。在實際使用時,天生橋和穿洞(伏流)之間有時難以作出嚴格區分。因此,有學者提出,應以陽光的光亮是否能到達整個通道為...
嘻斯特(岩溶)峽谷景觀是在岩溶區,W新構造抬升和水流強烈侵蝕、溶蝕和崩塌作用,形成谷坡陡峻、深度大於寬度的谷地,泛稱為喀斯特(岩溶)峽袢景觀其最大特點是峽谷兩嶒邊坡極為陡立,其至近於直立,水面處多有凹槽和小型洞穴。岩溶峽谷按形態可分為v形峽谷、嶂谷、箱形峽谷和地縫式峽谷等。長江三峽是最為著名的...
喀斯特湖,又稱“岩溶湖”,在石灰岩地區分布較廣。由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所形成的窪地積水而成的湖泊。是侵蝕湖的一種。它可以是由具有溶蝕性的水對可溶岩進行溶蝕作用後,形成了窪地積水,也可以是由地下水溶解土壤中的鹽類引起塌陷而生成塌陷湖。簡介 喀斯特湖主要靠地下水供水,水量一般較穩定。也有的湖底與...
高寒喀斯特(岩溶)鈣華池景觀是高寒地區由泉水沉澱形成的鈣華彩池群。以四川九寨溝為典型代表。在海拔大於3000m、年平均氣溫低於5T的九寨溝地區,攜帶鈣質的泉水沿冰川谷地下瀉。高寒地區由泉水沉澱形成的長條狀鈣華流景觀。以四川黃尼為典型代表金黃色的鈣華灘流長達Z5km,寬10〜170m,遠望如一條金色的巨龍有極高...
韋丐質研岩瞎斯特(岩溶)景觀是發育在4丐質研;岩中的一種特殊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觀。如我國四川安縣龍門山鈣質礫岩地貌,是岩溶作用十分獨特和罕見的一種類型。在地表形成了類似峰叢的岩溶地貌,如羅浮山;還有石林和地下大型礫岩洞穴,下層為地下河。位於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的龍門礫岩洞,洞長超過20km,已測量長度13...
科斯特溶岩地貌指的是可溶性岩石受到水的溶蝕作用及其伴隨的機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種地貌形態。名詞解釋 科斯特是喀斯特的音譯 “喀斯特”(Kras)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蝕作用和伴隨的機械作用所...
北方喀斯特(岩溶)大泉景觀是出露於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大型喀斯特(岩溶)泉水。我國北方山西、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和北京等省市分布有大面積的寒武系、奧陶系和震旦系碳酸鹽岩,寧夏、內蒙古、甘肅、新疆和東北地區也有零星可溶岩分布。這些岩溶有許多岩溶泉出露,成為我國乾旱和半乾旱K的重要水源,,據不...
喀斯特平原主要分布於本地區的河谷和山間溶蝕盆地內,包括封閉性槽谷、大型溶蝕窪地和溶蝕為主的平原,是地下水水平循環和河流作用的結果。我國廣西的黎塘、貴縣的喀斯特平原最為典型。基本信息 在地殼相對穩定條件下,喀斯特盆地逐漸擴大,形成喀斯特平原。喀斯特平原又稱岩溶平原或 溶原。喀斯特平原的出現反映該地區喀斯特...
瞎斯特(岩溶)旱洞景觀是洞體脫離地下水面的溶洞。桂林蘆笛岩是旱洞的典型代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各種喀斯特(岩溶)洞穴近10萬處,絕大多數是旱洞。單一旱洞的長度一般小於5km,而洞穴系統中旱洞洞道的總長度卻遠不止於此。如貴州雙河洞全長117km,旱洞洞道長度超過60km;廣西鳳山的江洲洞長度37.9km,旱...
