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精英

中國留學精英

為迎接“2016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18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廣州召開,特別策劃編輯了《中國留學精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留學精英
  • 作者:楊秦梅彬許睢寧
  • ISBN:9787218114804
  • 頁數:246
  • 定價:44.00元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 錄,媒體評論,內容摘要,

內容簡介

《中國留學精英》一書以“留學”為主線索,以近40年改革開放為背景,通過對54名具有代表性的留學精英的採訪,力求真實再現他們異域求學的奮鬥之路以及在各自領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展現中國留學精英群體的整體精神風貌和發展概況。

作者簡介

楊秦 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委書記、局長。
梅彬 廣東傳盛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許睢寧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副秘書長、《留學生》雜誌社社長。

目 錄

上篇  知識報國
施一公  影響世界的生命科學
甘中學  做現代能源體系的推動者
陳十一  立志創辦中國的“斯坦福”
潘建偉  量子光學領航人
李東升  助推中國大飛機展翅翱翔
錢穎一  探索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路
戴曉虎  環境治理專家的美麗中國夢
田  梅  開拓中國醫學科技新天地
李學龍  擦亮“中國眼”的光學擺渡人
黃  瀚  以智慧型電網帶動產業發展
周懷北  提升中國在世界學術領域中的話語權
胡志宇  譜寫人類能源利用新篇章
宋永端  占領移動機器人核心技術高地
季向東  做世界一流的暗物質研究
丁  洪  為中國科技貢獻“超導”力量
包  剛  光學和 Maxwell 方程組套用領域學科帶頭人
陳宇翱  量子世界的追夢人
丁玉龍  最具持續影響力的儲能研究者
危  岩  在前沿高分子研究領域快樂科研
吳  虹  國際腫瘤學界的領軍人
董  晨  三獲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的免疫學家
劉雲浩  無線網路定位方面的學術權威
戴元順  對“小行星帶”探索做出重要貢獻
徐莉梅  站在科技前沿的女科學家
張東曉  “地下”工作者築夢世界一流工學院
黃大年  地球物理探測領域的引領者
勞長石  追夢 3D列印新科技
李衛平  編碼技術被 MPEG —4 國際標準採納
陳  蓉  選擇性原子層沉積技術先驅者
下篇  產業報國
張  輝  自主智慧財產權“中國芯”之父
張霄嶺  提高中國在國際金融治理中的影響力
張  丹  做大做強中國的生物醫藥
段燕文  用醫藥挺起民族健康脊樑
謝良志  擎起生物醫藥的中國旗幟
許嘉森  開拓中國個體化醫療產業
徐永龍  推動中國車載導航走向世界
姚力軍  中國靶材走向世界的領路人
劉佳炎  製造世界一流 ATM 櫃員機
蔡  蔚  讓新能源汽車跳動“中國心”
劉  軍  探索新一代能源解決方案
楊志剛  中國汽車“風洞”的“追風人”
王  暉  帶領中國半導體設備進軍世界
劉  科  研發清潔能源讓神州永葆碧水藍天
吳景深  打造南沙自貿區的“創客 3.0” 
張緒穆  跨界博弈的化學家
湯曉東  華夏基金新一代“靈魂人物”
鄧  鋒  風投界裡最幸運的中國人
李笑薇  量化投資領域的華人權威
丁列明  打破小分子靶向抗癌新藥領域外資壟斷
姚納新  大步邁向“中國的西門子”
黃曉慶  提升中國通信產業國際話語權
彭  揚  讓用戶基於閱聯放飛夢想
劉  震  推動國內航空信息平台搭建
范  群  中美科技與人才交流的橋樑
後  記

媒體評論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我們期待,在中國留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陳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歐美同學會會長)

