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是王魯娜創作的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21年3月。

該書分析了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內在機理與發展機制、基本模式、具體實踐等理論和現實問題,並結合京津冀協同發展闡述了京津冀生態生產力協同發展的策略與方法、理論及現實問題。該書提出,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通過生態化生產活動從自然界中獲取所需的程式或者規範,是政府或相關部門指導企業、產業部門及相關地區從事生態生產的規範和指南,也是生態生產力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環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
  • 作者:王魯娜
  • 類別:經濟學著作
  • 字數:206千字
  • 首版時間:2021年3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分析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重點揭示中國生態生產力發展所處時代背景的特殊性;在此基礎上,分析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的內在機理、發展機制、基本模式及實踐現狀;最後以京津冀協同發展為背景,探討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的生態生產力協同發展問題。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
第二章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的內在機理與發展機制
第三章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基本模式
第四章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實踐
第五章 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生態生產力
參考文獻

創作背景

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世界範圍內的生產力發展普遍呈現出生態化的發展趨勢,生態化既是世界範圍內生產力發展的突出特徵,同時也是世界各國生產力發展較為普遍的價值追求。一方面,生產力發展的生態化趨勢是對傳統工業文明生產力發展不可持續性的一種反思,是對當代資源環境嚴峻局面的一種應對;另一方面,也是對社會發展全面性要求的一種觀照。和諧的社會發展模式需要和諧的生產力發展模式,科學的發展觀需要科學的生產力發展觀,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生態型的生產力發展與之相適應。在此背景下,如何從生產力的發展邏輯中推演出生態生產力發展的必然性,如何在現實層面構建生態生產力發展的中國路徑,不僅是理論界應當關注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影響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重要現實問題。基於此,《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提出,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是人類社會通過生態化生產活動從自然界中獲取所需的程式或者規範,是政府或相關部門指導企業、產業部門及相關地區從事生態生產的規範和指南,也是生態生產力從理論到實踐的關鍵環節。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的構建能夠描述生態生產力的規劃藍圖和發展路徑,提出生態生產力發展的標準和規範,提供生態生產力發展的具體方法。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的建構要遵循尊重自然的原則、區域協同性原則、系統性原則與科學性原則。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的建構既要考慮作為生產力主體的勞動者主體狀況,也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基礎情況,同時還要兼顧生產工具的發展現狀。
該書提出,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的建構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巨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微觀層次,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的典型模式有資源控制型、數據驅動型、文化附加型、標準倒逼型和終端治理型等。資源控制型發展模式是在生產過程中控制資源的使用、消耗以及資源轉化物再利用的一種發展模式,具體包括資源循環模式和資源節約模式;數據驅動型發展模式是指依靠數據資源優勢,通過掌握生態生產力各要素的詳細信息,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各生產力要素之間的有機對接,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確設計和精準控制,以有效減少或者避免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消耗和浪費,實現生產效益的最大化;文化附加型發展模式是指把文化的附加值體現在生產力發展過程中,通過生產精神文化產品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從而實現資源消耗最小化以及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標準倒逼型發展模式是指企業為了達到既定的行業認證標準,或者為了生產出符合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生態化監控,以實現企業發展或產品生產合標準化的過程;終端治理型發展模式是指專門為企業生產終端的污染物減排、環境污染控制、清理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設備和服務而進行的生態生產力發展模式,相當於狹義層面的“環保產業”概念。生態生產力發展是複雜的系統工程,各種模式的區分都是相對的,不同模式之間的技術、方法和原則往往相互滲透,在實際生產中要根據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靈活、綜合、創新性地進行模式選擇和運用。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研究》
2021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203-7778-2

作者簡介

王魯娜,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