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畔詩派

中國湖畔詩派

中國現代新詩,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裡,受西方詩潮、詩派的影響,詩潮迭起,錯綜複雜;流派眾多,紛繁奇異。中國現代詩歌初期形成浪漫派,小小詩派、湖畔詩派、新月詩派等四個詩派。其中的湖畔詩社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新詩團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湖畔詩派
  • 外文名:China Lake Poets
  • 類別:中國現代詩
  • 成立時間:1922年4月
  • 創辦人: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
  • 作品:《湖畔》,《春的歌集》
  • 地理位置:杭州
簡介,湖畔詩派,詩風及語言特點,詩歌特點,湖畔詩派代表作,湖畔派的衰落,

簡介

於1922年4月組成於杭州西子湖畔的湖畔詩社,成員只有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四人。他們利用春假來到杭州,一同遊覽了西湖的名山秀水,一起寫詩,記錄這次難忘的春遊。結成了具有較大影響的湖畔詩派。湖畔詩人是以謳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表現人性的愛與美為主題的。

湖畔詩派的愛情詩是時代的產物。在“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思潮中產生了眾多的回響和支持文學革命的流派,湖畔詩派的主題就和“五四”文學思潮有直接關係。“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運動、思想解放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這時高張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婦女解放的旗幟,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這些恰恰是文學創作所要表現的內容。而他們的作品正是與時代的新潮相通的。思潮產生流派決定或影響了流派的主題思想,湖畔詩派就是一個例證。

湖畔詩人是幾個才二十多歲的青年人,涉世不深,較少受到舊思想和世俗的影響。在詩壇新舊交替的時期,他們志同道合,都以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興致與情趣在編織“愛”和“美”的圖景,沒有蹈襲先於他們的作家們早已寫過的“呼籲與詛咒”的文學的腳步,而是另闢蹊徑,歌頌為之傾心的情。他們沒有革命的實踐活動,也沒有經受血和火的洗禮。他們是在“五四”民主主義精神的鼓舞下,呼吸了時代的新鮮空氣,帶著年少的天真,毫無顧忌地放情地唱起愛情之歌。

湖畔詩派


1922年3月,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四人在杭州結成湖畔詩社後,效仿英國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作家湖畔派三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的風格,以中國的湖畔派詩人自居,並於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詩歌合集,書名為《湖畔》和《春的歌集》。
湖畔派(Lake Poets)原指19世紀英國的華茲華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和騷塞(Southey)三位浪漫主義詩人所形成的詩 歌流派。中國的湖畔派詩人的詩歌與英國的浪漫主義湖畔派詩人的作品在風格上有相似之處,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頌愛情的詩歌。
湖畔派後有魏金枝、謝旦如(譫如)、樓建南(適夷)等人加入,編輯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詩風及語言特點

天真、稚氣、清新、自然是他們的愛情詩的共同特色,周作人(署名仲密)在《介紹小詩集<湖畔>》一文中指出:“他們的是青年人的詩;許多事物映在他們的眼裡,往往結成新鮮的印象。……過了三十歲的人所承受不到的新的感覺,在詩里流露出來。”朱自清在《讀<湖畔>詩集》一文中指出:“《湖畔》里的作品都帶著些清新和纏綿底風格,少年氣分充滿在這些作品裡。”他又在讀了汪靜之的《蕙的風》這本詩集後,客觀地指出:“……小孩子天真爛漫,少經人世間底波折,自然只有‘無關攔’的熱情彌滿在他的胸懷裡,所以他的詩多是讚頌自然,詠歌戀愛,所讚頌的又只是清新、美麗的自然,而非神秘、偉大的自然;所詠歌的又只是質直、單純的戀愛,而非纏綿、委曲的戀愛。這才是孩子們潔白的心聲,坦率的少年氣度,而表現法的簡單,明了,少宏深、幽渺之致,也正顯出作者底本色。他不用錘鍊底工夫,所以無那精細的藝術。但若有了那精細的藝術,他還能保留孩子底心情么?”宗白華也認為汪靜之是值得誇獎的,說他是“一個很難得的,沒有受過時代的煩悶,社會的老氣的天真青年,”《蕙的風》中的詩是“如同鳥的鳴,花的開,泉水的流”一樣的“天然流露的詩”。這些文壇大家,眾口一詞地肯定了湖畔詩人們的愛情詩思想感情和藝術上的特點。因為他們唯其有著孩子的天性,才有了率直和單純,唯其有著童心與稚氣,才有了真情與坦誠,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愛情詩無矯飾輕浮的媚俗,無輕佻俗艷的低級趣味,形成了這種清新的、健康的詩風。汪靜之說:“我極真誠地把‘自我’溶化在我底詩里;我所要發泄的都從心底湧出,從筆尖跳下來之後,我就也慰安了,暢快了。我是為的‘不得不’而做詩,我若不寫出來,我就悶得發慌。”他是湖畔詩人的代表,說出了他們寫作愛情詩的主要特徵,這就是裹挾著詩人的感情,把主體感受附麗在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上,熱情地讚美青春,歌詠愛情,真切地吐露個人的苦悶,率直而細膩地剖開青年人的戀愛心理。這種抒情風格是輕柔宛轉的、清新天真的、舒暢自然的,能夠在匯聚的感情深潭中,汪出甘冽的泉水。汪靜之還曾說:“受了‘五四’新思潮的薰陶,我感到思想解放的喜悅,精神自由的舒暢,好象魚網裡跳出的魚,鳥籠里飛出的鳥……我以勝利者的姿態,鄙視封建的道德禮教,無拘無束,自由放縱地唱起愛情之歌。”

