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通過對若干區域性民間信仰中心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變遷的考察,展現傳統民俗信仰文化與現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探尋民間信仰復甦的邏輯,探討民間信仰的正向功能及當代意義,考察傳統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作用的途徑,並通過對此問題的研究解決,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建議。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民間信仰的歷史演進與當代變遷 第二章 民間信仰的發展現狀分析 第三章 民間信仰的當代特徵和依存邏輯 | 第四章 民間信仰的價值體系及其現代意義 第五章 民間信仰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六章 引導民間信仰和諧發展的對策探討 |
創作背景
在中國,民間信仰與儀式活動不同於官方認可的五大制度性宗教,在現行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尚缺乏合法性存在的依據。同時,由於對民間信仰的社會文化屬性、社會功能等在認識上的分歧,更因無章可循、無規可依,導致民間信仰事務的社會管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複雜局面,民間信仰“怎么樣、怎么看、怎么辦”成為政府部門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考察民間信仰的歷史演變脈絡,當下狀態和發展動向,將民間信仰的價值體系和功能整合起來,有助於人們把握傳統民間信仰的特徵和發展規律,並從中解讀出更為詳盡的中國民俗文化信息,從而在現代社會發展的語境下,研究國家在社會控制層面的策略選擇,引導民間信仰習俗健康有序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相適應。基於此,《中國民間信仰的當代變遷與社會適應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由於民間信仰及其儀式活動具有“文化合理性”,並在廣大鄉村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因此在全國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得以恢復和發展,並且不斷獲得“合法性”,比如遊走政策邊緣、貼近主流話語、投身合法性宗教等。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民間信仰本身的複雜性、經濟變革逐步深入、社會轉型逐步展開、社會分層分化和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時代背景性,民間信仰組織及其活動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無序化狀態,價值彰顯和陋俗復燃並存,並在新的社會環境下滋生出新的社會問題,給基層社會管理甚至民眾的生命財產帶來損害。從該研究調查情況來看,遍布中國鄉村的小廟小庵多是民間信仰場所。而政府早期採取運動式的方式予以剷除,寄希望能“畢其功於一役”,事實證明收效甚微,或適得其反,造成基層黨群幹群關係的緊張和疏遠。鑒於此,該書結合民間信仰事務管理的地方實踐,提出加強和創新民間信仰事務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引導信眾建設美麗和諧鄉村;堅持宗教文化生態平衡,給民間信仰以基本的認同;整合重塑民間信仰系統,充分發揮民間信仰的正向功能;堅持引導與依法管理並重,科學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村廟組織運行體系,規範村廟組織行為;分類指導,疏堵結合,加強對民間信仰場所的管理。
張祝平,1975年生,浙江龍泉人,副教授、副研究員,杭州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民間信仰和農村社會問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完成和在研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5項。已出版專著3部,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廣西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學學報》《西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戰線》《浙江社會科學》《浙江學刊》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