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清河縣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鄉,這裡世代流傳著諸多有關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等人物的原生態故事,其故事與傳說遠遠超出了《水滸傳》《金瓶梅》的描寫和講述,甚至有不少故事大異於以上兩部古典小說的版本。

2006年,中國民協命名清河縣為“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 別名:武松故里
  • 地理位置: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人們大都是在《水滸傳》中知道了武松,“景陽岡武松打虎”“大鬧獅子樓”“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醉打蔣鬥神”“十字坡武松打店”“武松單臂擒方臘”等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其實,早在《水滸傳》成書之前,早就有了關於武松的記載。
據宋代無名氏所作史話本《宣和遺事》記載,宋江等三十六人起事中,即有武松的名字;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中就已有民間藝人講說的《武行者》故事;南宋末周密史料筆記《癸辛雜記》中輯錄的龔聖與的畫作《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亦有《行者武松贊》。之後,有元人紅字李二作《折擔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元人高文秀作雜劇《雙獻頭武松大報仇》。
《水滸傳》的研究者普遍認為,元末明初,《水滸傳》的作者把民間傳說加工整理成書,武松的故事趨於完整。而到了明萬曆年間,才有了刻本,使《水滸傳》得以廣泛流傳。
武松的故事,除在《水滸傳》《金瓶梅》所寫以外,清河縣還流傳著許多《水滸傳》沒有收錄的有關武松的故事,有“武松出世”“武松學藝”“武松打鬼”“武松井”“武松大鬧董家廟(東嶽廟)”等十幾個。值得注意的是“武松大鬧董家廟”,董家廟村,現屬南宮縣,臨清河界,距清河老縣城僅幾里路,有規模較大的廟會。武松趕廟會,在廟會上痛打惡霸李家五虎的故事,都在這一帶廣為流傳。
這些故事在清河的廣泛流傳,首先是口頭傳說,即講故事。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前,清河縣農村多有粉坊、油坊、染坊、豆腐坊等,這些作坊白天是生產加工地,晚上則是聚集眾人、消遣時光之地。閒著沒事,多來此處聽故事。一代傳一代,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
第二種傳播形式,是說書藝人說唱。據老年人的記憶,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前,清河縣城和農村,每到廟會和集日,皆有說書藝人設立的說書場、說書攤。曲種形式有木板書、河南墜子、大鼓書等,說唱內容都是水滸人物故事,在清末和民國之交,開始出現說唱“武老二”的(那時還沒被命名為《山東快書》),專說武松段子,視觀眾不同有“葷口”、“素口”,頗受人們喜愛。清河人大都會說兩句“閒言碎語不用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家住直隸廣府清河縣,城東八里孔宋莊……”
再一種傳播形式是舞台表演。過去,清河縣的地方劇種有清河亂彈、四根弦等,也多演出武松、武大郎的戲劇;來清河演出的外地演出團體,也多演出武松劇目,因為清河人對武松、武大郎的故事有特殊情感。從元初紅字李二作雜劇《折擔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開始,到後來的《武松打擂》《挑擔武松》《武松打虎》,一直到《武大郎正傳》等,不一而足,都是清河人愛看的。

發展歷史

武松、武大郎的故事從歷代流傳,深深烙印於清河人的心中。相關部門對武松、武大郎的傳說分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九十年代末,進行過兩次大的蒐集整理,出版了《清河掌故》《清河民間文學集成》《武松武大郎潘金蓮的傳說》等,另有《武松的傳說》《武大郎傳奇》專著,而且還新編、上演了古裝京劇《武大郎正傳》。
清河縣武松公園內武松打虎雕像
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清河縣武松公園內武松打虎雕像
如今走進清河縣,隨處可見以武松名字命名的街道、建築、賓館、社會團體、商品,本土作者還創作了諸多有關武松的專著及藝術作品,到處都在延續著武松文化的傳承。
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武松打虎雕像
2004年在河北省燕趙歷史名人評選活動中,武松與廉頗、荊軻、張飛、趙雲等人並列“燕趙八英”。
2006年,中國民協命名清河縣為“中國武松文化之鄉”。
2007年,《清河縣武松、武大郎的傳說》,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松是清河的一張文化王牌,是清河的城市名片,其故事的生動性、民眾的偏愛度、社會的影響力、文化的生命力和在清河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無可替代的。武松“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不畏強暴、迎難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給予清河人特有的文化滋養,激勵著一代一代清河人剛直勇敢、拼搏進取、迎難而上,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