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2:文化的格調親密接觸中國文化的精裝致細節

《中國發現2:文化的格調親密接觸中國文化的精裝致細節》是2006年9月1日長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樂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發現2
  • 書名:中國發現2
  • 出版社:長安出版社
  • 頁數:261頁
  • ISBN:9787801755056, 7801755057
  • 作者:何樂為
  • 出版日期:2006年9月1日
  • 開本:16開
  • 定價:32.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中國文化有著超乎想像的大氣與平和,從方塊字到詩詞歌賦,從諸子百家到世俗小說,從心靈聖殿到日常生活,中國人不經意問流露出的是有著5000年文明積澱的文化格調。
中國為什麼選擇了方塊字而不是拼音文字?武則天熱衷的“文字遊戲”是什麼?中國為什麼盛產“詩人”?各路神仙是如何形成了和諧的東方神界?中國的大思想家為什麼在先秦集中出現?古典名著如何成為大眾的教科書?……《中國發現II——文化的格調》從一個個精緻的文化細節入手,與讀者一起經歷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之旅。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起源於象形文字的方塊字
關於文字起源的傳說/4
方塊字起源於象形文字/6
許慎對漢字的貢獻/9
漢字為什麼不是拼音文字/11

第二章 方塊字的演變歷史
破譯解讀甲骨文/16
青銅鼎上的故事/18
《侯馬盟書》與石鼓文/20
普通百姓的磚瓦文/22
攜帶方便的帛文簡牘/24

第三章 與漢字有關的傳奇故事
武則天與造字/30
字典中的政治意義/31
江湖洪門的文字遊戲/32
第四章失落的文字碎片
永遠遺失的音節文字/36
漂泊海外的西域古字/37
中國歷史上的拼音文字/39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41
最早的翻譯一通事/42

第五章 承載歷史的華夏典籍
竹木構成的簡策書籍/46
造紙術催生的捲軸書籍/47
歷史上的大叢書/50
傳統史學的憂患意識/55
精確記錄歷史的民族/55
史家絕唱有後人/58

第六章 詩詞國度的浪漫史
詩意化的國度/64
汨羅江中的浪漫詩神/68
中國人的文化之根/69
中國文學的詩歌化/71
音樂、舞蹈、繪畫、詩歌/73
東西方詩文化的對照/75
寄情山水的中國詩人/76
英雄豪氣,男人勁歌/80
怎一個“情”字了得/82
詩人的社會良知/87

第七章 東方的宗教生活
中國的多元神靈/94
佛教的中國本土化歷程/97
土生土長的中國道教/103
基督教的中國化/108
消逝的摩尼教/109
猶太教在中國/113
佛塔的由來/115
佛塔的結構/121
道教的三大勝境/124
蓬萊仙境的傳說/126
中國的四大佛山/130
四大佛山之首——五台山/131
峨眉天下秀/136
海天佛國——普陀山/140
仙城佛國——九華山/145

第八章 人生的世俗講究
男婚女嫁的傳統觀念/150
大喜之日鬧洞房/152
貼“鯖”字的風俗/153
慘烈的貞節牌坊/155
中國的孝道文化/157
墓地要選好風水/159
帝王的葬儀/160
壽字高掛的含義/162
中國古代節日一覽/164

第九章 古典名著通覽
東方的莎士比亞/186
中國的三角大戰/191
江湖義氣與水泊梁山/195
西遊記的整體魅力/196
被禁止的世俗小說/199
人鬼情未了/203
千古紅樓夢/205

第十章 中國人的精神聖殿
孔子創《六經》/21O
“仁”是理想的精神境界/214
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216
曲阜孔廟的帝王化/218
早期的儒學大師/222
儒學的中期發展/226
程朱理學與明清實學/231
儒學對少數民族的影響/257
世界範圍的儒學文化圈/240
西方人眼中的儒學與孔子/242
百家爭鳴,十家為本/244
墨家的和平主義/246
鐵血集權語法家/249
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252
指點江山的縱橫家/255
名家的概念分析與邏輯論/257
五行八卦與陰陽家/260

文摘

書摘
中國文學的詩歌化

中國的文學藝術流傳了幾千年,經歷了幾多演變,但縱觀各種形式的文
學作品,都烙刻著詩的印跡。每當兒童呀呀學語之時,母親首先教給他們的
便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後世無論是散文、戲曲、小說,
其中都有詩化的傾向。
我國最早出現的卜辭,是文字使用的先祖。卜辭雖然樸素,但卻從中可
以看出當時的社會背景,還發現部分內容不但語言生動,而且不少甲骨卜辭
用韻。我們的祖先在那時已懂得用韻調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了。在中國文
學之初的甲骨卜辭里,便有詩化的痕跡。很顯然,甲骨卜辭的用韻,便是詩
歌文化最初的真實反映。
中國的文字可謂是獨樹一幟,其主要特點是形音義三者兼備。
形音義三者構成古代詩詞產生和繁榮的最可靠的條件。對仗和某些詞義
巧用則體現出漢字在詞義上的優勢。如唐朝詩人杜甫曾寫這樣兩句詩:“酒
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本來是七律中要求極嚴的頸聯,表面
看來“尋常”與“七十”失對,其實不然,古漢語中“尋”也當一種長度講
。詩人在這裡巧用這個特點將這兩句詩對得很工整。誰能想到,中華民族從
文字產生之初就有詩一般的文字和語言。它不但通過詩的形式可以創造美妙
動聽的聲韻,還可以用詞的豐富內涵營造出詩的意境、詩的世界來。
中國文學的詩化特點,自有文字的時候就開始了。早期的散文中較多地
利用音律。將音律寓於整齊華麗的駢文句法之中,讀起來有詩一樣的美感。
散文在唐古文運動以後逐漸被撥亂反正了。韓愈的散文具有簡練、準確、鮮
明、生動、形象的特點,文中語彙豐富,有時亦可根據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語
言曲折、舒展、自然地安排音節,並且問雜以駢文句法,從而大大地突出了
語言的表現力。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都帶有明顯的詩的語言特點。
可見,散文與詩從來就是相融而見異,比如散文中對偶的句子,以至現
代漢語中排比句等等很多修辭方法,其實都是詩的句子。
P7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