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文人寫作拾趣》精選了中國歷代文人夢筆生花、寫作趣聞典故二百多則,包括一些歷史名著、名篇、名詩、名句是如何產生的等,可供初學作文或有志於文學創作的讀者學習、鑑賞。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歷代文人寫作拾趣
- 出版社:金盾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32
- 作者:朱洪斌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8252872, 750825287X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歷代文人寫作拾趣》中描述了夢筆生花的歷史典故,亘古傳誦的美文佳句。
圖書目錄
第一卷 悠韻
文章是山水化境
造字
造筆
造墨
造紙
造硯
潤筆
喝墨水
李白與“夢筆生花”
天涯若比鄰
蝶戀花
六月雪
不要狀元要人格
高則誠與瑞光樓
半本戲
高山流水
師曠勸學話秉燭
亡國之音不可傳
琴技絕妙有穎師
大江東去
空悲切
第二卷 立言
要知其所以然
打腹稿與一氣呵成
短而精贏官司
從李白焚稿談起
杜甫的秘密
相互切磋
大詩人請教老太婆
詩情在驢背上
駱賓王續詩
為什麼歐陽修給難住了
怕後生們笑
戴復古的感嘆
新意
緊扣主題
詩袋
鄭板橋做詩
文壇小爭
真話有力量
文史巨匠司馬遷
《資治通鑑》足可鑑
著書贈女
《永樂大典》集大成
曹雪芹寫《紅樓夢》
吳承恩游山探水
胸中自有筆墨
矢志不渝寫《國榷》
魏源著《海國圖志》
陸游居所日“書巢”
第三卷 衷情
第四卷 天頌
第五卷 國風
第六卷 龍吟
第七卷 鶴鳴
第八卷 淘金
第九卷 忌歌
文章是山水化境
造字
造筆
造墨
造紙
造硯
潤筆
喝墨水
李白與“夢筆生花”
天涯若比鄰
蝶戀花
六月雪
不要狀元要人格
高則誠與瑞光樓
半本戲
高山流水
師曠勸學話秉燭
亡國之音不可傳
琴技絕妙有穎師
大江東去
空悲切
第二卷 立言
要知其所以然
打腹稿與一氣呵成
短而精贏官司
從李白焚稿談起
杜甫的秘密
相互切磋
大詩人請教老太婆
詩情在驢背上
駱賓王續詩
為什麼歐陽修給難住了
怕後生們笑
戴復古的感嘆
新意
緊扣主題
詩袋
鄭板橋做詩
文壇小爭
真話有力量
文史巨匠司馬遷
《資治通鑑》足可鑑
著書贈女
《永樂大典》集大成
曹雪芹寫《紅樓夢》
吳承恩游山探水
胸中自有筆墨
矢志不渝寫《國榷》
魏源著《海國圖志》
陸游居所日“書巢”
第三卷 衷情
第四卷 天頌
第五卷 國風
第六卷 龍吟
第七卷 鶴鳴
第八卷 淘金
第九卷 忌歌
文摘
第一卷 悠韻
文章是山水化境
古人云,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這就是說,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貴如同煙雲一樣,是虛無的影像。
的確,山水是實景,煙雲是幻境;山水不移變,煙雲轉瞬即逝。以現實的眼光來看,文章既摸不到,也看不到,不如富貴那般,可觸可及。然而以山水比文章,煙雲比富貴,確是看到了文章和富貴的本質。
就時間而言,美好的文章,在數千年後仍能喚起人們心靈的感動,就如山水一般,千年不變,而富貴再長久,亦不過百年,即煙消雲散,垣殘瓦摧。就空間而言,文章可以納無盡的山水於一篇,使我們如臨勝境,如歷耳目。而富貴卻只能給我們一方小小的空間,又須費力去維持,不像文章能讓人徜徉其中,自得其樂,甚至體會到無盡的智慧與生命的契機。所以,以山水比文章,煙雲比富貴,實在是恰到好處。
既然文章是山水化境,那么,我們如何作文呢?眾人常言:“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不論尖酸刻薄、潑辣惡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惡之氣,沒有開闊平和的氣象,哪有什麼可讀性?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們的本質的顯現,如果這些雜氣不祛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帶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文章是山水化境
古人云,文章是山水化境,富貴乃煙雲幻形。這就是說,文章就如同山水一般,是幻化境界;而富貴如同煙雲一樣,是虛無的影像。
的確,山水是實景,煙雲是幻境;山水不移變,煙雲轉瞬即逝。以現實的眼光來看,文章既摸不到,也看不到,不如富貴那般,可觸可及。然而以山水比文章,煙雲比富貴,確是看到了文章和富貴的本質。
就時間而言,美好的文章,在數千年後仍能喚起人們心靈的感動,就如山水一般,千年不變,而富貴再長久,亦不過百年,即煙消雲散,垣殘瓦摧。就空間而言,文章可以納無盡的山水於一篇,使我們如臨勝境,如歷耳目。而富貴卻只能給我們一方小小的空間,又須費力去維持,不像文章能讓人徜徉其中,自得其樂,甚至體會到無盡的智慧與生命的契機。所以,以山水比文章,煙雲比富貴,實在是恰到好處。
