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主黨派史,介紹中國民主黨派的書籍。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民主黨派史
- ISBN:9787205041830
- 頁數:953
- 定價:120.00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09
- 裝幀:精裝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史
第一節 孫中山締造中國國民黨
第二節 中國國民黨改組與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三節 中國國民黨的分化與愛國民主力量的集結
第一節 民革的成立
第二節 民革反對蔣家王朝的鬥爭
第三節 回響“五一”號召 參加新政協運動
第一節 民革組織的統一與發展
第二節 為完成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各項任務而鬥爭
第三節 參加國家管理和重大決策的討論
第四節 積極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
第一節 整風和反右派運動前後的民革
第二節 中共與民主黨派合作關係的調整與改善
第三節 十年動亂中的民革
第四節 批判林彪“四人幫”和恢復組織活動
第一節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民革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節 為祖國統一大業做貢獻
第四節 新形勢下的自身建設
第一節 中共中央《意見》的制定
第二節 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責
第四節 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第五節 促進祖國統一工作的新發展
第六節 加強參政黨的自身建設
第七節 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
第一節 民主黨派的初步結合
第二節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秘密建立
第三節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公開活動
第四節 積極參加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憲政運動
第五節 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全國代表會議
第六節 回響中國共產黨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的號召
(1945年8月至1947年12月)
第一節 民盟發表《在抗戰勝利聲中的緊急呼籲》
第二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發動反內戰運動
第四節 參加政治協商會議
第五節 堅持政協路線,反對國民黨的法西斯暴行
第六節 反對國民黨發動東北內戰和全面內戰
第七節 李公朴、聞一多血案
第八節 拒絕參加“國大”和政府
第九節 中國民主同盟一屆二中全會
第十節 積極參加反美反蔣的鬥爭
第十一節 民盟被迫解散 轉入地下鬥爭
(1947年12月至1949年10月)
第一節 中國民主同盟一屆三中全會
第二節 在國內外開展反美蔣鬥爭
第三節 回響中國共產黨“五一”號召
第四節 揭露美蔣新的和談陰謀,批判美國的白皮書
第五節 參加新政協和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至1953年5月)
第一節 中國民主同盟一屆四中全會(擴大)會議
第二節 為實現共同綱領而奮鬥
第三節 中國民主同盟全國組織宣傳工作會議
第四節 整理、發展和鞏固盟的組織
第五節 《光明日報》、《盟訊》創刊
第六節 待解放區民盟組織和盟員的英勇鬥爭
(1953年5月至1957年6月)
第一節 中國民主同盟一屆七中全會(擴大)會議
第二節 民盟在國家文教建設中發揮作用
第三節 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和第
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第四節 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調查研究與建議
第五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六節 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和幫
助中國共產黨整風
(1957年6月至1976年10月)
第一節 反右派鬥爭和所謂“章羅聯盟”
第二節 盟內整風和盟領導的“左”的錯誤
第三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四節 以“服務和改造”為中心
第五節 中國民主同盟三屆二中全會(擴大)會議
和“神仙會”
第六節 中國民主同盟三屆三中全會
第七節 批判《海瑞罷官》和民盟被迫停止活動
(1976年10月至1983年12月)
第一節 民盟中央臨時領導小組成立
第二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撥亂反正,落實政策
第四節 恢復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
(1983年12月至1988年10月)
第一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與中國共產黨齊心協力搞好改革開放
第三節 參與區域發展規劃工作,開闢新時期參政議政的
新領域
第四節 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目標 就教育和知識分子問題
獻計出力
第五節 面向社會,開發智力資源,為“四化”建設服務
第六節 促進祖國統一,開展“三胞”工作,擴大對外交流
第七節 加強民盟自身建設,適應新的形勢發展
