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計畫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的
機械工業逐步從修配性質發展成為一個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規模、技術水平和成套水平不斷提高的工業部門。中國現代機械工業的發展大體經過了4個階段。
建立機械工業初步基礎(1949~1957)
建立比較完整的機械工業(1958~1965)
第三、第四個五年計畫時期(1966~1976)
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77~1985)
初步基礎
1949年以前的中國機械工業屬於修配性工業,基礎薄弱,除軍火工業和造船業製造過一些比較複雜的產品外,其他部門以修配為主,只能製造簡單的產品。經過1950~1952年的3年經濟恢復時期,中國對原有企業進行了一系列改組、改建工作,著手籌建重大項目。如太原的中國第一座重型機器廠於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產。哈爾濱的中國第一個大型電機廠也是這個時期開始興建的。這幾年,中國的機械工業對恢復國民經濟和支援抗美援朝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機械工業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了 1000米地質鑽機、300馬力柴油機、3000千瓦水輪發電組、 3噸蒸汽錘、直徑1米和2米的立式車床等較大和精密的設備,以及許多關鍵配件,如為小豐滿水電站兩台7.25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的修複製造了萬伏級高壓定子線圈;為吉林石硯造幣廠的大型造幣機製造了16件直徑1600×4000毫米重7~8噸的乾燥筒配件等。3年中試製了上千種新產品。
1952年機械工業的產值比1949年增長3.9倍,主要產品產量超過了歷史上最高水平的1947年(表11947~1952年主要機械產品產量對照表)。
中國機械工業在1953~1957年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對原有的工廠進行了整頓和技術改造,新建一批大型現代化骨幹企業,引進新技術和試製新產品,並初步建立了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老廠的整頓和技術改造
老廠的整頓和技術改造 主要完成5項重點工作。
①確定企業的專業方向,對各方面的力量進行統籌安排,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並將其生產逐步納入國家計畫。
②建立企業基本的生產秩序。建立了作業計畫和生產技術準備制度,加強了計畫管理。
③建立正規的製造方法和技術秩序,逐步實現文明生產,建立嚴格的技術責任制。
④完成以工藝工作為中心的企業技術改造。許多工廠改進了工藝設備,加強了工具、機修、計量、檢驗等力量,建立了“四師一長制”(總設計師、總工藝師、總鍛冶師、總設備動力師和生產長)加強了科室和車間的技術量。
⑤加強經濟管理,建立經濟核算制。整頓原始記錄,加強定額管理,推行指標下車間、下科室,建立經濟活動分析制度。
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骨幹企業
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骨幹企業 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機械工業的建設部署以發展冶金設備、發電設備、運輸機械、金屬切削工具機的製造為重點,適當發展電工材料、電器設備、石油化工設備和農業機械的製造。根據這一部署建設了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重大項目70多個,其中蘇聯和東歐國家援助的項目20多個。重型礦山設備行業建成了太原重型機器廠、第一重型機器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等3個大型企業,還重點改造了瀋陽重型機器廠、瀋陽礦山機器廠、大連起重機廠。電機行業建成了哈爾濱及上海兩套電站設備廠(生產汽輪機、發電機、鍋爐等);還建成西安、哈爾濱、瀋陽等地的一批輸變電設備廠和電機廠。工具機行業建成武漢重型工具機廠和瀋陽第一工具機廠、齊齊哈爾第一工具機廠以及上海工具機廠、無錫工具機廠等一批專業化工具機廠。汽車行業建成長春汽車製造廠和北京汽車附屬檔案廠。機車車輛行業建成大同機車廠、長春客車廠和株洲貨車廠,改建了齊齊哈爾貨車廠和大連機車車輛廠。造船行業建設了生產各種艦艇和民用船舶的江南、滬東、武昌、廣州、大連等造船廠。農業機械行業建成洛陽拖拉機廠,並開始建設天津拖拉機廠。石油化工機械行業開始建設以生產石油化工設備和石油鑽機為主的蘭州石油化工機械廠,改建以生產各種採油設備為主的蘭州通用機械廠。軸承行業建設了洛陽、哈爾濱和瓦房店軸承廠。儀表行業開始建設西安儀表廠。內燃機行業擴建了上海柴油機廠、天津動力機廠等。這些重大項目的建設,從無到有地建立了汽車、拖拉機、發電設備、石油設備、冶金礦山設備、工程機械等行業。
通過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的建設,沿海老工業城市的機械工業得到了加強,並出現了哈爾濱、洛陽、西安、蘭州等一批新的機械工業基地。
