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研究
選取生長習性、植物形態、解剖結構、花粉特徵以及種子微形態特徵等共66個性狀,採用簡約法對國產檉柳屬16種植物及外類群紅砂Hololachne songarica進行分支分析,並用靴帶檢驗法(Bootstrap)計算內部分支的支持率。分支圖表明,國產檉柳屬植物分為4個分支,分別屬於Baum(1978)所劃分的組Ⅰ及組Ⅱ中不同的系,從一個側面說明基於經典分類所劃分的組是比較自然的,同意Baum的屬下分類系統。同時,基於分支分類結果並結合分子證據,對國產檉柳屬屬間親緣關係及有爭議種的分類學地位進行了探討,認為甘蒙檉柳是獨立於中國檉柳的種,多花檉柳是獨立於多枝檉柳的種,鹽地檉柳是剛毛檉柳的變種,而葉抱莖呈鞘狀的沙生檉柳和莎車檉柳系統學關係很近,是較為原始的一類檉柳。
在濱海灘涂造林技術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國檉柳在濱海灘涂造林技術。其技術方案是:包括以下工藝步驟:
(1)在含鹽量0.3-0.6%的地塊上採用扦插育苗的方法培育中國檉柳幼株;
(2)將中國檉柳幼苗移栽到花盆等容器內培育容器苗,容器內土壤含鹽量為1.0%左右,不能超過1.2%;
(3)將中國檉柳容器苗帶土保持完整根系按照合適的密度移栽到濱海灘涂中,灘涂地帶的選擇要求是可以短期海水浸泡,但不能連續多日浸泡海水中;灘涂土壤含鹽量不能超過3.0%。有益效果是:採用容器育苗方式保證了移栽時中國檉柳根系完整,沒有傷根的影響,進一步提高了中國檉柳在高含鹽量條件下的造林成活率,特別適合濱海灘涂地區缺少淡水資源的現實情況。
分子系統學研究
對中國檉柳科3屬21種植物的核糖體DNA中的內轉錄間隔區(ITS)序列及58?S rRNA基因的3′
端序列進行測定。結果表明,ITS-1片段的長度範圍在254?bp~269?bp之間,ITS-2片段的長度範圍在225?bp~253?bp之間。以Reaumuria songarica作為功能性外類群,運用PAUP軟體分析僅得到一個最簡約樹。簡約樹步長為466步,一致性指數CI=08584,保持性指數RI=08622。系統發育分析表明:秀麗
水柏枝不應從水柏
枝屬中分出。另外,研究分析為目前分類上存有爭議的白花檉柳、
短毛檉柳及甘蒙檉柳的劃分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
病蟲害
分布與危害
檉柳條葉甲分布於新疆吐魯番、哈密、喀什、阿克、和田和甘肅、寧夏、內蒙古等地。目前,已知寄主只有檉柳屬植物。該蟲以成蟲和幼蟲取食檉柳包莖葉和幼嫩枝梢,嚴重的葉片全部食光,猶如火燒一樣,林木枯萎一片,嚴重影響檉柳生長發育和防風固沙作用。檉柳一年內若連續多次受害,就會造成96%以上枝條幹勁枯甚至整株死亡。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5-7mm,寬2-3mm,黃色,背面有黑色斑紋,頭部黃色,斑點淺而稀,頭頸在一近卵圓形黑斑。眼黑色.觸角黑色,11節,胸足3對,鞘翅兩邊較寬並有黑光斑紋。
卵:橢圓形,長0.9mm,寬0.8mm,初產時淡黃色,後為灰白色。
幼蟲:老熟時體長8.5-9.5mm,黃黑色,呈褐色斑紋及斑點。頭近圓形,黑色或黑褐色,胸足3對各3節,腹足退化。
蛹:長3.9-4.7mm,寬2.5mm,乳黃色。
發生規律 1年發生2代,以成蟲越冬。第二年4月中下旬開始活動,5月上中旬交尾產卵,卵期6-12天,5月中旬第1代幼蟲孵化,下旬為孵化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是幼蟲為害盛期,幼蟲期8-26天,6月中旬至7月中旬入土化蛹,蛹期9-17天,成蟲6月上旬開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下旬為盛期,第二代卵產於6月上旬,下旬孵出幼蟲,7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幼蟲為害和化蛹盛期,7月下旬出現第二代成蟲,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蟲陸續越冬。該蟲由於受氣候影響,生活史不整齊,成蟲遷飛能力強,活動多在10-13時和19-21時,壽命平均18天,交尾持續時間20-60分鐘,平均40分鐘。產卵時間多在21-24,卵散產2-14粒,成堆產在嫩枝葉上,每雌產卵量11-49粒,平均30粒,卵期5-7天,成早對不同檉柳取食有一定的選擇性。嗜食順序為短穗檉柳,長穗檉柳,甘肅檉柳、
異花檉柳,
紫桿檉柳、密花檉柳、剛毛檉柳、多花檉柳、中國檉柳等。老熟幼蟲在根莖部附近的混沙層中化蛹,結粉沙形成橢圓形薄繭.蛹期7-11天,平均9天。
防治方法
(1)加強苗木、種苗檢疫,發現卵及時剪除焚燒。
(2)檉柳條葉甲僅為害檉柳屬植物,營造混交林可有效控制其發生為害。
(3)冬灌時結合清除落葉,破壞成蟲越冬場所.夏灌利用洪淤覆蓋化蛹場所,破壞成蟲羽化場所。
(4)幼蟲期噴灑20%阿維滅幼脲1500倍液或5%阿維除蟲脲3000倍液。
生物多樣性保護
科植物的系統研究工作在國內多方面存在空白,項目依託中國科學院吐魯番沙漠植物園檉柳專類園為研究基地,在對中國檉柳科植物進行種質資源遷地保存的同時,採用定點觀測、實驗室分析測試及野外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從生態學、生物學以及種質資源遷地保存方面對中國檉柳科植物進行了多學科的系統研究。為檉柳科植物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系統與演化研究和資源合理開發保護提供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資料,也為開展國際間的檉柳科植物合作研究創造條件。該項目較全面、系統地對中國檉柳科植物的分布格局、珍稀及特有種的重要生態學地位、不同生境因子對不同分布的影響、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生境多樣性、經濟價值、生態學意義和科學研究意義等諸方面給予了綜合評價研究,並明確了今後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切入點。在染色體數目相同而看不出種間差別的情況下,運用化學分類、分子生物學等研究手段研究了檉柳科植物的種間、種內及種下的遺傳變異。研究內容豐富全面系統,對檉柳科植物資源的開發、保護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和學術價值。對荒漠乾旱區的開發建設也有重要的學術理論與套用實踐意義。通過植物資源的遷地保護,沙漠植物園內已保存檉柳科植物種數達3屬18種,占中國分布種數的50%以上,為建立中國檉柳科植物的種質資源基因創造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該成果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