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居民和諧消費方式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當代居民和諧消費方式研究 
  • 外文名: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household harmonious mode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 論文作者:劉敏著 
  • 學位授予時間:2007
  • 關鍵字:居民消費 消費觀念 消費結構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household harmonious mode of consumption in China
論文作者
劉敏著
導師
學科專業
消費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館藏號
F126.1
館藏目錄
2009\F126.1\9

中文摘要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居民消費生活發生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消費革命。消費革命不僅僅表現在消費對象不斷豐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更多地表現在一種消費價值觀的轉變、一種新消費理念的深入,這就是消費方式的革命。進入21世紀,全球性的環境污染問題、能源資源緊缺問題等更促使每個國家正視居民消費方式的變革。制約消費方式的因素十分複雜,既有經濟因素又有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本文的選題意義就在於以消費經濟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從經濟社會學和消費文化學的角度,深入探討影響中國居民和諧消費方式的經濟因素、社會因素以及文化因素,並從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和文化領域提出構建中國居民和諧消費方式的思路和對策。
第一章:在基本闡明生活方式與消費生活方式內涵的基礎上對消費方式內涵進行深入理解。本文認為,消費方式是一種狹義的消費生活方式,是人們在一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及享受的需要,對物質生活資料、生活服務進行消費的方法和形式。包括三個層次的內涵:一是主體層次,消費方式的主體是人,是自然人、經濟人、文化人和社會人的綜合體。二是客體層次,消費方式的客體對象是消費品和勞務服務,包括由物質資料和生活服務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三是環境層次,消費方式是主體和客體在一定環境下的結合方式,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在消費實踐中,考察居民消費方式狀況需落實到消費水平、消費結構與消費效益上。
第二章:探析影響居民消費方式的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包括生產力、經濟制度、收入分配以及其它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公共事業、社會保障制度、人口與家庭、自然生態環境等。文化因素—包括消費價值觀、消費道德、消費傳統及社會輿論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在消費方式變遷過程中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當前,尤需強調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它是克服社會公共消費過程“非市場缺陷”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調控與指導私人消費活動的一個必要手段。文化因素的作用原理在於,通過消費者的意識形態為個人提供消費行為的選擇性激勵。選擇性激勵過程主要表現在:為消費行為選擇提供價值判斷,決定消費行為的消費慣性度,產生消費的社會認同感。
第三章:探析當代我國居民消費方式的歷史性變遷進程。建國初期至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出消費水平低、消費結構超穩定而單一、消費需求被抑制的特點。20世紀80年代初至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出消費水平迅速增長、消費領域不斷拓寬、消費需求形成與滿足程度空前增強的特點。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我國居民消費呈現出消費差距不斷擴大、消費水平持續穩定增長、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升級、消費需求不斷擴大的特點。通過國內外居民消費方式的現狀比較,得出以下結論:(1)要辨證地看待國內外居民消費方式的共性與個性。(2)要構建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消費方式。需要特彆強調:經濟發展仍然是構建和諧消費方式的重要前提,要特別重視意識形態的發展,健全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3)政府在構建和諧消費方式的過程中要發揮重要作用。政府要發揮其消費行為的示範作用,加大對腐敗性消費行為的法律懲治力度,對個人消費行為進行合理有效的巨觀引導和調控。
第四章:探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消費方式的理論。和諧消費指消費者在一定的消費環境下,通過各種消費活動包括物質消費活動和精神消費活動,所獲得的一種消費自由和協調狀態。和諧消費方式的具體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全面和諧等四個方面。消費的本質屬性集中表現在其自然性、經濟性、文化性和社會性,和諧消費方式的本質屬性則是諸多消費屬性的綜合反映。在消費領域內不能過分強調消費的自然性、經濟性作用,忽視消費的文化性和社會性作用,要實現消費的自然性、經濟性、文化性、社會性的有機結合,相互協調。對於中國古代和諧思想與西方近代和諧思想,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策思想為指導,將和諧消費理念落實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消費方式的實踐中。社會主義和諧消費方式的具體特徵表現為:結構最佳化型、身心愉悅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以及公平正義型。
第五章:揭示當代中國居民消費方式中存在的不和諧現象。這些不和諧主要集中體現在經濟領域、社會領域與文化領域。經濟領域中的不和諧包括消費懸殊、社會公共消費不足、假冒偽劣行為猖獗。社會領域中的不和諧包括不和諧的家庭消費、有待全面實現的公民基本福利權、資源浪費與生態破壞。文化領域中的不和諧包括消費主義文化的侵蝕、尚不完善的消費價值體系、節儉消費的認識誤區。 消費懸殊產生的原因既有其深刻的經濟根源,還有其複雜的社會根源以及隱藏其後的文化根源。社會公共消費不足主要源於公共產品生產和服務部門資金缺乏,供給有限;消費者與供給者的地位不對稱;公共產品生產和服務部門的趨利思想。假冒偽劣行為猖獗則因為生產者和經營者缺乏誠信;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執法與監管不嚴,處罰過輕;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缺乏力度。不和諧的家庭消費集中體現在教育、醫療、住房消費增長過快;家庭消費教育不足;不和諧的家庭人文環境。公民基本福利權得不到全面實現主要因為國民經濟總體實力不夠;社會公共事業發展不夠;人本理念指導下的政策措施落實不夠。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表現在:“一次性”消費的商品數量劇增;物化在消費品中的無效能量增加;購置的商品大量地被閒置或拋棄;部分“深加工產品”中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浪費。消費主義文化的侵蝕與以下內容密切相關:部分階層消費欲望的日益膨脹;西方消費文化的有意識滲透;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缺乏明確而有效的消費需求調控和引導。消費價值體系不夠完善主要源於市場經濟價值體系的一定障礙;西方消費文化的消極影響;對消費意識形態的重視相對不夠。要消除以下節儉消費的認識誤區:節儉消費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消費中的節儉與生產發展相對立;節儉消費不體現一種社會責任。
第六章:提出構建中國當代居民和諧消費方式的對策建議。構建中國當代居民和諧消費方式主要從經濟領域、社會領域和文化領域著手。經濟領域中的主要措施有: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最佳化公共消費品供給結構,加強市場體系建設和管理。社會領域中的主要措施有:切實解決教育難、看病難、住房難的問題,改善弱勢群體的消費生活狀態,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領域的主要措施有:構建全民共識的消費價值體系,重視家庭與學校中的消費教育,繼承與發展傳統消費習俗,重視社會傳媒對消費文化的影響等。 本文的理論研究價值與實踐指導價值主要表現為: 其一,研究視角的創新。本文從經濟社會學和消費文化學的角度對消費方式的內涵、制約因素進行系統論述。闡明對消費方式的經濟意義、社會意義和文化意義上的內涵理解,結合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對中國居民消費方式進行現實反思。 其二,研究內容的創新。本文對影響居民消費方式的主要因素即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與文化因素進行系統分析,探討這些制約因素在消費方式中的共同作用,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居民消費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並論述了消費方式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原理:選擇性激勵過程。 其三,核心概念的創新。本文對社會主義和諧消費方式這一核心概念進行系統的理論分析,在對中西方和諧思想作歷史考察的基礎上,闡明和諧消費以及和諧消費方式的內涵、本質屬性,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消費方式的重要意義及其具體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