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犯罪率的實證研究

《中國犯罪率的實證研究》是陳屹立撰寫的一篇論文,黃少安老師指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犯罪率的實證研究
  • 外文名: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crime rates
  • 作者:陳屹立
  • 導師:黃少安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 學位授予時間:2008
  • 副題名:基於1978-2005年的計量分析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關鍵字
犯罪 社會問題 統計分析 收入差距 國民教育
館藏號
D669.8
館藏目錄
2010\D669.8\3

內容簡介

犯罪是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都關注的一個話題。在中國,犯罪學的研究還基本一直附屬於刑法學,投入的研究人員和科研資料還很有限,學科發展一直很落後。但在國外,犯罪學會有多個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來加以研究,犯罪經濟學便是這種研究的成功之一。犯罪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末,雖然犯罪經濟學發展的歷史是如此的短,但是它卻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成果,成為了經濟學帝國主義最為成果的領域之一,影響力很大。 在中國,犯罪學的文獻中還很少有人利用經濟學方法來開展他們的研究。但國外的研究表明,經濟學尤其是計量經濟學非常適合於用來進行犯罪學的實證研究,甚至完全可以說,國外的犯罪學實證研究已經幾乎離不開計量經濟學了。我們的研究就是利用經濟學尤其是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來研究本土的犯罪學問題。具體而言,我們希望了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觀經濟社會因素的變革對中國犯罪率的影響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哪些因素居於比較重要的地位,哪些因素相對更次要,對於財產犯罪和暴力犯罪這兩個重要的犯罪類型而言影響它們的因素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中國犯罪的省際差異情況如何,造成犯罪省際差異的因素有哪些,各種因素的重要性如何。由於國內犯罪學的定性研究較多而相對缺乏實證方面的研究,因而我們的研究主要是實證的,只在少數一些地方進行了規範研究。 我們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對經濟學關於犯罪的理論研究進行一個梳理,為後面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之後對中國的總犯罪率進行研究,我們主要關注的解釋變數包括收入差距、國民教育、城市化等,除了關注這些社會經濟因素對總犯罪率的影響之外,我們還會考察犯罪經濟學經久不衰的一個問題——威懾效應問題,我們利用中國的數據構建了四個指標來衡量懲罰機率和懲罰嚴厲程度,從而來檢驗威懾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及其獨特的地方。研究總犯罪率之後會對財產犯罪和暴力犯罪這兩種重要的犯罪分別進行研究,所共同考慮的因素包括收入差距、教育、城市化等,研究財產犯罪時還考慮了人均GDP、福利狀況等,而研究暴力犯罪時則還考慮了人口結構、離婚率等因素。前面這些研究都是關注犯罪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在第五章中我們會關注犯罪在空間上的分布狀況,即研究中國犯罪的省際差異情況,我們構建了泰爾指數來反映犯罪的省際差異,並對泰爾指數進行了分解,以期看清犯罪省際差異的組成狀況,之後我們則從巨觀經濟社會因素的角度對這些差異進行嘗試性的解釋。研究的最後是對整個研究結論的總結,包括對結論的可靠性以及研究的不足進行一個分析,也展示了未來可繼續研究的方向,結尾部分我們還會探討實證結論對於刑事政策的啟示。 在簡短的導論之後,是對經濟學關於犯罪的理論研究綜述。本章首先回顧了具有濃厚功利主義風格的兩位古典犯罪學派代表人物貝卡里亞和邊沁的研究,他們的研究儘管不能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的研究,但他們深刻的思想卻包含著經濟學的很多精髓,而且,他們的研究為後來的犯罪經濟學理論研究尤其是威懾理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也是現代經濟學威懾理論的思想源頭。在威懾理論方面,可以說,總體上而言後面的研究都沒有超出這兩位思想家的視域之外。在回顧了兩位偉大思想家的思想之後,我們詳細的梳理了貝克爾1968年的經典文獻,正是他的這篇文獻開啟了現代經濟學分析犯罪的序幕,此後,犯罪經濟學突飛猛進。因而我們接著按照理論的步步發展梳理了貝克爾之後的理論研究。 第三章是關於總犯罪率的實證研究。共關注了兩個方面的因素對總犯罪率的影響,一是巨觀社會經濟因素,包括收入差距、國民教育、城市化等,二是懲罰和嚴打對犯罪率的影響,主要是利用中國的數據對威懾理論進行的一個實證研究。在第一節中,我們發現,收入差距對中國的犯罪率產生了顯著影響,國民教育也同樣如此,二者一個造成犯罪增多,一個能夠減少犯罪,而城市化帶來的犯罪增多力度最大。在第二節的研究中我們構建了破案率、逮捕率、起訴率、重刑率四個指標衡量懲罰機率和懲罰嚴厲程度,實證結果發現,懲罰機率和懲罰嚴厲程度對犯罪均有顯著的威懾作用,而其中破案率的威懾作用最大,且所有這些對暴力犯罪的威懾作用均是最小的。 第四章分別考察了財產犯罪和暴力犯罪。財產犯罪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收入差距、經濟成長都對財產犯罪產生了顯著影響,收入差距擴大帶來財產犯罪的增多,而經濟成長能夠導致財產犯罪的減少,但後者的影響不如前者的影響力那么大。我們還發現財產犯罪有明顯的慣性特徵,而其他一些因素如人均GDP、社會福利救濟等因素對財產犯罪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在暴力犯罪的研究中發現,收入差距和國民教育均對暴力犯罪產生了顯著影響,暴力犯罪與財產犯罪一樣也具有明顯的慣性特徵,其他如人口結構、離婚率等也對暴力犯罪產生了顯著影響。 第五章研究中國犯罪的省際差異。我們主要利用泰爾指數對犯罪的省際差異進行了描述,結果發現全國犯罪省際差異的泰爾指數整體來說呈現上升趨勢,對泰爾指數進行分解後發現,地區內差異一直占據主導,最低年份也占總體差異的60%以上。對三大地區內部各自的考察發現,他們內部的差異和全國差異的走勢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依然嘗試著從巨觀經濟社會因素角度對中國犯罪的省際差異進行解釋,實證研究發現,收入差距和現代化程度能夠比較好的解釋犯罪的省際差異,其他一些因素都不如這兩個因素重要。 第六章是對整個研究的一個總結。首先概況了文章的主要結論,並對結論的可靠性進行了分析,同時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值得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其次分析了實證研究結論對於中國刑事政策的啟示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