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三版)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三版)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三版)》是2024年5月1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三版)
  • 作者: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
  • 出版時間:2024年5月1日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592 頁
  • 字數:640000
  • ISBN:9787301347775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將中國現代文學史分為三個十年,即1917年—1927年、1928年—1937年6月、1937年7月—1949年9月,是為本書的三編。通過這三個十年,展現了這一通稱為“現代”段落中的“文學現代化”的進程,包括對傳統文學的歷史性變革與改造,對外來文學資源的改造和運用,文學語言與形式方面的變革,及其在“思想的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方面發揮的特殊作用。全書論述各時期文學的思潮與運動,各文體的狀況及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代表了文學史研究的前沿成果。
本書獲首屆“王瑤學術獎”,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點教材和“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也是多所高校的考研指定參考書。在高校的覆蓋率及學界的引用率都居於同類書前列,發行量超160萬冊。
第三版基本上保留了第二版(1998年修訂本)的體例框架,部分章節吸收了學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我們自己的研究心得;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調整了內容的寫法;重新做了史料核實考證,補正了上一版的疏漏。其中有些章節的改動比較多,如“文學思潮與運動”(一)(二)、“新詩”(一)(三)、“散文”(二)、“戲劇”(三)、“郭沫若”、“茅盾”、“巴金”、“沈從文”、“趙樹理”等章;特別是“通俗文學”(一)(二)(三),易名“市民通俗小說”,內容的變動更大。第三版的修訂,有意識去回應時代變遷提出的問題,通過梳理和總結現代文學傳統,參與價值重建。