第八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88年10月至1992年12月)
第一節 積極參政議政,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職責
第二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展多種形式為“四化”服務
的工作
第三節 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安定團結
第四節 開展海外聯誼活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第五節 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參政黨機制
第六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十章 以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理論為指導,開拓民盟工
作的新局面
(1992年12月至1997年10月)
第一節 加強參政意識,努力發揮參政黨的作用
第二節 發揮智力優勢,開拓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的新局面
第三節 繼續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獻計獻策
第四節 貫徹“一國兩制”偉大構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
業的實現
第五節 加強思想和組織建設 實現盟的跨世紀新老交替和
政治交接
第六節 中國民主同盟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一節 誕生
第二節 國是主張
第三節 領導機關
第二章 為民主建國而奮鬥
第一節 促進政治協商會議成功
第二節 爭取和平 要求民主
第三章 回響“五一”號召參加新政協
第一節 回響“五一”號召,接受中共領導
第二節 為建立新中國做出貢獻
第三節 參加新政協
第四節 地方組織的建立和發展
第四章 踏上人民民主新曆程
第一節 貫徹《共同綱領》
第二節 參加三大革命運動
第三節 “三反”和“五反’運動
第五章 認清社會發展規律 迎接社會主義改造
第一節 學習過渡時期總路線
第二節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迎接公私合營高潮
第四節 發揮工商界家屬的特殊作用
第五節 開展人民外交
第六章 歷史道路上的嚴峻考驗
第一節 關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兩面性的一場爭論
第二節 在反右派鬥爭中
第三節 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四節 十年動亂
第七章 實現工作重點轉移
第一節 撥亂反正,恢復活動
第二節 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為四化建設服務
第四節 適應工作重點轉移 加強自身建設
第八章 總結新經驗 開創新局面
第一節 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為經濟體制改革獻計獻策
第三節 發揮協商、監督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
第四節 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各項活動不斷深化
第五節 積極開展對外聯絡工作
第六節 組織建設穩步前進 思想建設得到加強
第七節 紀念民建成立四十周年大會
第九章 在改革和建設中積極發揮參政黨作用
第一節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不平凡的1989年
第三節 貫徹中共中央14號檔案積極參政議政
第四節 開展“質量、品種、效益年”活動
第五節 廣泛協作,支邊扶貧
第六節 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第七節 積極開展海外聯誼和人民外交活動
第八節 全國優秀會員、先進集體表彰大會
第九節 貫徹發展與鞏固相結合的組織工作方針
第十章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一節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貫徹六大精神,全面推進工作
第三節 紀念民建成立五十周年大會
第十一章 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一節 開拓前進的五年
第二節 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史
第一章 民進的創建及早期鬥爭
第一節 民進的創建
第二節 早期鬥爭
第三節 “六二三”反內戰大會和下關事件
第二章 在艱苦環境中堅持鬥爭
第一節 參加第二條戰線的鬥爭
第二節 制訂新的行動方針
第三節 轉入地下堅持鬥爭
第三章 回響中共“五一”號召 參加籌建新政協工作
第一節 回響中共“五一”號召
第二節 在港活動和參加籌建新政協工作
第三節 以實際行動迎接全國解放
第四節 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第四章 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節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參加各項政治運動
第二節 平穩發展和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在曲折中經受鍛鍊和考驗
第五章 恢復活動 實現工作重點轉移
第一節 恢復活動和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協助落實政策 調動會員積極性
第三節 拓寬工作領域 實現工作重點轉移
第六章 全面開創工作新局面
第一節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全面開創工作新局面