詩歌特點

湖畔詩人的創作,絕大多數是自由式,體現了“五四”詩體大解放的精神,但他們卻不是“野馬脫韁,各自賓士”的那一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而講究使自由詩體有必要的節制,增強它的節奏美,他們的詩相當活潑,路子也多,確實是很“解放”的,顯得無拘無束,看不到當時的有些詩人的新詩中所暴露的舊詩的痕跡及陳腐氣,語言抒放得如行雲流水,質樸無華,天真味十足。他們的詩韻律比較整齊,是為了濃縮不絕如縷的情思,因此在短小的抒情詩中能做到尺水興波,蘊含豐贍。他們的詩,馳騁想像,能將抽象的感情用具體而又新穎的形象呈現出來。他們的作品之所以能作為一種流派存在的主要特徵的標誌,除了詩情與詩意的真、新、美外,還在於有更好地表現詩歌內容的形式與語言。有意擺脫舊詩的影響,故意破壞舊詩的傳統。從“五四”起,自由詩發生、發展、成長、變化,而湖畔派正處於這一時代,所以湖畔詩人的創作,絕大多數是自由式。

湖畔詩派代表作

汪靜之(1902-1996)《寂寞的國》
我的心就是一個國。一個吟誦著古老情懷的這樣的國。輕巧的築起座座悲苦的城,憂鬱苦痛是起的最早的過客。風來雨來燕子飛來,吹來攜來銜來我故國數不盡的悲哀。繭一樣裹的透不過氣,卻活躍無盡的黯然的寂寞。我是企盼過一道風景,卻不致這等淒切。玲瓏的剔透的淚水,怎能流入這傳說中的凝固的夜。但這凝固的夜裡亮著雕欄玉砌,雕欄玉砌又反映著黯黯的顏色。孤獨的利刃刺入明月時,清風也淒淒的哭了。我的心就是一個國。一個吟誦著古老情懷的這樣的國。輕巧的築起座座悲苦的城,幽怨在上燃起一堆懨懨的火。
汪靜之《蕙的風》“是哪裡吹來,這蕙花的風――溫馨的蕙花的風?/蕙花深鎖在花園裡,伊滿懷著幽怨,伊底幽香潛出園外,去招伊所愛的蝶兒。/雅潔的蝶兒,薰在蕙風裡,他陶醉了;想去尋著伊呢。/他怎尋到被禁錮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風裡,隱忍著這悲慘而甜蜜的傷心,醺了地翩翩地飛著。”這首詩表現了一個少年對於所愛的人的勇敢的追求,卻又被封建禮教束縛住的無奈,表現了他衝破封建、追求自由和愛情的迫切。汪靜之敢於去掉偽裝的裸直、率真與稚氣,他真正地做到了“放情地唱呵”,他之前少有像他一樣大膽歌唱自由愛情,他什麼也不怕,說別人不敢說的話,直通通寫男女之間愛戀,給愛情披了現代色彩的外衣。
馮雪峰(1903-1976)《孤獨》“喔,孤獨,你嫉妒的烈性的女人,作用你常穿的藏風的綠呢大衣,蓋得我,像一座森林,蓋著一個獨棲的豹/但你的嘴唇滾燙,你的胸膛灼熱,一碰著你,我就嫉妒著世界,心如火炙”這首詩用隱晦的語言表達了直白的情感,馮的愛情詩,有多的真摯自然的情感,明快藝術風格,有詩的韻味,畫的動態,音的轟鳴,哲理的回聲,他的語言凝鍊、不直露,卻鮮明,讓人不能一覽無餘又不能思而得之的詩風幫助他獲得了詩友的心。他的詩前後銜接自然,意識的痕跡較明顯,往往從思想再寄寓於平凡事物,自然而又充滿作者的情感。

湖畔派的衰落

“五四”運動落潮以後,湖畔詩派衰落了,究其原因,仿佛並不複雜。世上一切事物大凡都有時代和時間的局限性,每一種基本上會隨時間及機遇興起,又會過及鼎盛時期而衰敗墮落。這是事物的變化規律,正如同不同的社會體制的變化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發生了變化,舊的社會體制和生產方式已不能滿足其需求,就必須改進,於是舊的體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能夠適應生產力的社會體制,但舊的體制卻又是必經之路。所以當人們從封建黑暗的時代中試探著伸出頭來,會被湖畔派那幼稚卻又熱情的詩句吸引,直到覺醒的人們已經探明了前路,確定了戰鬥方向,逐漸成長起來,擺脫了不成熟的思想,把期待轉移到慷慨激昂的革命詩上,而湖畔詩人們也在戰火中被吸納,投身革命,但是如果沒有這一段嘗試,又怎么會有成熟的思想,湖畔詩派的功績不可抹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