引進技術和發展新產品
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發展新產品的道路主要是以引進蘇聯產品圖紙和測繪仿製國外樣機為基礎,從量大面廣產品入手,從粗到精,從小到大,從單個到成套,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在重型礦山設備方面,生產出930米3高爐、185噸平爐、100噸橋式起重機、 3米3挖掘機、4米卷揚機、75米2燒結機、30萬噸煉焦設備、 100萬噸洗煤設備、直徑3100×3200毫米球磨機等產品。在電工機械方面,生產出6000千瓦和12000千瓦成套火電設備、10000千瓦水電設備、35和110千伏級高壓輸變電設備等產品。在工具機方面,製造出112型單軸自動車床、116型多刃自動車床、主軸直徑110毫米鏜床、CK371 型高精度平面磨床、7256龍門刨床、3180無心磨床等產品。在通用機械和輕工機械方面,生產出20萬大卡冷凍設備、日榨甘蔗2000噸成套製糖設備。在交通運輸機械方面,製造出解放牌4噸載重汽車、1-5-1型貨運機車、攵T6型客運機車,以及各種貨車,艦艇、內河和沿海客貨輪船。
初步建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初步建立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為使機械工業能夠從仿造向自行設計的方向發展和提高產品及工藝的科學研究水平,建立了機械科學研究院、電器科學研究院、工具研究院、工藝研究院以及農業機械研究所、北京工具機研究所、通用機械研究所、上海汽輪機鍋爐研究所、上海內燃機研究所等。此外,主要企業還建立了設計、工藝、計量等技術科室。為了培養人才,除充實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外,1954年6月決定建立長春汽車拖拉機學院(後改為吉林工業大學)、上海造船學院;並根據生產第一線的急需創辦了大批中等專業學校。
由於機械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國民經濟建設所需設備自給率達到了62%,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所需的設備由國內供應的比重,按重量計為52%,按金額計為46%。
建立完整
這一時期國家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儘管這一時期有過“大躍進”的失誤,但仍然取得很大成就。機械工業建成68個大、中型項目和一大批小型企業;工業布局有了顯著變化;1965年和1957年相比,機械工業固定資產按原值計算增長3倍,工業產值增長1.8倍;工具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石油化工設備、內燃機等主要設備的產量都有巨大增長;技術水平顯著提高,開始從製造單機發展到提供成套設備,製造出氮肥、煉油、發電等一批大中型成套設備;部分產品已開始自行設計,如自行設計了像雲峰10萬千瓦水電機組這樣的重大設備,中小型電動機和變壓器完成了第二代新系列產品的設計和試製。
1958~1960年期間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成倍增長,迫切需要大量的機械設備,給機械工業帶來巨大的壓力。為了適應這種形勢,各省(自治區)市、各部門都開始大量製造機械設備。在三年中,機械工業生產以年平均85.4%的超高速度增長。技術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機械工業各部門都試製出一批重大新產品,還自行設計製造出12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新安江電站72500千瓦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 135系列柴油機等關鍵品種。由於國民經濟管理方面的失誤,在機械工業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一是沒有處理好數量與質量、品種的關係,重數量而輕質量,產量的增長主要靠民眾運動,因而生產的多數是粗製濫造的產品。二是沒有處理好地區布局與專業化協作的關係,各地大辦機械工業,布局雖然展開了,但生產點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省市之間、部門之間,也是自成體系,自給自足,不合理的重複建設、重複生產非常嚴重。三是基本建設規模超過了國家的財力和物力的限度,很多項目半途停建、緩建,浪費很大。
1960年秋,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強調調整企業,壓縮基建規模;提出質量第一,品種第一,規格第一。1961~1965年,機械工業重點進行了調整企業、發展品種和發展專業協作等項工作。
調整企業
機械工業通過調整企業加強短線產品生產能力,同時整頓企業管理和壓縮基本建設規模。1961年開始,對生產條件太差、任務嚴重不足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同時,採取措施加強短線產品的生產能力,如對支援農業的產品、原子能設備、石油設備、儀器儀表和精密工具機等,充實了力量根據中共中央頒發的《工業企業70條》的要求,大力整頓企業管理,產品質量和企業經濟效果顯著提高、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都達到了較好水平。機械工業的基本建設規模大大壓縮,到1962年停建、緩建項目比重達五分之四。集中力量保證了製造氮肥、石油、軍工設備等重點項目。