既然文章是山水化境,那么,我們如何作文呢?眾人常言:“文如其人”。一個人的脾氣性情如果不平和,不論尖酸刻薄、潑辣惡毒,或是莽撞粗鄙,他的文章一定也充滿著這些邪惡之氣,沒有開闊平和的氣象,哪有什麼可讀性?因為一個人的文章、行事,正是他們的本質的顯現,如果這些雜氣不祛除,其文章、事業必然帶著這種氣性,讀之學之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所謂“有諸中,形於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正是崇高人格的反映。
序言
本書介紹的是中國歷代文人夢筆生花、寫作趣聞典故,而不是泛談文章寫法或創作理論。這對於初學作文或有志於文學創作的讀者來說,是有一定幫助的。
自古以來,學者們對歷代文人關於寫作的一些逸事和傳說尤為感興趣。因為寫作趣聞典故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同時它也再現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人生寫作的道路上,面對漫長的征途,是多么需要借鑑別人、尤其是古人的經驗,是多么需要在迷霧中辨別方向,是多么需要從失敗挫折中重振自己的信心,是多么希望對書與人之趣了解得多些,更多些!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作家。古代那些傑出的文人墨客,他們從平凡中走出,在逆境中前行,千錘百鍊,矢志不渝,終究成為一代文豪,為千秋所傳頌。為什麼他們比同時代的人能從平實、淡然的事物中,發現蘊藏的無窮無盡的妙趣睿智?為什麼他們能夠從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產生寫作靈感?為什麼他們能夠比別人忍受更多的苦難和折磨?為什麼失敗挫折不了他們的銳氣?他們有沒有寫作成功的秘訣?這一切都是人們希望探索的。我國歷來有重視傳記文學的傳統,自從司馬遷用紀傳體的形式來寫歷史,著了一本《史記》之後,歷代的史家沿襲而成一部《二十五史》,為我們留下了多少人物傳記資料。近代的人物傳記更趨向於資料詳盡,往往一個人的傳記便是一厚本,或者是若干卷。一般的讀者難以遍讀。趣聞典故的好處,正在於選取了最精粹的部分,似雲中之龍,往往更具神韻。
寫作除真情實感外,還必須要有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和正確的寫作方法。嚴肅認真,文不苟作,不隨波逐流,不見風使舵,始終如一,要做到並不容易。這是有志於寫作的人所宜鑑戒的。而決不能貪圖省事,找捷徑,把精力白白耗費在探索別人“寫作訣竅”上。
俗話說:“讀得多胸中有數,寫得多筆下生花。”這就是說,寫作能力要靠不斷地讀寫訓練才能獲得。巴金也曾說過:“什麼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話,‘熟能生巧’,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經驗,寫熟了就有辦法掩蓋、彌補自己的缺點,突出自己的長處……我甚至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是自然、是無技巧。也可以說是‘寫作訣竅’。真實自然無穿鑿附會的痕跡,是最高層次的技巧。”
讀書與做文章是大事。古人有三樁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謂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指講話和做文章,把有名的講話記錄下來,即是語錄,從廣義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歸根結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經國之大事”,是誰也馬虎不得的。將文章提到這個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場險惡而隱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視它的作用,有的更是將著書立說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因此,在關於書的格言中就有這樣一段話: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
人類社會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我們常將它比作歷史長河,而每個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當我們上船之時,前人就將他們的一切發現和創造濃縮在書本中,作為歡迎我們的禮物,同時也是對後人的囑託。由於有了這根接力棒,所以人類幾十萬年的歷史,或某一學科積幾千年而有的成果,我們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其掌握,進而不斷地進行探索創造。因此書籍是我們審視千載、心通四海的橋樑,是人類的親密朋友。歷史愈久,文明積累愈多,人和書的關係就愈緊密。