第三節 加強自身建設和全國代表會議
第七章 為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而奮鬥
第一節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學習貫徹中共中央《意見》
第三節 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責
第四節 按參政黨標準加強自身建設
第八章 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第一節 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開拓奮進 積極發揮參政黨作用
第三節 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史
第一章 醞釀組黨
第一節 組黨的緣起
第二節 醞釀組黨的經過
第三節 以中華革命黨名義頂風而出
第四節 中華革命黨的作為
第二章 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成立
第一節 臨委會的成立及其綱領
第二節 臨委會的組織狀況和宣傳活動
第三節 臨委會的民運工作和軍事運動
第四節 鄧演達被害後的組織狀況和主要活動
第三章 為抗日救亡改稱中華民族解放行動
委員會
第一節 執行“抗日聯共反蔣”的方針
第二節 以推動抗日為中心工作
第三節 抗戰爆發後的歷史新階段
第四節 為堅持抗戰與實行民主而鬥爭
第五節 為爭取和平民主而鬥爭
第四章 在民主革命的決戰時刻易名中國農
工民主黨
第一節 反對內戰反對分裂
第二節 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而努力
第三節 迎接全國解放
第四節 為升起五星紅旗做貢獻
第五章 為實現《共同綱領》而奮鬥
第一節 決定接受共產黨領導和整理黨務
第二節 為恢復經濟和鞏固政權而努力
第三節 貫徹人民政協的三大任務
第六章 為實現過渡時期總路線而努力
第一節 學習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
第二節 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作用
第三節 貫徹“長期共存 互相監督”的方針
第七章 在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中經受考驗
第一節 反右派鬥爭和整風運動
第二節 克服三年經濟困難
第三節 從“三個主義”教育到“文化大革命’
第八章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第一節 粉碎“四人幫”以後逐步恢復活動
第二節 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光輝照耀下前進
第三節 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
第九章 全面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節 進一步發揮參政黨的作用
第二節 進一步開拓為四化建設服務的新局面
第三節 加強自身建設
第十章 沿著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
第一節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
第二節 不斷提高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第三節 自身建設的新篇章
第十一章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階段
第一節 圍繞中心任務履行參政黨職能
第二節 發揮優勢開闢為社會服務的新領域
第三節 自身建設常抓不懈
中國致公黨史
第一章 中國致公黨的建立及其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1925年至1945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第一次和第二次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中國致公黨在抗擊日本法西斯鬥爭中的貢獻
第二章 中國致公黨恢復工作,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下走上新民主主義道路
(1945年至1949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的工作恢復
第二節 中國致公黨第三次代表大會
第三節 參加籌建新政協 迎接新中國
第三章 中國致公黨為鞏固新政權而奮鬥
(1949年至1952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的背景
第二節 中國致公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中國致公黨
第四章 中國致公黨在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社會主義
改造時期的活動
(1952年至1956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節 中國致公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五章 中國致公黨在曲折中前進
(1957年至1976年)
第一節 反右鬥爭擴大化對致公黨的影響
第二節 貫徹服務與改造的方針,團結和推動歸僑、僑眷
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第三節 經受“文化大革命”的考驗
第六章 中國致公黨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
(1976年至1982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恢復活動