瀑布等水體景觀。由於中國可溶性岩石(特別是石灰岩類岩石)地層出露廣泛,地質構造、氣候條件複雜,從而形成的地貌景觀類型不但多樣,而且分布面積巨大,觀賞價值高,有些已達到世界奇觀等級,成為世界遺產地或世界地質公閌。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觀在中同旅遊資源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是中同開展旅遊業的一大支柱。
流水型岩溶是以地表流水作用為主形成的岩溶。常見於有外源水的岩溶區,或碳酸鹽岩不純或厚度不大的地區,後者也常稱半岩溶(merokarst)。中國南方的峰林平原地形,常常與流水型岩溶有關。岩石,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是固態礦物或礦物的混合物。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
喀斯特丘陵(Karst hill),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陵。喀斯特丘陵處於亞熱帶氣候,相對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坡度不如峰林陡,小於45°,已不具峰林形態。喀斯特丘陵又稱為岩溶丘陵,是一種喀斯特化程度較弱的地貌。典型的喀斯特丘陵類型是由丘陵與喀斯特窪地組合而成的,主要分布在亞熱帶氣候或岩性...
高山深谷岩溶是由溶蝕侵蝕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碳酸鹽岩分布的高山地區,相對高差達千米以上,呈高山深谷地貌;在較高部位常有早期岩溶現象存在,岩溶發育微弱,河谷地帶有岩溶泉水出露。珠穆朗瑪峰地區、巴顏喀拉山地區這種類型的岩溶地貌比較發育。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等)進行...
桂林喀斯特,位於廣西南嶺構造帶中部,是大陸型塔狀岩溶的典型代表,華南地區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現,世界地質遺產地。2024年9月,《桂林喀斯特》入選第二批100個世界地質遺產地名錄。主要特徵 桂林喀斯特位於南嶺構造帶中部,以秀美灕江及其支流周邊的塔狀及錐狀岩溶地貌為主要特徵,同時發育有許多洞穴。受古生代構造運動...
紅質層岩溶是在鈣質或其他可溶性物質膠結的或含有碳酸鹽岩礫石成分的紅色碎屑岩中形成的岩溶。紅質層岩溶的地表形態也稱為丹霞地形。其溶蝕形態有溶孔、溶蝕裂隙、小型溶洞和地下河等;也可以有類似峰林的地形,如粵北、贛南、湖南中部、福建小武夷山等地所見。在湖南通道縣城南可見其典型地貌。喀斯特(KARST)即岩溶,...
2022年4月28日,中國郵政發行《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南方喀斯特》特種郵票。制票參數 票面圖案 第1枚是“石林喀斯特”,石林喀斯特屬於以景觀性為主的喀斯特,其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景觀,在世界地學界享有盛譽。第2枚是“荔波喀斯特”,荔波喀斯特的...
喀斯特作用(Kasitezuoyong)在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學過程(溶解與沉澱)和物理過程(流水的侵蝕和沉積、重力崩塌和堆積)的共同作用下,對可溶性岩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稱為喀斯特作用(在中國又稱岩溶作用)。水對可溶性岩石溶解作用是化學過程的主要方面,可溶性岩石包括碳酸鹽、石膏和岩鹽,但是...
石膏化岩溶是發育在石膏、硬石膏層,及與石灰岩、白雲岩、岩鹽共生但以石膏層為主的岩層中的岩溶。常見的岩溶形態有膏鹽角礫岩、溶孔、小溶穴、落水洞、塌陷漏斗、豎井、溶蝕窪地、洞穴、地下河及地下湖等。如中國北方中奧陶統灰岩、南方中三疊統灰岩中的膏鹽角礫岩都與此種岩溶作用有關。喀斯特(KARST)即...
1998年國土資源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地區樂業縣進行土地資源調查時,發現一種世界罕見的地質奇觀——喀斯特漏斗群,又稱樂業天坑群。該地區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降水量大,為地下洞穴的發育提供了良好條件。樂業天坑群位於中國廣西樂業縣,占地約20平方公里。初步已發現有大石圩、白洞、風岩洞、穿洞等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