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2010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吳福輝。本書是作者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進行系統性論著。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
  • 作者:吳福輝
  • ISBN:9787301079867
  • 類別:文學史
  • 頁數:480頁
  • 定價:72.00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0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紙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關於文學史觀念的正待變革,去年冬天我在上海大學講課期間曾經同青年教師們座談過,後來經他們整理錄音,講演辭題目訂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當今態勢》,收入我將要出版的論文集《多稜鏡下》中。我在自己的園地的一側,開了一塊生田,即寫下一部實驗性的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史。今日終於可以把它呈現在讀者面前了。對於我,這部書的完成,真可謂一波三折。先是上海、北京的兩家出版社找我計畫寫一種圖文關係密切的現代文學史。擬想的都不壞,心氣也不算低,但可惜敵不過嚴酷的現實,最後都因不是我的緣故而擱淺了。這一擱,仿佛就沒了訊息。可世事正是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誰能料到這么一拖,競拖出一個文學史寫作即將發生變化的時代來了。試想此書假若早幾年寫出,或許它只是一種陳舊的文學史加插圖、加地圖的東西,一種非驢非馬、非舊非新、或形新而實舊的東西而已。而現在的此書,當然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正文之外的插圖、表格也不是什麼不重要,卻色色樣樣都歸結到一部含了新觀念的,說得大膽一些,是身上可能包孕著一點未來因素的文學史上面去了。
我在那裡詳述了近年來五種有代表性的文學史新見:嚴家炎先生的“生態”說;范伯群先生的“雙翼”論;陳思和的“先鋒與常態”;楊義的“重繪文學地圖”;和我在《文藝爭鳴》提出的消解“主流型”文學史、倡導“合力型”文學史的粗淺認識。這些說法並非完全隔絕,實際上倒是可以相互補充、滲透的,其中已存有“多元共生”和“大文學史”等各個要點的共識。這是學術界同步達到某個文學史重寫階段的一個集中體現。風起於青萍之末,我們能夠覺察到這個變動終將來臨。
我個人的文學史觀念自然也是在這種互相激盪的學術氛圍中,逐漸明朗的。我記得王瑤先生多次打過比方,說做學問大體有兩種方法:以一種觀點為主的,就如同一張唱片轉著圈子,以唱針為中心,發出一個主調;如果是敘述多種觀點,發散型的,就如同是織毛衣的前襟後襟,或織毛圍巾,便是一片一片。他說這兩種方法的前一種境地較高,但後者也屬需要,不應忽視。

作者簡介

吳福輝(1939-),浙江鎮海縣人(今寧波市江北區)。生於江南上海,長於關外遼寧。1959年始在鞍山任中學教員。1978年人北京大學中文系讀研究生,師從王瑤、嚴家炎先生。1981年畢業,即參與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備。1985年後於萬壽寺老館期間,歷任研究室主任、副館長。2000年完成轉移芍藥居新館工作。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現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治中國現代文學史,專攻1930年代文學、現代市民文學和京海派文學,偶涉學術散文。主要著作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合著)、《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沙汀傳》、《帶著枷鎖的笑》、《且換一種眼光》、《遊走雙城》、《深化中的變異》、《多稜鏡下》等。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孕育新機
第一節 望平街一福州路:文學環境的轉型
第二節 白話報及文學書面語變革
第三節 最早放眼世界的文人
第四節 由政治而文學的“新文體”運動
第五節 文學大事1903年版圖(積累的時代)
第六節 商業都會興起中的現代市民小說
第七節 新舊交替的南社精英
第八節 蘇揚至上海:鴛鴦蝴蝶派文學
第二章 “五四”啟蒙
第九節 話劇傳入後最初的劇場演出
第十節 搭建通向世界文學之橋
第十一節 海內外對文學革命的醞釀
第十二節 “新青年一北大”激進派發難與守成派抗衡
第十三節 文學大事1921年版圖(啟蒙的時代)
第四節 京滬報刊書局形成的文學空間
第五節 白話新詩、短篇小說的帶頭突破
第十六節 《阿Q正傳》的傳播接受史
第十七節 “語絲”“閒話”和文學白話體
第十八節 早期鄉土文學對農民與地域的發現
第十九節 市民大眾的生活慰藉
第三章 多元共生
第二十節 南下之路:文學中心的回歸
第二十一節 左翼的風行、深化和紛爭
第二十二節 時代色彩鮮明的長篇小說
第二十三節 時代性和個性化寫作的相繼高揚
第二十四節 京派純文學的風韻流脈
第二十五節 海派面對現代都市的新感覺
第二十六節 兩種市民社會的新感覺
第二十七節 職業化的劇場話劇終於成熟
第二十八節 文學大事1936年版圖(多元的時代)
第二十九節 電影藝術與文學互動作用
第三十節 對外國名家應時的整體的接受
第四章 風雲驟起
第三十一節 戰爭流徒之下文學多中心的形成
第三十二節 文人經濟狀況和寫作生活方式
第三十三節 重慶:救亡文學由高漲至分化
第三十四節 延安:從戰時民眾性文藝到工農兵方向
第三十五節 桂林:戰時“文化城”的戲劇潮出版潮
第三十六節 昆明:個體生命在時代體驗中沉淪
第三十七節 上海等:無家之痛及迂迴後興起的“市民文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