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柳

三春柳

三春柳也稱檉柳,是河南中州盆景的主要樹種之一。在全國盆景界,鄭州的三春柳盆景有著廣泛的影響,曾屢次在各種盆景展中獲獎。其造型大致可分為垂柳型、仿松樹型、自然型三大類,每種類型又有不同的款式,是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盆景樹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三春柳
  • 別稱:具鱗水柏枝
  • 二名法:Tamarix chinensi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 :檉柳科(Tamaricaceae)
  • :檉柳屬(Tamarix)
  • :中國檉柳(T. chinensis)
  • 分布區域:甘肅、河北、河南、山東、湖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雲南
  • 又稱:檉柳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理作用,臨床套用,參考文獻,名家論述,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2.5~4米。莖多分枝,枝條柔弱,擴張或下垂;樹皮及枝條均為紅褐色。葉互生;無葉柄;葉片細小,呈鱗片狀、卵狀三角形、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3毫米,先端尖,基部鞘狀,藍綠色。花為圓錐狀復總狀花序,頂生,長2~5厘米,出自當年生枝端;花小,粉紅色;苞片線狀錐形,先端尖,基部擴大,較花梗長,萼片及花瓣均為5;雄蕊5,伸出花瓣外,花葯卵圓形,紫紅色,花絲細長;雌蕊1,柱頭3裂,花盤褐色,5深裂,每裂片先端再分裂至中部成10裂狀。蒴果狹小,先端具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於山野或栽培於庭園。

分布範圍

產德欽、中甸;生於海拔3000—3400米的山坡、路旁。分布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福建、山西、陝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甘肅、青海、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

主要價值

藥理作用

【採集】4~5月花未開時,折取細嫩枝葉,陰乾。
【藥材】乾燥的枝梗呈圓柱形。嫩枝直徑不及1.5毫米,表面灰綠色,生有許多互生的鱗片狀的小葉。質脆,易折斷。粗梗直徑約3毫米,表面紅褐色,葉片常脫落而殘留葉基呈突起狀。粗梗的橫切面黃白色,木質部占絕大部分,有明顯的年輪,皮部與木質部極易分離,中央有髓。氣微弱,味淡,以色綠、質嫩、無雜質者為佳。
主產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雲南、福建、廣東等地。
【化學成分】含樹脂、槲皮素。樹皮含水分19.6%,鞣質5.21%。
【藥理作用】①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檉柳煎劑給小鼠腹腔注射5克/公斤,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但無祛痰作用(小鼠酚紅法)。豚鼠腹腔注射1克/公斤,無明顯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②抗菌作用
體外試驗,檉柳煎劑對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流感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③解熱作用
人工發熱家兔皮下注射浸膏溶液12克/公斤,有一定的解熱作用。
【炮製】揀去雜質,去梗,噴潤後切段,曬乾。
【性味】甘鹹,平。
①《履巉岩本草》:"涼,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苦微鹹。"
③《本草從新》:"甘鹹,平。"
【歸經】入肺、胃、心經,
①《本草匯言》:"入足陽明,手太陰、少陰經。"
②《本草從新》:"入心、肝二經。"
【功用主治】疏風,解表,利尿,解毒。治麻疹難透,風疹身癢,感冒,咳喘,風濕骨痛。
①《綱目》:"消痞,解酒毒,利小便。"
②《東醫寶鑑》:"主疥癬及一切惡瘡。"
③《本草備要》:"治痧疹不出,喘嗽悶亂。"
④《本經逢原》:"去風;煎湯浴風疹身癢效。"
⑤《現代實用中藥》:"治關節風濕。"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為散。外用:煎水洗。
【宜忌】麻疹已透及體虛汗多者忌服。
【選方】①治小兒痧疹不出,喘嗽,煩悶,躁亂:一西河柳葉,風乾為末,水調四錢,頓服。(《急救方》)二西河柳煎湯,去渣,半溫,用芫荽蘸水擦之,但勿洗頭面;乳母及兒,仍以西河柳煎服。(《綱目拾遺》)
②治斑疹麻瘄不出,或因風而閉者:西河柳葉、櫻桃核,煎湯洗之。(《經驗方》)
③治疹後痢:西河柳末,砂糖調服。(《本草從新》)
④治感冒:西河柳五錢,霜桑葉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⑤治腹中痞積:觀音柳煎湯,露一夜,五更空心飲數次。(《衛生易簡方》)
⑥治吐血:鮮檉柳葉二兩,茜草根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臨床套用

