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權證泡沫與投資者行為》是依託清華大學,由楊之曙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權證泡沫與投資者行為
- 依託單位:清華大學
- 項目負責人:楊之曙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國認沽權證市場泡沫為檢驗泡沫理論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實驗場所。權證市場的T+0交易規則、賣空受限的特點滿足Scheinkman and Xiong(2003)提出的再售期權理論。Xiong and Yu(2011)對中國權證市場的實證分析也支持該理論。然而受數據限制,Xiong and Yu(2011)的研究無法將該理論和Shiller(2005)的社會傳播理論相區分,同時再售期權理論的成立也暗示反處置效應的存在。本課題研究將利用一家券商投資者的詳細交易數據,從三個方面深入研究權證泡沫的形成原因:1、再售期權理論是否成立,在權證市場上我們能否觀察到反處置效應的存在。2、社會傳播理論能否解釋中國權證泡沫,營業部內與營業部間投資者的交易活動是否存在相關性。3、新投資者在泡沫形成中的作用。該研究項目是文獻中第一次採用投資者賬戶交易數據分析泡沫成因的。研究將對深入了解泡沫形成機製做出貢獻。
結題摘要
我們以2005~2008年中國的認沽權證市場泡沫為自然實驗,研究投資者行為在泡沫形成中起到的作用。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Robert Shiller提出泡沫的產生和形成由三部分原因導致:外生事件、正反饋交易和社會傳染效應。我們利用一家券商的投資者詳細交易數據,直接檢驗Robert Shiller關於泡沫的理論。我們發現外生事件導致權證價格突然劇烈上升,新投資者和老投資者交易更活躍,從而使泡沫初步產生。權證交易者中存在正反饋交易和社會傳染效應,這種效應在泡沫時期被放大,使權證泡沫持續並加劇。研究發現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減少散戶投資者的非理性,避免泡沫的產生。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研究了中國股票市場上交易最活躍的投資者是否具有信息優勢。我們使用獨特的中國股票市場數據,包含每日每隻股票交易最活躍的投資者交易情況。我們發現,在企業重要公告日之前,累計活躍投資者異常淨買入高的股票的異常收益要顯著高於累計活躍投資者異常淨買入低的股票。從而我們證明了活躍交易的投資者在信息披露之前就已經有相關信息,具有信息優勢。進一步的,我們將活躍交易的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的總部位置進行匹配,發現當活躍投資者與公司所在城市相同時,累計活躍投資者異常淨買入對股票異常收益的預測能力更強。這一研究有助於監管者監管內幕交易。此外,我們還開展了 “處置效應與賭場盈利效應” 和 “中國影子銀行”的研究。在前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結題項目(70871071)和本項目的支持下,我們繼續完成了 “投資者投資習慣”和“激勵機制與溝通成本對於信息的生產質量與使用效率影響”的研究。目前發表論文5篇,完成工作論文5篇。一篇工作論文獲得2014年亞洲金融學會CFA亞洲資本市場研究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