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

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

《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是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
  • ISBN:7030298373, 9787030298379
  • 頁數:374頁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1日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
平裝: 37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030298373, 9787030298379
條形碼: 9787030298379
尺寸: 23.6 x 16.6 x 2 cm
重量: 581 g

內容簡介

生態資源自然地存在著,通過其結構、功能和循環,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支撐性的物質和服務。《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認為,人與生態承載力的關係本質上是寄生蟲與寄主的關係,人是生態服務的一個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生態服務,一方面通過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和生產力水平增加生態承載力,另一方面通過遷徙去接近生態承載力或通過提升生態承載力搬運能力支撐大規模的人口集聚。《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主要回答的問題是:生態資源的規模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少,生態資源為人類提供了哪些生態服務,人是怎樣消耗這些生態服務的,人類對生態服務的消耗是否在生態承載力的範圍內。
《中國生態資源承載力研究》可作為資源與環境科學相關專業研究生、本科生的參考用書,也適合資源環境領域的科技人員參閱。

目錄

前言
第1章 導論:承載力理論與方法
1.1 承載力概念的發展
1.2 承載力的類型與內涵
1.2.1 依自然資源本質的分類
1.2.2 依資源利用程度的分類
1.3 承載力的主要特性
1.4 承載力的定量化方法
1.4.1 概念模型法
1.4.2 供需分析法
1.4.3 指標體系法
1.4.4 系統動力學法
1.4.5 多目標決策分析法
1.4.6 生態足跡法
1.4.7 能值分析法
1.5 承載力套用的注意問題
1.5.1 標準和目標的確定
1.5.2 技術進步因素
1.5.3 人口及資源的空間流動
1.5.4 承載人口的物質基礎
1.5.5 分配方式與社會制度
參考文獻
第2章 生態資源:規模和結構
2.1 農田資源
2.1.1 全球農田
2.1.2 中國農田
2.2 草地資源
2.2.1 全球草地
2.2.2 中國草地
2.3 森林資源
2.3.1 全球森林
2.3.2 中國森林
2.4 水體資源
2.4.1 全球水體
2.4.2 中國水體
2.5 濕地資源
2.5.1 全球濕地
2.5.2 中國濕地
2.6 生物資源
2.6.1 全球生物資源
2.6.2 中國生物資源
參考文獻
第3章 生態資源提供的生態服務
3.1 生態服務的種類
3.2 供給服務功能
3.2.1 全球情形
3.2.2 中國趨勢
3.3 調節服務功能
3.3.1 全球情形
3.3.2 中國趨勢
3.4 文化服務功能
3.5 支持服務功能
3.5.1 淨初生產
3.5.2 養分循環
3.5.3 生物多樣性
3.6 案例研究:北京森林生態服務
3.6.1 研究方法及特點
3.6.2 研究結果與分析
參考文獻
第4章 生態承載力分析模型
4.1 生態承載力供需核算
4.1.1 生態足跡模型的基礎與性能
4.1.2 人類需求端核算:生態足跡
4.1.3 自然供給端核算:生態承載力
4.1.4 模型拓展套用:度量生態服務
4.1.5 小尺度空間的生態供需分析
4.2 生態承載力平衡分析
4.2.1 生態承載力供需平衡模型
4.2.2 生態承載力供需強度診斷
4.2.3 生態消費與供給的公平性
4.2.4 膳食消費選擇的生態合理性
4.2.5 生態服務供需的區域差異性
4.2.6 生態服務供需的重心分析
4.3 生態承載力空間流動分析模型
4.4 生態足跡模型核心概念的說明
參考文獻
第5章 生態服務消費
5.1 全球尺度生態足跡變化
5.2 中國國家尺度生態足跡變化
5.3 中國省際尺度生態足跡變化
5.3.1 基於生態足跡性質與組分構成的分析
5.3.2 基於空間面積的生態足跡強度變化
5.4 中國縣際尺度的生態足跡變化
5.4.1 縣域生態占用的區域公平性
5.4.2 縣域生態占用的空間分布
5.5 生態服務消費增加的原因
5.5.1 人口的規模
5.5.2 富裕的程度