第二節 中國致公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三節 中國致公黨組織的發展和思想建設
第四節 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 協助中國共產黨和政府
落實有關政策
第五節 圍繞經濟建設中心 開展致公黨的各項工作
第七章 中國致公黨不斷拓展工作的新領域
(1983年至1987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認真學習、貫徹 《紀要》精神 加強組織建設
第三節 中國致公黨全國代表會議
第四節 認真履行政黨職能 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做出
新的貢獻
第五節 請進來 走出去 拓展海外聯誼工作
第八章 中國致公黨努力提高全黨的整體素質
(1988年至1991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學習、貫徹中共中央《意見》,加強目身建設
第三節 發揮參政黨的作用,積極參政議政
第四節 進一步開展為四化建設服務工作和海外聯誼活動
第九章 中國致公黨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政黨而不懈努力
(1992年至1997年)
第一節 中國致公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二節 不斷提高參政議政水平,進一步履行參政黨職責
第三節 加強對全黨組織工作的領導
第四節 拓展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
第五節 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做出新貢獻
第六節 積極開展海外聯誼工作
第十章 中國致公黨為民族振興和祖國統一大業
做出新貢獻
九三學社史
第一章 抗日戰爭後期的形勢和“民主
科學座談會”
第一節 九三學社產生的政治和歷史背景
第二節 “民主科學座談會”的主張及主要成員
第二章 毛澤東的親切接見與巨大鼓舞
第一節 抗戰勝利後的國共談判
第二節 毛澤東接見許德珩]和勞君展
第三節 毛澤東接見梁希 藩菽、金善寶等科學家
第三章 九三學社的建立
第一節 九三學社籌備會
第二節 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及其政治主張
第三節 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
第四章 反對內戰,為和平民主而鬥爭
第一節 在民主運動中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節 圍繞政治協商會議的鬥爭
第三節 圍繞偽國大的鬥爭
第四節 反內戰鬥爭
第五節 反美抗暴鬥爭
第五章 九三學社總社在北平的活動
第一節 總社北遷及配合中共地下黨的鬥爭
第二節 三教授事件
第六章 上海 重慶 南京分社的活動
第一節 上海分社的成立與反美扶日運動
第二節 重慶分社的成立與鬥爭
第三節 南京九三學社社員的鬥爭
第七章 回響中共“五一”號召和參加新政協
第一節 回響中共“五一”號召
第二節 迎接北平和平解放
第三節 光榮參加新政協
第八章 為恢復國民經濟 鞏固人民民主專政而奮鬥
第一節 從醞釀解散到恢復發展
第二節 具有特殊意義的兩次全國工作會議
第三節 參加三大運動“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運動
第九章 迎接社會主義改造的高潮 向科學進軍
第一節 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
第二節 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和向科學進軍
第三節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四節 貫徹“長期共存 互相監督”方針
第十章 嚴峻的考驗
第一節 反右派鬥爭擴大化,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和
“神仙會”
第二節 在“文化大革命”中經受嚴峻考驗
第三節 難能可貴的貢獻
第十一章 迎接新時期的到來
第一節 粉碎“四人幫”後逐步恢復活動
第二節 協助黨和政府落實政策,調動社員的積極性
第三節 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十二章 實現工作重點轉移,為社會主義
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第一節 統一戰線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第二節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
第三節 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十三章 積極投身於改革開放的宏偉事業
第一節 參政議政職能增強,工作領域逐步拓寬
第二節 社的組織發展,社內思想活躍
第三節 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十四章 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
制度
第一節 中共中央《意見》的制定及其主要精神
第二節 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全面開創
工作新局面
第三節 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第十五章 面向新世紀,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上奮勇前進
第一節 深入調查研究,提高參政水平 發揮參政黨整體
作用
第二節 發揮智力優勢,支邊扶貧,建立科技合作區,探索
科教服務與參政議政相結合的有效形式
第三節 圍繞跨世紀政治交接的總目標 切實加強自身建設
第四節 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台灣民主 自治同盟史
第一章 台盟的創建
(1947年至1948年)
