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的市場利率決定機制及相應的資產定價模型》是依託復旦大學,由范龍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特色的市場利率決定機制及相應的資產定價模型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范龍振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我國,短期利率不是央行的調控目標,也不完全由資金供求關係決定,與決定資金成本的官方利率體系有很大關係;中長期市場利率受官方制定的同期存貸款利率的影響,形成機制也不同於西方發達市場。商業銀行作為最大投資者投資債券主要有兩個目的:作為貸款的替代品長期持有,債券需求取決於其資金量和期限類似的貸款利率;進行流動性管理,通過權衡各期限債券的風險和收益,構造債券組合,追求短期收益最大化。在這兩類投資行為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均衡的市場利率期限結構。 本研究立足於中國債券市場的經濟、貨幣政策、金融結構背景,分析主要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它們的需求、替代的投資機會,研究長期持有投資和追求短期收益投資都得到滿足的均衡條件下市場利率期限結構的形成機制,分析影響因素的影響路徑和大小,建立包含投資機會成本和投資需求指標的資產定價模型,通過實證分析檢驗理論模型的適用性,並進行投資決策、政策諮詢套用研究。
結題摘要
中國債券市場的運行環境一直在演化過程中,影響債券市場的貨幣政策具有中國自己的特色,存貸款利率作為基準利率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主要以貨幣供給量作為調控目標,最近央行也調控並注意保持回購利率的穩定性; 從投資者來看,商業銀行是債券市場主導的投資者,持有債券總量的60%以上。在此環境下我們研究中國債券市場利率的決定因素,債券的風險和回報,適合債券市場典型利率期限結構的模型。 我們首先研究中國債券市場的歷史、現狀、市場規模、市場流動性、主要投資者的類型、獨有的貨幣政策;研究影響債券市場債券回報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經濟成長指標、通脹率、市場資金緊缺性指標、基準利率、市場利率期限結構信息。研究揭示中國債券市場債券回報率具有很高的可預測性,並結合對人民幣匯率的分析,指出中國債券市場可以幫助國際投資者分散風險,提高資產配置收益。 我們從商業銀行這一債券市場的主導投資者角度,構造仿射型習慣偏好利率期限結構模型。把商業銀行在長期貸款和長期債券之間的選擇看成習慣性偏好投資者的選擇行為,引入長期貸款利率作為影響習慣性偏好投資者需要的關鍵變數;把商業銀行以流動性管理為基礎的短期投資行為看成投機性投資行為,以商業銀行存款和貸款差額作為影響投機需求的變數。再加上兩個隱含變數,構造仿射型習慣偏好債券市場利率模型,分析模型的定價準確性。 我們還把市場利率分解成基準利率,短期市場利率中基準利率不能解釋的部分,和債券的風險溢酬,這三個變數作為狀態變數在仿射模型下決定市場各期利率和債券的風險溢酬。模型定價準確,對債券的超額回報率具有很高的預測性。在此基礎上,研究三個狀態變數與通脹率、預期通脹率的相關性,指出市場利率對基本面的反應並不比基準利率更準確。 研究互換利率期限結構與債券市場利率期限結構的決定機制的差異。它們是債券市場最典型的兩種利率期限結構。互換利率期限結構更取決於資金鬆緊,利率政策走向預期,而債券利率受制於中長期基準利率。我們把投資者分成三類:投機者、習慣偏好投資者、和套利者,構造理論模型,找出影響兩個市場利率期限結構不同的變數,最後用它們解釋兩個利率期限結構的利差。實證結果支持理論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