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以檉柳細嫩枝葉入藥,製成煎劑、沖劑、丸劑和注射劑等套用。一煎劑:取鮮檉柳2兩(乾者減半),白礬6分,水煎兩次(白礬分兩次入煎),藥液混合,早晚分服。二沖劑:以鮮檉柳3斤(乾者減半),檉柳細粉半斤,白礬3兩,製成沖劑100包(每包重5~5.5克),每次開水沖服1包,每日2次。三丸劑:用檉柳細粉1斤,白礬細粉2.4兩,混合製成水丸。每次服2錢,每日2次。四注射液:每毫升含乾生藥1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均10天為一療程。套用各種劑型(丸劑最多,沖劑次之,少數為煎劑或注射液)治療1502例,其中甲組1025例為老年慢性氣管炎,乙組477例為50歲以下的慢性氣管炎患者。經1~10個療程治療,近期控制:甲組91例(8.9%),乙組97例(20.3%);顯效:甲組360例(35.1%),乙組156例(32.7%);好轉:甲組429例(41.9%),乙組179例(37.6%);無效:甲組145例,乙組45例。甲組總有效率為85.9%,顯效以上為44%;乙組總有效率90.6%,顯效以上為53%。實踐證明,檉柳具有較好的鎮咳、平喘、祛痰、消炎作用。對單純型效果較好,喘息型次之,合併肺氣腫者較差。一般用藥後3~4天出現療效,注射劑1~2天即可見效,最快者半小時即顯平喘作用。有效病例在停藥後,症狀可以繼續好轉或穩定。雖有因感冒而復發者,但症狀較輕,再用檉柳治療3~5天,症狀即被控制。治療中極個別的有輕微副作用,如口乾、頭暈、上腹不適、噁心、嘔吐、大便次數多,一般不影響治療。
②試治鼻咽癌
取檉柳、地骨皮各1兩水煎服,每日1劑。試治2例,分別在68天和3個月後,自覺症狀緩解,原有鼻咽部的贅生物消失。半年後複查,鼻咽部贅生物未見再發。

參考文獻

【其它中文名】:具鱗水柏枝(《中國植物志》)
【所屬卷】:Myricaria Desv.
【所屬科】:Tamaricaceae
【中文文獻來源】:《西藏植物志》(1986版);《中國植物志》(1990版);《橫斷山區維管植物》(1993版);《雲南種子植物名錄》(1984版)
【分布】:栽種為庭園觀賞植栽或作為重要海岸防風樹種。

名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赤檉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熱毒不能出,用為發散之藥。《經》曰,少陰所至為瘍疹,正劉守真所謂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旨也。蓋熱毒熾於肺胃,則發癍疹於肌肉間,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藥正入心、肺、胃三經,三經毒解則邪透肌膚,而內熱自消,此皆開發升散,甘鹹微溫之功用。""同石膏、知母、薄荷、荊芥、玄參、牛蒡子、麥門冬、竹葉、連翹、黃芩、甘草之屬,治癍疹發不出,或雖發不透,如熱甚毒熾,舌生芒刺,大渴譫語,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黃石膏湯內大效。"
②《本草匯言》:"檉柳,涼血分,發痧瘩,解痧毒之藥也。古雲痧瘩,即今之瘄疹也,宜苦涼輕散之劑,則出而解。此藥輕清升散,開發瘄毒,如瘄毒內閉不出,或出之甚多,難於解退,或解退後熱發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贏瘦,致成瘄疳、瘄勞者多有之,以此煎湯代茶,日飲,瘄疹諸疾,漸自消減矣。與桔梗、甘草、牛蒡子同用更善。"
③張壽頤:"檉柳,性溫入血而善於發泄,治麻疹之不能透發者甚效,乃瀕湖《綱目》所未詳者。但透達之性極速,入煎劑不當過二錢,俗又以此煎湯作熏蒸揩洗外治之法,則麻疹既不透發,最忌感寒冒風,而乃脫衣露體,雖用熱湯,必有流弊,不可輕試,如在春、冬天寒,尤為大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