第一節 台盟成立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台盟的成立和綱領
第三節 建盟初期的活動
第二章 參加新中國的建立
(1949年至1950年)
第一節 參加新政協籌備工作
第二節 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第三節 建立和發展組織
第三章 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和解放台灣而奮鬥
(1950年至1955年)
第一節 解放台灣 抗美援朝 民主改革
第二節 組織整頓和調整
第三節 過渡時期的穩步發展
第四節 和平解放台灣方針
第四章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中曲折前進
(1956年至1966年)
第一節 中共整風運動和反右派鬥爭擴大化
第二節 貫徹服務與改造相結合的方針
第三節 反對美國分裂陰謀 爭取和平解放台灣
第五章 經受“文化大革命”的考驗
(1966年至1976年)
第六章 台盟在現代化建設時期的新發展
(1977年至1983年)
第一節 統一戰線的新形勢和新任務
第二節 第二次全盟代表大會
第三節 台盟工作的發展
第七章 開創台盟工作新局面
(1983年至1987年)
第一節 第三次全盟代表大會
第二節 參加國家政治生活
第三節 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第四節 為促進祖國統一服務
第五節 加強自身建設
第八章 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1987年至1992年)
第一節 第四次全盟代表大會
第二節 經受政治風波的考驗
第三節 中共中央《14號檔案》的制定和學習
第四節 發揮參政黨作用
第九章 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貢獻力量
(1992年至1997年)
第一節 擁護中共十四大
第二節 第五次全盟代表大會
第三節 政治協商 民主監督 參政議政
第四節 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
第五節 跨世紀自身建設
第十章 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 為振興中華統一祖國
而奮鬥
第一節 不尋常的1997年
第二節 紀念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五十周年
第三節 紀念台盟成立五十周年
第四節 第六次全盟代表大會
結束語
附錄
附錄一 各民主黨派章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章程
中國民主同盟章程
中國民主建國會章程
中國民主促進會章程
中國農工民主黨章程
中國致公黨章程
九三學社章程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章程
附錄二 各民主黨派歷屆領導人名單
民革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民盟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民建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民進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歷屆領導人名單
附錄三 各民主黨派代表人物
(以姓氏筆畫為序)
丁石孫 於生龍 萬國權 千家駒
馬大猷 馬敘倫 王 選 王一帆
王人旋 王文元 王立平 王光英
王竹溪 王宋大 王崑崙 王紹鏊
王�章 王深林 王淦昌 王葆真
方榮欣 孔令仁 車向忱 鄧偉志
鄧初民 鄧寶珊 鄧演達 甘祠森
左舜生 厲無畏 厲以寧 龍 雲
盧 強 盧於道 盧嘉錫 葉聖陶
葉至善 葉篤義 葉桔泉 田富達
田光濤 史 良 丘 哲 白大華
馮之浚 馮玉祥 馮克煦 馮梯雲
馮驥才 寧 武 成思危 光仁洪
朱元成 朱兆良 朱學范 朱相遠
朱培康 朱蘊山 伍 禪 伍覺天
華羅庚 劉 珩 劉 斐 劉民復
劉仲容 劉亦銘 劉應明 劉榮漢
劉樹勛 江問漁 江景波 湯元炳
安振東 關夢覺 許廣平 許志猛
許滌新 許嘉璐 許德珩 孫承佩
孫起孟 孫曉村 孫越崎 嚴信民
嚴濟慈 蘇子蘅 蘇步青 杜宜瑾
杜斌丞 李 辰 李 蒙 李 璜
李文宜 李世璋 李沛瑤 李純青
李濟深 李燭塵 李崇淮 李敏寬
李章達 李贛騮 楊 � 楊衛玉
楊東蓴 楊紀珂 楊明軒 楊烈宇
楊逸棠 連瑞琦 吳 晗 吳正德
吳階平 吳克泰 吳志超 吳若安
吳茂蓀 吳國禎 吳明熹 吳貽芳
吳修平 吳羹梅 邱國義 何世琨
何香凝 何魯麗 閔乃本 冷 �
沈求我 沈其震 沈鈞儒 宋金升
張 文 張 瀾 張大寧 張雲川
張懷西 張申府 張東蓀 張西曼
張君勱 張克輝 張治中 張寶文
張榕明 張毓茂 陸榕樹 陳已生
陳此生 陳仲頤 陳劭先 陳其尤
陳其瑗 陳建生 陳宗興 陳明紹
陳明德 陳學俊 陳紹寬 陳難先
陳益群 陳銘樞 陳銘珊 陳望道
陳舜禮 陳演生 陳邃衡 陳灝珠
邵力子 林文漪 林漢達 林盛中
茅以升 羅叔章 羅涵先 羅隆基
羅豪才 季 方 金開誠 金善寶
周士觀 周谷城 周建人 周鐵農
周培源 周新民 鄭守儀 鄭洞國
官文森 屈 武 孟憲章 趙朴初
趙偉之 趙祖康 南漢宸 郝詒純
胡 敏 胡子昂 胡西園 胡厥文
胡愈之 柯 召 柯 靈 柳亞子
鈕小明 侯鏡如 俞雲波 俞澤猷
施復亮 聞家駟 洪紱曾 費孝通
姚 峻 袁行霈 賈亦斌 夏康農
錢偉長 錢昌照 錢福星 徐志純
徐采棟 徐伯聽 徐起超 徐萌山
徐彬如 高 天 高崇民 郭則沉
郭秀儀 郭春濤 郭冠傑 郭棣活
唐午園 資耀華 涂長望 浦潔修
談家楨 陶大鏞 陶行知 黃大能
黃關從 黃孟復 黃炎培 黃涼塵
黃清渠 黃琪翔 黃鼎臣 薩空了
梅向明 梅龔彬 盛丕華 康振黃
章乃器 章元善 章師明 章伯鈞
閻洪臣 梁 希 梁漱溟 彭迪先
彭澤民 彭清源 葛志成 董寅初
蔣正華 蔣光鼐 程 潛 程�青
稅西恆 童 傅 童少生 謝冰心
謝麗娟 謝頌凱 謝雪紅 楚 莊
楚圖南 雷榮珂 雷潔瓊 路 明
簡玉階 蔡 嘯 蔡子民 蔡廷�
蔡睿賢 裴昌會 譚平山 熊克武
黎錦熙 翦天聰 潘 菽 潘淵靜
潘光旦 潘貴玉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