著書立說,寫美文,並不是什麼玄妙、高深的難題。中國有句古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寫作工夫下得深,就一定會像偉大詩人李白那樣夢筆生花,創作出千古不朽的詩作,成為一代詩仙。
我愛書,並且愛寫書由來已久。我1963年從軍,經過軍營的薰陶,從1965年起,有些文章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和地方報刊多有登載。後一直從事新聞和方誌工作,並在業餘時間收集整理了很多中國歷代名人寫作趣聞逸事。這次將其分類編纂成書,是我幾十年來的夙願。但願本書對廣大讀者、尤其是有志寫作的讀者小有裨益。
作者於紫陽堂
自古以來,學者們對歷代文人關於寫作的一些逸事和傳說尤為感興趣。因為寫作趣聞典故所涉及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同時它也再現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人生寫作的道路上,面對漫長的征途,是多么需要借鑑別人、尤其是古人的經驗,是多么需要在迷霧中辨別方向,是多么需要從失敗挫折中重振自己的信心,是多么希望對書與人之趣了解得多些,更多些!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作家。古代那些傑出的文人墨客,他們從平凡中走出,在逆境中前行,千錘百鍊,矢志不渝,終究成為一代文豪,為千秋所傳頌。為什麼他們比同時代的人能從平實、淡然的事物中,發現蘊藏的無窮無盡的妙趣睿智?為什麼他們能夠從別人熟視無睹的事物中產生寫作靈感?為什麼他們能夠比別人忍受更多的苦難和折磨?為什麼失敗挫折不了他們的銳氣?他們有沒有寫作成功的秘訣?這一切都是人們希望探索的。我國歷來有重視傳記文學的傳統,自從司馬遷用紀傳體的形式來寫歷史,著了一本《史記》之後,歷代的史家沿襲而成一部《二十五史》,為我們留下了多少人物傳記資料。近代的人物傳記更趨向於資料詳盡,往往一個人的傳記便是一厚本,或者是若干卷。一般的讀者難以遍讀。趣聞典故的好處,正在於選取了最精粹的部分,似雲中之龍,往往更具神韻。
寫作除真情實感外,還必須要有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和正確的寫作方法。嚴肅認真,文不苟作,不隨波逐流,不見風使舵,始終如一,要做到並不容易。這是有志於寫作的人所宜鑑戒的。而決不能貪圖省事,找捷徑,把精力白白耗費在探索別人“寫作訣竅”上。
俗話說:“讀得多胸中有數,寫得多筆下生花。”這就是說,寫作能力要靠不斷地讀寫訓練才能獲得。巴金也曾說過:“什麼是技巧?我想起一句俗話,‘熟能生巧’,每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寫作經驗,寫熟了就有辦法掩蓋、彌補自己的缺點,突出自己的長處……我甚至說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是自然、是無技巧。也可以說是‘寫作訣竅’。真實自然無穿鑿附會的痕跡,是最高層次的技巧。”
讀書與做文章是大事。古人有三樁事是最重要的,即所謂的“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言就是指講話和做文章,把有名的講話記錄下來,即是語錄,從廣義的角度,也可以算做文章,歸根結底,立言就是做文章。“文章經國之大事”,是誰也馬虎不得的。將文章提到這個高度,即使那些看破官場險惡而隱居在野的人,也不敢漠視它的作用,有的更是將著書立說作為一生追求的事業。因此,在關於書的格言中就有這樣一段話: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
人類社會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我們常將它比作歷史長河,而每個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當我們上船之時,前人就將他們的一切發現和創造濃縮在書本中,作為歡迎我們的禮物,同時也是對後人的囑託。由於有了這根接力棒,所以人類幾十萬年的歷史,或某一學科積幾千年而有的成果,我們便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其掌握,進而不斷地進行探索創造。因此書籍是我們審視千載、心通四海的橋樑,是人類的親密朋友。歷史愈久,文明積累愈多,人和書的關係就愈緊密。
著書立說,寫美文,並不是什麼玄妙、高深的難題。中國有句古訓: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寫作工夫下得深,就一定會像偉大詩人李白那樣夢筆生花,創作出千古不朽的詩作,成為一代詩仙。
我愛書,並且愛寫書由來已久。我1963年從軍,經過軍營的薰陶,從1965年起,有些文章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和地方報刊多有登載。後一直從事新聞和方誌工作,並在業餘時間收集整理了很多中國歷代名人寫作趣聞逸事。這次將其分類編纂成書,是我幾十年來的夙願。但願本書對廣大讀者、尤其是有志寫作的讀者小有裨益。
作者於紫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