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背景
近30年來,我國大力推進校企合作,企業、高等院校、政府等都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但是,和世界上已開發國家德國、日本、美國等國相比,我國開展校企合作的時間短、經驗不足,和世界已開發國家還有很大差距。企業、院校、政府等主體在如何發揮主體地位作用和各自的優勢上還存在著許多困境和困惑。
截至2014年3月底,中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6177.94萬戶,其中第一產業實有企業45.22萬戶,第二產業386.14萬戶,第三產業1129.27萬戶,全國高校共2198所(不包括一校兩地辦學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髮明專利申請、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約260萬件,授權3種專利總計約140萬件,其中我國高校累計專利權總量約30萬件。雖然我國高校專利申請、授權數量數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長,但是,專利質量不升反降,平均壽命只有3年多,專利轉化率也普遍低於5%.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6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占0.56%,大中型企業僅為0.71%;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很多企業處在有“製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的狀態,甚至靠仿造過日子。
據統計,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約699萬人,而高校畢業生真實的平均就業率和專業對口就業率不容樂觀,分別為66.3%和39.7%。據調查,就業率降低不是用人單位減少了用人指標,而是招不到滿意的人才;雖然國家在近兩年推出了各類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但參與的院校和企業畢竟是少數;遠水解不了近渴。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空間廣闊,大有可為。中國高校可以通過發揮科研實力強、學術基礎牢固的特點,集中力量在關鍵領域進行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並形成相當數量的智慧財產權和人力資源優勢,然後向型企業轉移,由企業完成智慧財產權和人才資源的市場過程。要想讓專利成果真正走出高校,實現科研與產業的對接,還需要“孵化”平台。通過這種深入合作,使高校的研發會相對更務實,更接近市場,將高校定位於“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
基於這種產業背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檔案精神,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充分發揮科教人才資源優勢,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速推進
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強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
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創新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機制,全國性的校企合作聯盟平台的成立很有必要。
聯盟簡介
經國家相關部委批准,根據《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檔案精神,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運營機制,由在中國境內的各類院校、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行業組織、政府相關單位共同成立了中國校企合作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聯盟是一個自願參加、自律性的行業組織,是非盈利性社會團體。聯盟致力於建立行業標準和技術規範,聯盟將在產學研用、產業鏈協同創新、品牌培育、國際合作等方面為會員提供全方位落地服務;並提供行業信息和技術交流、專業培訓、產業研究、平台服務、人才選聘與推介、會展服務和諮詢服務等,維護會員單位的合法權益,積極推進聯盟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中國校企合作聯盟(ChinaAssociationof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英文簡稱CAUEC)。聯盟以技術創新需求為紐帶,以契約關係為保障,有效整合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搭建一個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進行科技成果和人才培養產業化新機制、新模式的運營,加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深化產教融合,強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為此,聯盟將組建一支既懂技術,又了解市場運作,同時精通就業指導、人力資源、法律、政策分析、科技成果評估、智慧財產權服務、投融資等業務的專業隊伍。通過協同合作,降低風險和成本,促進聯盟成員的共同進步,實現共贏共榮。
平台建設遵循“開放協作,聚集共享,融合創新,全面輻射”的原則,將通過有效溝通,實現對需求的最大匯集;通過開放式合作,實現以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為基礎的公共服務能力的拓展與提升;實現平台對技術、產品、人才和服務的多維輻射功能;通過對科技服務體制和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推動全社會對科技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共享。形成日趨完善的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輔助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形成良性的發展態勢,推動經濟社會實現全局和長遠發展。
聯盟職責
一行業自律
在行業內提供規範、自律、維權與共同發展的平台,不斷推進校企合作產業和模式與國際接軌。
二產業研究
對行業市場運行跟蹤分析;對企業和院校的改革、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為政府制定校企行業發展規劃、產業發展政策提供建議,並對政策法規的貫徹實施進行跟蹤研究;及時向相關政府部門反映院校和企業的意見和訴求。
三資源共享
與各省市行業組織、科研院校、媒體、企事業單位聯合成立中國校企合作聯盟各省市或行業理事會,搭建一個資源共享、行業互助、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不斷擴大校企合作的產業規模。
四賽事活動
憑藉平台優勢和會員資源優勢,定期舉辦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孵化PK賽、求職精英秀、中小企業投融資推介會、最佳僱主進校園等活動。
五平台服務
積極組織聯盟會員之間的科技成果鑑定與轉化和人才技術交流、項目合作和課題研究、“校企雙選”等,並進行行業數據統計、收集、整理、分析、評估;跟蹤了解國內外市場動態和校企合作模式,並通過信息發布會、網站、電子期刊等多種途徑為企業、院校、政府和其他機構提供平台服務。
六諮詢服務
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行業權威性優勢,為會員單位和各級地方政府提供諮詢服務系列解決方案,包括開展產學研用、產業鏈協同創新、品牌培育、國際合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落地服務;並提供管理諮詢、投融資、創業孵化、產業研究、人才選聘與推介、招生就業等解決方案。
七專業培訓
組織各種人才、技術、職業、產業培訓,使校企合作更順暢。
八國際交流
同有關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團體建立了日常工作聯繫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活動,不斷推進雙方溝通信息,組織互訪洽談和貿易往來,進行推薦媒介服務。
九會展服務
圍繞做大做強、提高知名度、向國際化發展的目標,組織、舉辦國內與國際會議與大型會展,為院校招生就業與成果轉化提供服務,為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提供服務。
組織宗旨
以“跨界、融合、創新、協作、共贏”為宗旨,凝聚力量,共謀發展。打造以產、學、研、用多贏的產業平台。平台將通過有效溝通,實現對需求的最大匯集;通過對聯盟服務體制和機制的完善,推動全社會對中國校企合作聯盟資源的共享。
業務範圍
(一) 發揮產業自律職能,向政府有關部門反映聯盟成員的意見和建議,爭取成員穩定的生存空間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維護成員的正當合法權益,擔任政府和行業企業之間的紐帶和協調職能。
(二) 營建行業文化,建立聯盟內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公平競爭、長短互補、共同發展的環境。
(三) 奠定堅實的合作基礎:開展雙邊及多邊合作,促進聯盟成員間在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和市場推廣等優勢資源的整合,實現聯盟成員的合作互贏,推動聯盟企業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的健康發展。
(四)跟蹤研究國內外校企合作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校企合作進展情況,開展校企合作相關領域內的專題調研,發布有關校企合作的綜合和專題分析研究報告,為政府制定校企合作政策提供決策建議。
(五)透過媒體平台,提高聯盟影響力,向社會推薦聯盟企業,實現在聯盟成員內優先採購和選用。營造成員溝通、學習的平台,提升聯盟成員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整體水平;促進聯盟成員單位與行業外企業在產品、技術、方案、服務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完善產業鏈和產業發展環境。
(六)長期徵集和推廣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和優秀解決方案,在中國校企合作聯盟網建立案例和解決方案庫,並設立專欄,提供查詢和諮詢,為會員提供切實、有力的幫助。
(七)定期舉辦校企合作論壇 、校企合作成果交流會,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認定工作,開展校企合作示範單位評選活動。按照“典型引路,示範推進”的工作要求,樹立和推廣一批校企合作典型單位。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開展聯盟內外的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的合作。
(八)保護聯盟內各成員的專利、著作權、商標、商業秘密等智慧財產權,對聯盟成員提供包括政策、技術、法律、信息、金融、培訓、資源利用等多個方面服務,體現的是“全流程、全要素”的服務理念。
(九)開展有助於聯盟相關產業發展的公益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