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國甲冑發展史,書(內容提要),目錄,
中國甲冑發展史
中國甲冑發展史中,甲是鎧甲、胄是頭盔。原始部落時期受限於當時的技術與材料,甲冑做工工藝顯得單調簡陋,而原始防護裝通常選用獸皮製、藤皮合制還有就是麻織類甲冑。
台灣原住民鹿皮甲。
原始的甲冑雖然簡陋,但是那也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環境。而到了夏商周時期,《周禮.考工記》記載了當時皮甲製作的工藝規範,其中提到,“犀甲,七屬,壽百年;兕(雌犀牛)甲,六屬,壽二百年;合用,無屬,壽三百年”。湖北江陵出土了一領戰國楚木胎皮甲,木塊與皮甲相結合,甲塊正好五列,是五屬的結構。雖然這個時期已經出現了金屬的甲冑,但是常用的依然是皮甲甲冑。
戰國時期,冶鐵技術的進步深深的影響著甲冑的發展。扎甲已經成為非常成熟的甲式。扎甲由表面塗漆的皮片編綴而成,身甲甲片為大塊長方形,袖甲甲片較小,從下到上,層層反壓,以便臂部活動。
戰國皮甲
秦代時期,鎧甲種類多種多餘樣。
身甲狹長,下擺尖角狀,胸部以下嵌綴細甲,胸甲部位看不到甲片,但這要害處絕不會沒有防護,有可能是與胸齊寬的大塊皮質合甲,甚至有可能是狀似後世明光胸甲的金屬鎧片。此甲造型華麗高貴,甲邊均有花紋美飾,甲片細密,無疑是高級將領用甲。
石質鎧甲,整個鎧甲都是包括胸甲都是由一片一片石質甲片編綴而成。
漢代開始,鐵器大量出現。有關甲冑最多的稱謂是“玄甲”。
西漢玄甲考古復原圖
從中可見玄甲扎甲堅固成龜殼樣,玄(武)甲應是由形象得名。
根據廣州南越王墓出土鐵甲殘物復原甲。
通過圖片可以見得,漢朝之前的胸甲沒有什麼裝飾可談,品種樣式也較為單一。而漢朝之後魏晉南北朝的甲冑胷甲受到了外來名族特別的影響。可以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甲冑重大而徹底的變革期。可以看來這個是時期的胸甲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南北朝是鎧甲兵器大發展的時期,明顯不同於漢代傳統。最大的特點就是西域的一系列鎧甲式樣如“明光鎧”被大量引進普及,迅速顛覆了秦漢鎧甲的傳統。
明光鎧就是胸甲有兩塊以鋼板製成的巨大的圓形胸甲,打磨的像鏡子。帶有濃厚的異域風格,其鼻祖是一種古代希臘、黑海、地中海地區普遍使用的胸甲形式。
同時在這個時期胄(兜鍪)也吸取國外的外形特點,出現西域特色的裝飾性外觀。
如早期的獅頭兜鍪
其後逐漸發展到宋代摒棄了華而不實的外貌,使得更加實用性。
鳳翅兜鍪
這是唐天王的甲冑,可以看到明光胸甲是怎樣像大陸漂移一樣與腹甲的分離與組合,但二胸鏡一腹鏡的模式一直存在此後中國甲冑設計理念中。由此可見中國明光胸甲與古希臘地中海式三圓鏡甲冑的傳承關係。
唐天王甲冑
西魏壁畫,天王身著開胸明光甲。
除了常見的盤子式樣的明光鎧,還有一種坎肩式左右開甲冑。
另外,中國甲冑史上一項重大引進——連環鎖子甲,由一個一個的圓形鎖子構成的甲冑。
隋唐之後,甲冑的樣式開始像中國古代經典的宋代鎧甲靠攏。大大注重甲冑的裝飾性,不僅在披膊中加入了肩吞還在胸甲上加了腹吞。這些裝飾都是通過吸取國外的樣式而來,漸漸演化成中國特有的文化色彩。
唐鎧甲結構類型
是比較常見的類型:兩個胸甲被腹甲包裹,構成一個整體身甲結構。
二胸甲與腹甲間墊襯一層護甲,增加防護力。
唐式甲冑種類繁多,造型迥異。而到了晚唐時期,甲冑也由浮華轉向軍事本旨,突出軍事功用,至宋代時期,中國經典甲冑樣式基本成型。
黃金鎖子甲。
步人甲“鐵浮屠”。
黑金柳葉扎甲。
宋甲
書(內容提要)
面對浩如煙海、富足到連“鼻煙壺、三寸弓鞋”這些瑣物都能自成一門收藏藝術的中國文化遺產寶庫,我們有時也許會驀然間產生一種莫名的缺憾:我們好像整塊缺失了一種文化。那是什麼呢?直到這個開放的時代里,我們走出去,看到了東鄰西鄰人家的傳世寶物後,我們才發現,在日本、歐美,乃至印度阿拉伯世界,歷來為人視為珍寶的古代甲冑,在中國,競稀缺到不但“難覓一物”,甚至“不知何物”的程度。本書是一個軍事愛好者收集的有關中外古代兵器甲冑知識的圖文資料,並對此認真作了些整理研究工作。與廣大愛好者一起鑑賞,共同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作一份有益的嘗試。
目錄
前言
史前時期
夏商周
春秋戰國
秦代
漢代
魏晉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十國
宋代
遼金西夏
元代
明代
清代
藏甲
殘存在民間藝術中的甲冑記憶
自己動手,製造甲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