內容摘要

在國家用人之際,一批在海外的著名華人科學家毅然歸國效力。留學歸國人員在現代化建設各個領域綻放的風采,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不僅縮小了中國在前沿科技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推動了中國的歷史進程,通過他們,中華文化和時代精神得以傳播五洲。
施一公影響世界的生命科學家
施一公,著名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教授、博導,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1996—1997年在Memorial Sloan-KetteringCancer Center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2008年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曾是該校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2008年4月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院(HHMI)研究員,因全職回國,施一公婉拒了。 2010年獲Sackler國際生物物理獎、香港求是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愛明諾夫獎。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67篇,其中有63篇研究論文在全球公認的四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論文內容被SCI (《科學引文索引》)引用超過14000次。
普林斯頓大學最年輕的終身講席教授
20世紀60年代初,施一公的父母回響祖國號召,到河南焦作煤礦工作。當他們的第三個孩子出生時,父親為他取名“一公”,寓意“一心為公”。施一公從小就顯現出過人的學習天分,國小畢業成績全鎮第一,高中曾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物理競賽二等獎。1985年,施一公高中畢業被保送到清華大學生物系,成為清華大學生物系恢復後的第一屆本科生。在清華大學學習時,施一公年年都名列年級第一,不但出色完成生物系學業,還輔修並獲得了數學系學士學位。
1989年,施一公以年級第一的成績提前一年畢業,並選擇出國留學。1990年,他獲得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赴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物理學及化學博士學位。第二年到紐約Memorial Sloan-Kettering癌症研究中心結構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在讀博士後期間,施一公一邊打工,一邊尋找自己的研究目標,最終確定了“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研究方向。1997年,施一公被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聘為助理教授,那時他還沒有完成博士後的研究課題。次年,他在普林斯頓大學創建了自己獨立的實驗室,開始研究細胞凋亡機理。2001年,施一公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兩年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2007年,施一公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在美國的施一公,事業逐漸走上高峰,擁有令人艷羨的事業和家庭,但這一切並沒有讓他滿足。每次坐飛機回國,施一公都很激動,但離開中國的時候,他很惆悵,感慨自己不是中國變化的一部分。他問自己,為什麼不在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候,回到祖國去做一些事情。2006年5月,施一公回國參加學術會議,母校清華大學向他伸出橄欖枝,邀請他全職回國工作。第二天,他就答應了。在美國十多年的積累和成就,僅在一夜間,他就決定放棄,很多人覺得不值,但在施一公看來,能為生養自己的祖國做點事情,比什麼都重要。科學無國界,但是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身為一個中國人,恢復中國國籍、回來報效祖國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施一公認為,如今的生活已經豐衣足食,不應去攀比個人待遇,應該比較的是對科學貢獻的大小、對國家貢獻的大小。在生活上知足常樂,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國家貢獻上不知足而常樂。他希望能在自己年富力強的時候回國,為祖國效力至少30年。
為國家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打下紮實“地基”
在決定回母校清華大學任教的兩年過渡期里,施一公關閉了在普林斯頓的實驗室,放棄了美國國籍。回國後,他全力組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並出任院長,下決心要為國家的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打下紮實“地基”。施一公堅信,對一個泱泱大國來說,如果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它的套用研究、轉化研究和技術,就無法占據世界最領先的地位。回國第二年,施一公瞄準了解析“剪接體”結構,那是結構生物學最值得期待的研究領域之一。“剪接體”結構是控制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物質,因為它動態、多變、難以捕捉,施一公就藉助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中心在清華大學建設的冷凍電鏡系統,把樣品凍結後進行圖像採集。經過研究,他們在3.6埃米(相當於人的頭髮絲百萬分之一的距離)的精度上,解析了“剪接體”的結構,這在國際上是首次。這一發現成為當年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最震動世界的突破之一。
施一公帶領的清華生命科學研究團隊不斷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世界級的重大研究成果,短短几年裡就躍升至世界一流水平。很明顯的對比是,在2009年之前的25年時間裡,清華大學生命學科僅發表過兩篇世界級的論文,但2009年至2016年的7年時間裡,有超過50篇論文在世界頂尖級科學和自然雜誌上發表。中國的變化和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崛起的速度,遠遠超過施一公的預想。截至2015年8月,施一公總共發表了167篇重量級論文,其中有76篇頂尖論文發表在全球頂尖期刊上,發表在全球公認的四大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細胞》(Cell)和《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正刊上的有63篇。2008年施一公回到清華後,以清華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的論文就有60篇,特別是最近兩年來,他以清華大學為第一單位在四大頂尖期刊上發表了13篇頂級論文,這些成績超越了他在國外時的成就。
如今,施一公團隊研究的課題,都是國際生命科學領域少有人啃的硬骨頭。他們與“腫瘤”為敵,研究抑制腫瘤的因子,將成果轉化為抗癌新藥套用於臨床實驗;以老年痴呆症為對手,在世界上首次解析出導致老年痴呆疾病發生的γ-分泌酶結構,未來可能據此研發治療藥物……這些高難度的研究,很快讓施一公團隊中平均年齡二十六七歲的博士生成長為國家生命科學領域的新生力量。回國後,施一公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他們開始在國際學術界嶄露頭角,這讓他感到很驕傲。
施一公還以自己的影響力,吸引海外人才歸國效力。他了解廣大海外留學人員的心理,知道當大家飽含熱淚的時候心裡會想,中國崛起的時候,我們能做什麼呢?八年來,他為國家招攬了80多名世界頂尖的優秀科研工作者,在他的帶頭作用下,大家紛紛放棄國外教職,回國效力。施一公堅信,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通過大家的努力,一定會做出最一流,甚至超一流的成果。他從來沒有懷疑:中國的基礎研究,正邁著大步伐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影響世界的愛國華人
當年施一公還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時,就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方法來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並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上發表了一百多篇學術論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一些研究成果已經成功申請專利,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2003年,因為在細胞凋亡和TGF-β信號傳導等領域的傑出工作,破解了這一類生命科學之謎,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成為該獎項設立17年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那年他僅36歲。2005年,施一公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2010年,施一公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由賽克勒夫婦捐贈設立,自2006年以來,每年選出兩到三位在國際生物物理學領域成就卓越、年齡在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2013年,施一公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
2014年,施一公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他頒獎,感謝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愛明諾夫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於1979年設立,用以獎勵在晶體學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每年頒給不超過3名科學家,施一公是2014年該獎項的唯一獲獎人。
2015年,在《自然》雜誌舉辦的“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討會”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2016年,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