發展品種
貫徹品種第一、規格第一、質量第一,成龍配套的方針。加強科研技術力量,充實了科學研究機構,並在部分重點企業中建立了行業研究所。機械工業高等院校的師資和教學條件得到改善。這一時期試製出一批重大成套設備和關鍵產品。比較突出的有:
①氮肥設備有年產2.5萬噸合成氨設備、年產5萬噸合成氨和11萬噸尿素的成套設備。
②金屬切削工具機,至1965年底已能製造7大類41種精密工具機,其中坐標鏜床、螺紋磨床、齒輪磨床3類已開始成批生產。
③冶金工業急需的9套大型設備,即30000噸壓力模鍛水壓機、12500噸臥式擠壓水壓機、輥寬2800毫米鋁板熱軋機、輥寬2800毫米鋁板冷軋機、 直徑80~200毫米鋼管軋機、輥寬2300毫米薄板冷軋機、輥寬 700毫米二十輥帶鋼冷軋機、1000噸油壓機、直徑2~80毫米鋼管軋機等,這些設備1961年5月經國家批准製造,在研製過程中採取了研究、試驗、設計、製造、檢驗、安裝、使用“七事一貫制”的原則,1971年安裝調試完畢投入生產。
④成套煉油設備,1961年完成年處理 100萬噸原油煉油廠的各種裝置的定型設計,並進行試製。1963~1973年建成的100套主要煉油裝置中,按定型設計建設的占70%以上。
⑤原子能設備,1964~1965年研製出第一套原子能反應堆、核原料加工設備和核物理試驗設備。試製的重大產品還有10萬千瓦成套火電及水電設備、黃河牌 8噸載重汽車、車輪輪箍軋機、百萬分之一克一級標準天平、3萬倍電子顯微鏡。
發展專業協作
試辦托拉斯,在京、津、滬、沈等機械工業集中的城市,進行專業化協作試點。按經濟合理原則,試行用經濟辦法管理企業,組織公司,實行統一規則、統一領導、統一管理。對一些大型全能廠,按專業化原則進行改組。
至1965年,機械工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普遍超過了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的水平。產品品種增加、質量和成套水平都有較大的提高。機械工業已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部門。1965年與1957年對比,產值增長183.6%,年平均增長13.9%,主要產品產量也有較大的增長。
計畫時期
第三、第四個五年計畫時期
這一時期中國的“文化革命”給機械工業造成巨大損失。工業管理方面,調整時期重新建立的秩序受到衝擊,使用部門紛紛發展自已的製造力量,機械工業不合理的重複生產、重複建設的情況越發嚴重;在企業管理方面,調整時期建立的規章制度,基本上被廢除,造成企業管理普遍紊亂,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在生產方面,四分之一的骨幹企業長期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科研工作也受到嚴重挫折。因此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停滯,加大了與國外水平的差距。
儘管“文化革命”給機械工業帶來了巨大損失,但由於廣大職工的努力,機械工業的生產建設仍然取得一些成就。例如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有了很大進展。初步形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包括四川、貴州、雲南在內的基本完整的西南機械工業基地。在鄂西、湘西建設了許多新的機械廠,特別是規模巨大的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建設,在華中地區形成一個新的機械工業中心。在西北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漢中(工具機、軸承)、關中(工具機、工具、農機配件)、天水(儀表、低壓電器、農機、軸承)、銀川(儀表、工具機)、西寧(工具機、拖拉機及內燃機)等的新興機械工業基地。三線建設對改善機械工業戰略布局具有深遠意義,原來在沿海地區生產的關鍵產品,在三線地區都有了相應的骨幹企業進行生產。
這個時期還試製出一批重要的新產品和成套設備,包括第二汽車製造廠冷加工成套設備,年產150萬噸鋼鐵聯合企業的成套設備,年產300萬噸井下煤礦設備,250萬噸煉油廠成套設備,20~30萬千瓦水力和火力發電成套設備和33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等。
發展道路
“文化革命”結束後,機械工業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加強了產品質量管理,擴大了服務領域,改革了管理體制,調整了企業結構,加強了科學研究工作,加速了技術引進和擴大產品出口,開展了老廠的技術改造。
加強產品質量管理
1977年9月,第一機械工業部提了以提高產品質量為中心的整頓企業管理十二項要求,於扭轉企業管理混亂狀況,提高產品質量起了一定作用。根據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於國營工業企業進行全整頓的決定》,從1982年初開始對機械企業實行全面頓,許多企業面貌發生變化,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自發展能力增強,出現了一批產品質量高、經營管理好、業整頓成果鞏固的企業。其中瀋陽電纜廠、洛陽礦山器廠、哈爾濱軸承廠、大連重型機器廠、四川儀表總廠、北京內燃機總廠、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二汽車製造等34個企業,1985年被評為全國企業整頓先進單位。 機工業產品質量明顯提高,1985年品種一等品率73.51%、種合格率98.85%,質量穩定提高率94.44%。