5.5.3 效率與速率
5.5.4 節約的貢獻
5.6 生態服務消費的模式
5.6.1 模式分類
5.6.2 中國模式
參考文獻
第6章 生態服務供給
6.1 全球尺度生態承載力變化
6.2 中國國家尺度生態承載力變化
6.3 中國省際尺度生態承載力變化
6.3.1 規模變化
6.3.2 強度變化
6.4 中國縣域尺度生態承載力變化
6.4.1 規模及其空間分布
6.4.2 空間分布的公平性
6.5 中國生態服務的理想人口承載能力
6.5.1 不考慮耗竭性資源投入情形
6.5.2 考慮耗竭性資源投入的人口承載能力
6.6 提高生態承載力的可能風險
參考文獻
第7章 中國生態服務供需平衡
7.1 全球尺度生態服務供需變化
7.2 中國國家尺度生態服務供需變化
7.3 中國省際尺度生態服務供需變化
7.3.1 基於碳排放全部吸收的分析
7.3.2 基於碳排放零吸收的分析
7.4 中國縣域尺度生態服務供需分析
7.4.1 基於碳排放全部吸收的分析
7.4.2 基於膳食承載力平衡的分析
7.4.3 膳食消費的生態合理性分析
7.5 中國生態債務的本質與降低策略
參考文獻
第8章 中國生態服務供需趨勢
8.1 生態承載力預測
8.2 生態足跡預測
8.3 生態服務供需平衡預測
8.4 省際人口承載力預測
參考文獻
第9章 耗竭性資源的生態承載力
9.1 耗竭性資源生態承載力的研究意義
9.2 耗竭性資源的生態承載力的理論序列
9.2.1 生態承載力的體系與類型
9.2.2 存量性與動用性生態承載力
9.2.3 負向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
9.3 化石能源的生態承載力核算模型
9.3.1 模型假設
9.3.2 基礎參數:比能源足跡
9.3.3 基礎參數:比承載力
9.3.4 單位能源消費的理論生態平衡
9.3.5 核算模型
9.4 中國化石能源的生態承載力
9.4.1 存量性生態承載力
9.4.2 動用性生態承載力
9.5 新視角下中國生態承載力供需平衡
9.5.1 新視角下的生態承載力供需分析模型
9.5.2 中國國家尺度生態承載力供需平衡變化
9.5.3 中國省際尺度生態承載力平衡變化
9.5.4 零化石能源利用情景下中國的生態平衡
9.6 模型說明與套用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第10章 碳足跡與碳排放空間
10.1 全球氣候變化與碳排放
10.1.1 氣候變化
10.1.2 氣候變暖的原因
10.2 碳排放與碳足跡
10.3 中國碳足跡時空格局
10.3.1 碳足跡核算方法
10.3.2 碳足跡時空變化
10.4 碳排放空間與減排對策
10.4.1 碳排放空間
10.4.2 碳減排的對策
參考文獻
第11章 承載力流動與貿易
11.1 生態承載力消費的全球流動
11.2 中國生態承載力的國際流動
11.2.1 基於生物質依賴產品的分析
11.2.2 基於產品包含能角度的分析
11.3 中國產業部門的碳足跡流動
11.3.1 基於投入產出的碳足跡流分析技術
11.3.2 國家產業部門碳足跡流動的綜合情況
11.3.3 間接碳足跡流活躍組的碳足跡流動情況
11.3.4 直接碳足跡流活躍組的碳足跡流動情況
11.3.5 碳足跡流較不活躍組的碳足跡流動情況
11.3.6 基於碳足跡流分析的碳足跡管理建議
參考文獻
第12章 水足跡與水資源承載力
12.1 水資源承載力與水足跡的概念
12.1.1 水資源承載力的概念
12.1.2 水足跡的概念與類型
12.2 水足跡計算方法與評價指標
12.2.1 基於面積表達的水足跡核算
12.2.2 基於體積表達的水足跡核算
12.2.3 水足跡評價指標
12.3 國內外水足跡規模分析
12.3.1 全球水足跡
12.3.2 中國水足跡分析
12.4 多視角下的水資源承載力分析
12.4.1 水資源承載能力
12.4.2 水環境承載能力
參考文獻
第13章 環境承污壓力和環境容量
13.1 中國環境壓力變化
13.1.1 環境壓力與環境壓強
13.1.2 國家尺度環境壓力變化
13.1.3 省際尺度環境壓強變化
13.1.4 環境壓力的空間規律
13.2 環境納污容量分析
13.2.1 大氣環境容量
13.2.2 水環境容量
13.3 環境容量供需平衡變化
13.3.1 SO2環境容量超載現狀
13.3.2 COD環境容量超載現狀
13.4 環境容量供需平衡趨勢模擬
13.4.1 預測情景設計
13.4.2 SO2環境容量平衡模擬
13.4.3 COD環境容量平衡模擬
參考文獻
第14章 生態服務消費者的流動與分布
14.1 全球人類種群對生態承載力空間差異的適應
14.1.1 人口規模變化
14.1.2 人口向宜居地區聚集
14.2 生態承載力和中國人口的演化
14.2.1 中國歷史人口的發展與分布
14.2.2 1949年以來人口的發展與分布
14.3 城市化與生態承載力
14.3.1 城鎮化過程和城市與鄉村兩大地域格局
14.3.2 城市的生態服務短缺
14.3.3 農村作為生態服務提供區的社會經濟貧困
14.4 結語: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彩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