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按照中國當代社會對身體的認知流變過程以及身體敘述在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作用下的變遷,分為上、中、下三編。
上編分析在革命倫理統轄之下的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文學的身體敘事,分析20世紀50—70年代國家意識形態藉助各種社會實踐對標準化革命身體的形塑,探析男性知識分子在對這一召喚的臣服中建構男性自我主體的潛在努力,批判革命話語中潛存的不平等的性別意識形態。
中編分析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啟蒙與先鋒文學中的身體敘事,探查在新的文化啟蒙年代人們對身體所具有的顛覆中心話語乃至巨觀政治的反向功能的開掘與利用,研究男女兩性知識分子在藉助身體的自在性來建立現代性身體觀的過程中所呈現的匯合與衝突,批評新時期現代性重建過程中所潛藏的男性中心立場和女性本質主義論調。
下編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消費主義語境中的中國文學身體敘事。審視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民族文化或者現代主義旗幟之下涌動著肉身欲望的身體敘事,剖析一些經典之作複雜的文化與權力訴求。
作品目錄
上編 被規訓的身體 | 中編 解放的身體 | 下編 狂歡的身體 |
---|
第一章 無性的身體 第二章 缺失痛感的身體 第三章 臉譜化的身體 第四章 疾病的管理與治療 | 第五章 飢餓的身體 第六章 情慾的身體 第七章 去勢男性的身體 第八章 瘋癲的身體 第九章 著裝的身體 | |
作品思想
劉傳霞從身體政治的角度出發,實際上是找到了紛繁複雜的中國社會在變幻莫測的表象背後的問題聯繫性,考察了中國當代文學身體與政治的複雜關係。在上編中,劉傳霞考察了“無性的身體”“缺失痛感的身體”“臉譜化的身體”“疾病的管理與治療”四個身體意象,主要研究了“
十七年文學”的身體政治。作者沒有簡單地以個案為考察點,而是概括了十七年文學身體敘事的四個顯著特點。“無性”說明革命的性愛禁忌;“無痛”則暗示革命敘事的英雄主題造成的對身體真實的遮蔽;“臉譜化”有利於革命敘事的文藝再生產,也有利於塑造類型化生產模板,更符合意識形態的詢喚與徵用;而疾病的隱喻則證明革命敘事建立挫折敘事與克服機制的內在秘密。在“解放的身體”部分,作者通過飢餓、情慾、瘋癲等身體症候,表現了新時期以來當代文學在身體政治方面的特質。正是通過身體處境的發現和覺醒,新時期實現了自我價值、對中國歷史和現實問題的批判,及對自身荒誕處境的反思。這個過程中,反思、控訴、抵抗,其實又與妥協、規避和逃離交織,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先鋒文學都有表現。劉傳霞揭示了這個過程。她對《
芙蓉鎮》和《
人到中年》分析認為,身體的“有限度出場”,是《芙蓉鎮》對時代症候的隱喻,胡玉音、李國香的臉、胸和性愛,及秦書田、王秋赦的瘋癲,如同谷燕山的去勢,共同構成了小說中身體政治學的抵抗隱喻;然而,這種反抗最終服從新時期政治倫理的宏大敘事。而在對《人到中年》的分析中,劉傳霞指出從醫生到病婦的身份轉換給小說潛文本帶來的影響。最後一部分“狂歡化的身體”,作者則主要分析“泛性化身體”和“時尚化身體”,從《
廢都》《
白鹿原》到《
上海寶貝》,劉傳霞細緻地展現了身體如何在20世紀90年代後,在文學文本中變成了政治輻射下的“商品的身體”。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6年,該書獲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
作品評價
該書雖然寫作於文學身體研究的熱潮中,但並未人云亦云,而是在很多方面進行了顯著的超越。該書將中國當代文學作為一個整體、對其中的身體敘事進行了系統和整體性研究,突破了當代中國批評界身體研究的一些局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範式。
(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張文娟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劉傳霞,博士,濟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女性文學委員會副秘書長、山東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山東省中國語言文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山東省簽約文學評論家。科研方向:現當代文學研究、性別與文學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