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是由方精雲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
- 完成人:方精雲等
- 獲獎情況: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項目編號:Z-105-2-04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是由方精雲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是由方精雲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人員主要完成人:方精雲、李克讓、曹明奎、朴世龍、賀金生1獲獎記錄200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
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第5完成人 2006年,北京大學“保潔”獎 2007年,Sino-Swis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Research Fellowship, Swiss Feder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TH Zurich), Swis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7年,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三等獎 2010...
並套用到基於生理生態過程的陸地碳循環模型中,探討生長期與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淨第一性生產力(NPP)和淨生態系統生產力(NEP)的關係,據此闡明過去和未來植被生長期變化對中國陸地碳循環的影響。本項目的實施不僅有助於揭示中國陸地碳循環過程對氣候變化的回響機理,而且將為制定我國陸地生態系統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綜合研究中心重點研究領域包括生態系統的生產力與碳氮過程、生態系統的水分循環與水分利用、生態系統功能評價與管理、生態系統健康與恢復、區域和全國尺度資源、生態和環境重大科學問題的綜合研究等。發展歷史 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綜合研究中心全稱為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綜合研究中心,隸屬於中國...
作為科研骨幹參與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2001.08-2005.12),“傑出青年基金”項目“陸地生態系統水-碳耦合循環的生理生態學機制與模型研究”(2003.01-2005.12),科技部973計畫項目“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驅動機制研究”第一課題(2002.12 -2007.12),國...
(4)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畫項目, 我國亞熱帶季風區高精度區域生態系統模型的研發與套用, 2019-05 至 2022-04,主持 (5)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 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氮沉降對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源匯的影響及機制, 2016-09 至 2018-06, 主持 (6)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研究方向 全球變化生態學:從物種到生物群區尺度的氣候-植被關係,中國植被和植物種對氣候變化與CO2濃度升高的回響,中國東北樣帶(NECT)的全球變化研究,生物量、淨第一性生產力和碳儲量綜合、模擬與預測研究,氣候變化和全球背景下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模擬,氣候變異性對植被的影響及其反饋,植物功能性狀、植物...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是200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韓士傑,董雲社,蔡祖聰,宋長春。內容簡介 本書系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中國陸地和近海生態系統碳收支研究”成果之一。書中對我國典型生態系統類型(森林、草地、農田和濕地)碳循環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驅動力機制,...
陳先剛,中國退耕還林工程碳匯潛力預測與評價(畢業,獲得博士學位)沙麗清,西雙版納植被類型變化與生態系統營養元素轉化關係研究—以季節雨林-橡膠林為例(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何雲玲,縱向嶺谷區氣候變化及其對自然植被淨初級生產力的影響(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獲2004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和2006年第六屆...
3. 王紹強,於貴瑞. 2008. 生態系統碳氮磷元素的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徵研究。生態學報 4. 伍衛星, 王紹強, 肖向明, 於貴瑞, 伏玉玲, 郝彥賓. 2008. 利用MODIS影像和氣候數據模擬中國內蒙古溫帶草原生態系統總初級生產力. 中國科學 D 輯 5. WU WeiXing, WANG ShaoQiang, XIAO XiangMing, YU GuiRui, FU YuLing, ...
本研究以氣候變化環境下的生態系統物候變化為切入點,以ChinaFLUX、AmeriFlux以及FLUXNET通量觀測網路為平台,以其分布在東亞、北美和歐洲大陸約120多個站點的長期連續通量觀測數據為主要信息源,結合生態系統冠層光合物候模型,實現對不同類型陸地生態系統冠層光合生產力季節過程的準確模擬及其關鍵物候期(生長季開始、結束、...
隨著實驗技術的不斷發展(如渦度相關技術、高解析度遙感套用),可以獲取不同尺度上的各種數據,如CO2淨交換通量、NDVI、葉面積指數、有效輻射吸收和植被生產力等,套用這些數據,可以驗證和檢驗模型在不同尺度上的有效性。最終,數據-模型融合將套用動態觀測數據(包括環境和生態系統狀態變數)對模型模擬進行連續驅動、檢驗...
2005年,方精雲院士牽頭的“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和碳循環的研究項目”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許學工教授參與的(排名第四)“渤海西南岸濱海油區環境演變衛星監測及預測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環境學院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舉,兩方面的科研經費接近。2001-2007年,無論是橫向經費還是縱向經費總體上呈上升...
方精雲系統地開展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發展了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儲量的計量方法,為評估中國陸地碳收支奠定了方法論基礎;對中國植物物種多樣性進行過較為系統的調查,完善和發展了生態學代謝理論;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植物化學元素的計量特徵,提出了“限制元素穩定性假說”。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2月中科院植物...
朴世龍,男,1976年4月出生,朝鮮族,吉林延邊人,無黨派人士,自然地理學家,生態系統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研骨幹、研究員,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理學部副主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 [1-4] [14-15] [19] ...
5. 對中國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和碳動態的空間格局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與北京大學方精雲院士, 教授合作,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植被生產力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部分結果發表在“Science”等著名刊物上。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郭正堂研究員合作, 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的碳庫以及人類活動(包括土地...
在中國LUCC現代過程及其巨觀生態效應研究方面,他研究形成LUCC時空特徵分析模型,揭示了中國LUCC現代過程的時空規律與驅動機制;同時在LUCC對陸地生態系統生產力、碳循環、土地退化等的影響方面取得重要進展。1984年以來,他主持完成了一系列科研項目,取得重大社會經濟效益,並得到國家領導人和主管部門的重視。他主持的成果...
( 9 ) 東亞區域碳-氮-水循環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及其對未來極端降水的回響, 主持, 國家級, 2017-01--2021-12 ( 10 ) 草地生產力估測預測模組及AVIM功能開發(橫向課題), 主持, 省級, 2017-03--2017-12 ( 11 ) 高解析度區域地球系統模式的研發及套用, 參與, 國家級, 2018-05--2023-04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