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x22新三農\x22協同發展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三農"協同發展研究》是2021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三農"協同發展研究
  • 作者:王國敏
  • 出版社四川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
  • ISBN:978756904703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係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重大問題。對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研究,構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推動“三農”工作,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研究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中國,無論是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還是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建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發展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各方面的集中展現和全面進步,形成了與世情、國情、黨情和農情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又希望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和途徑,為解決人類城鄉融合發展和“三農”協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但又不容否認,在急速前行的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浪潮中,隨著我國城鄉流動性增強以及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對鄉村社會帶來強烈的結構性、技術性和價值性衝擊,農業和農村被現代化發展的陰影所遮蔽、解構、遺棄;鄉村社會整體出現衰退和衰敗,以及呈現出包括人口、土地、產業、基建、宅基地、基層組織在內的鄉村地域空間整體空心化。因此,如何在快速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疊加的“並聯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城鄉協調、產業協同以及“政府一市場一社會”主體協作,可能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有國家都面臨過或正在面臨的共同問題。而對於地處東亞“小農經濟圈”的世界上非常大的開發中國家——中國而言,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和緊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城鄉產業結構、人口結構、文化結構、技術結構、空間結構和生態格局的轉換,面對鄉村地域農業經營主體結構變化、農業產業結構升級、農村空間結構演化,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徵、新趨勢,黨和國家明確了推動“三農”工作要從“新農村建設”升級到“鄉村全面振興”,從“城鄉統籌”演化到“城鄉融合”發展階段的總體戰略取向。當前,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我國“三農”工作重心也迎來了從“決勝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任務的歷史性轉移。“鄉村”政策話語的再現超過了傳統“農村”政策話語的認識邊界,超過了“只見物、不見人”的新農村建設模式,超過了傳統工業化、城市化偏向戰略思維,形成了新時代城市與鄉村價值等值和功能互補的城鄉關係新定位。為此,城鄉融合時代以鄉村振興全面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等突出問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業、新農民、新農村實現“產業-主體-空間”的協同發展、整體發展和全面發展,成為新時代“進入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領導和推動“三農”工作的決策共識。
因此,在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建成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全面小康”和黨的十八大政治報告提出的“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政治報告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強起來”時代的歷史方位之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在決勝全面小康社會攻堅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和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時代推動“三農”工作的總綱領、總遵循和總抓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四五”時期,是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1個五年。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非常艱巨、非常繁重的任務在農村,非常廣泛、非常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潛力後勁在“三農”,根本抓手是“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