擴大服務領域
國民經濟開始調整以後,機械工業生產任務普遍不足。1979年開始,機械工業開始擴大服務領域,在繼續為重工業、基本建設服務的同時,加強為農村經濟發展,為輕工市場、城市建設、人民生活服務,為老廠挖潛、革新、改造和擴大出口服務,從而提高了企業的適應能力。
改革管理體制
從1979年起機械工業管理體制改革開始邁開步伐。初步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將企業經營好壞,與企業及職工利益掛鈎,使企業具有一定的資金使用權、產品銷售權、價格自主權、物資選購權、人事管理權。初步改革了計畫體制,機電產品進入市場,產需直接見面,用戶擇優選購,價格適當浮動,企業開始改變過去任務靠上級安排、材料靠上級分配、產品靠統一收購的局面。機械企業間出現了競爭,企業開始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經營型轉變;橫向聯合有所發展。機械工業的管理體制改革正在進行,機械工業部直屬的62個企業已於1985年5月全部下放,其他各部管理的機械工業企業也已陸續下放。為了加強對全國機械、兵器行業的統一管理,全面貫徹“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方針,1986年12月,撤銷了機械工業部和兵器工業部,同時設立了國家機械工業委員會。
調整企業結構
調整企業結構的目的是按專業化協作原則改組機械工業。1981年開始在機械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組織鑄造、鍛造、熱處理、電鍍四大工藝的專業化,提高了專業廠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還發展各種形式的聯合,促進了零部件和工藝專業化的發展。例如以第二汽車製造廠為主體,有120家汽車廠參加的東風汽車聯營公司1981年成立後,合理調整了產品方向,使汽車品種由原來的4種增加到152種,經濟效益有很大提高。
加強科學研究工作
各科學研究機構的測試條件普遍得到改善。許多原來以產品設計為主的研究所具備了開展科學研究的條件。建成了一批可按國際標準要求進行產品試驗的試驗站。與此同時,機械工業科研體制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擴大研究所自主權,推行技術契約制,試行科研成果有償轉讓,發展各種科研與生產聯合體等,從而增強了機械工業科技工作的活力,為發展新產品創造了條件。
加速技術引進和擴大產品出口
1978~1985年,機械工業部系統引進國外技術800多項,並通過合作生產、合作研究、技術諮詢、聘請專家等方式,引進一批國外先進技術,開辦了由外商直接投資的30多個項目。在擴大機電產品出口方面,已有1600多個企業的機電產品銷往 12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開始向高檔、成套發展。高中檔產品如多軸自動車床、螺紋磨床等開始進入歐美市場;大型成套設備也開始出口,向巴基斯坦古杜電站提供的21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組已於1985年12月投產;此外還向國外輸出製造技術。
開展老廠的技術改造
機械工業有許多老廠設備陳舊,工藝落後。這個時期機械工業投資結構有了較大變化,由過去以基本建設為主逐步轉為以技術改造為主。第六個五年計畫期間,機械工業部系統圍繞國民經濟急需的重大成套設備、量大面廣的節能產品、關鍵基礎零部件、基礎機械、基礎工藝等重點對 800多個項目進行技術改造。至1985年底止,已有近 300個項目竣工。在1985年竣工的237個項目中,已完成新產品及更新換代產品2400種。
1979年以來,中國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生產持續穩定增長。1985年與1978年相比,生產總值增長0.91倍,積累增長0.81倍,主要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
這一時期的成就
這個時期機械工業在品種和技術水平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機械工業部1981~1985年試製新產品約6000種,大部分具有工業已開發國家70年代、80年代初的水平。為重點工程提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裝備:如葛洲壩電站的12.5萬千瓦和17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龍羊峽電站的32萬千瓦發電機組,大規模積體電路專用設備,西南鋁加工廠的2800毫米鋁板冷軋機,以Ky-250A牙輪鑽機、10米3挖掘機、100噸電動輪自卸車為代表的千萬噸級冶金露天礦成套設備等。此外,還研製出大批節能型新產品,如解放牌汽車經過改進後,噸百公里油耗降低27%;新型工業鍋爐比老產品效率提高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