圖書目錄

初版序言 王瑤
前言
第一編 第一個十年(1917年—1927年)
第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一)
一 文學革命的發生與發展
二 外國文藝思潮湧入和新文學社團蜂起
三 胡適、周作人與新文學初期理論建設
四 文學創作潮流與趨向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章 魯迅(一)
一 《吶喊》與《彷徨》:中國現代小說的開端與成熟的標誌
二 說不盡的阿Q
三 《野草》與《朝花夕拾》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三章 小說(一)
一 “五四”小說取得文學的正宗地位
二 從“問題小說”到人生派寫實小說
三 “自敘傳”抒情小說及其他主觀型敘述小說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四章 市民通俗小說(一)
一 “鴛蝴”開啟直接源頭
二 對峙迫使舊派向“俗”定位
三 市民通俗小說類型的形成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五章 郭沫若
一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二 《女神》的藝術想像力、形象特徵與形式
三 從《星空》《瓶》到《前茅》與《恢復》
四 以《屈原》為代表的歷史題材劇作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六章 新詩(一)
一 新詩的誕生:“五四”新詩運動
二 嘗試中的新詩:早期白話詩
三 變革中的新詩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七章 散文(一)
一 《新青年》“隨感錄”作家群
二 周作人與“言志派”散文
三 冰心、朱自清與文學研究會作家散文
四 郁達夫與創造社作家散文
五 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散文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八章 戲劇(一)
一 文明新戲:中國現代話劇的萌芽與誕生
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與“建設西洋式新劇”的戰略選擇
三 業餘的、非營業性的“愛美劇”與“小劇場運動”的倡導
四 小劇場培育的田漢、丁西林等話劇文學的開創者及其創作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編 第二個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第九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二)
一 1930年代文藝運動發展的基本線索
二 革命文學論爭與以“左聯”為核心的無產階級文學思潮
三 自由主義作家文藝觀及兩大文藝思潮的對立
四 文學創作的潮流與趨向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章 茅盾
一 茅盾的歷史貢獻
二 茅盾的小說成就
三 茅盾的理論批評與其他方面貢獻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一章 老舍
一 文化批判視野中的“市民世界”
二 《駱駝祥子》:對城市文明病與人性關係的探討
三 老舍作品的“京味”與幽默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二章 巴金
一 青春的讚歌:巴金前期小說創作
二 《家》的傑出成就
三 深沉的悲劇藝術:巴金後期小說創作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三章 沈從文
一 “湘西文學世界”的創造者
二 鄉村敘述總體及其對照的世界
三 散文藝術與“沈從文的寂寞”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四章 小說(二)
一 “左聯”與左翼小說
二 京派小說與其他獨立作家的小說
三 海派小說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五章 市民通俗小說(二)
一 雅俗互動的文學態勢
二 張恨水等言情寫實小說的俗雅融合
三 武俠想像世界的現代拓展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六章 新詩(二)
一 中國詩歌會詩人群的創作
二 後期新月派的創作
三 戴望舒、卞之琳等現代派詩人的創作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七章 魯迅(二)
一 魯迅雜文的重大意義
二 魯迅雜文的思想、藝術特質
三 《故事新編》:魯迅最後的創新之作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八章 散文(二)
一 林語堂與幽默閒適小品
二 左翼作家的“魯迅風”雜文和風格多樣的散文
三 京派與開明同人的散文
四 報告文學與遊記
附錄 本章年表
第十九章 曹禺
一 從《雷雨》到《原野》
二 《北京人》與《家》
三 曹禺劇作的命運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章 戲劇(二)
一 走向廣場:無產階級戲劇、紅色戲劇、國防戲劇與農民戲劇的倡導
二 職業化、營業性劇場戲劇的確立與夏衍、李健吾的創作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三編 第三個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
第二十一章 文學思潮與運動(三)
一 戰爭制約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學分割並存
二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三 文學思潮、論爭與胡風等的理論批評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二章 趙樹理
一 趙樹理出現的文學史意義
二 塑造歷史變革中的農民形象
三 評書體現代小說形式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三章 小說(三)
一 暴露與諷喻
二 體驗與追憶
三 通俗與先鋒
四 現實與民間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四章 市民通俗小說(三)
一 雅俗對立的部分消解
二 通俗小說的“現代化”
三 大眾文學在現代社會生長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五章 艾青
一 艾青的歷史地位
二 獨特意象與主題
三 憂鬱的詩緒
四 詩的藝術與形式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六章 新詩(三)
一 從同聲歌唱到七月派詩人群的出現
二 從馮至等校園詩人群到以穆旦為代表的“中國新詩派”
三 敵後根據地的詩歌創作:詩的民間資源的新的吸取與創造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七章 散文(三)
一 報告文學的勃興
二 繼承魯迅傳統的雜文
三 小品散文的多樣風致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八章 戲劇(三)
一 廣場戲劇的三次高潮
二 大後方、上海“孤島”:劇場戲劇再度興起
三 淪陷區:職業化、商業化的劇場戲劇的繁榮
附錄 本章年表
第二十九章 台灣文學
一 台灣現代文學發展的歷史輪廓
二 台灣現代文學的代表性作家
附錄 本章年表
修訂本後記
第三版後記

作者簡介

錢理群(1939— ),生於重慶,祖籍浙江杭州。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心靈的探尋》《周作人論》《豐富的痛苦——堂吉訶德和哈姆雷特的東移》《1948:天地玄黃》《大小舞台之間:曹禺戲劇新論》《與魯迅相遇》《魯迅作品十五講》《我的精神自傳》《語文教育門外談》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以文學廣告為中心》等。
溫儒敏(1946— ),廣東紫金人。北京大學榮休教授,山東大學講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榮譽所長、全國中國小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召集人等。被評為“全國高校教學名師”“當代教育名家”。主要從事現代文學史與語文教育研究。著有《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溫儒敏論語文教育》(四集)、《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等。
吳福輝(1939—2021),浙江鎮海人,生於上海,長於遼寧。198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中國現代文學館研究員,曾任副館長。曾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茅盾研究會副會長,並長期擔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主編等。著有《插圖本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說》《沙汀傳》《帶著枷鎖的笑》《且換一種眼光》《京海晚眺》《遊走雙城》《深化中的變異》《多稜鏡下》《春潤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