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及其機制比較研究

中國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及其機制比較研究

《中國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及其機制比較研究》是依託雲南大學,由

張正華擔任負責人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及其機制比較研究
  • 負責人:張正華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 項目類型:專項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區位差異及中國過去實施的區域發展不平衡戰略不僅形成了東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同時由於這兩個地區的市場化進程、產業發展基礎與環境差異不斷強化,同屬中國的東部與西部地區實際由有所差異的兩種產業升級機制維繫著各自產業的演進與升級。本項目首先通過產業升級內涵的擴展提出區域產業升級的理論研究架構;其次沿著產業參與人決策及其行為和因素顯著變化兩個研究路徑對區域產業升級機理進行分析;第三,在構建區域產業升級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運用黑箱原理和主成分分析法,在解決指數遞增化問題後,測定東西部地區工業產業升級指數;第四,對獲得的區域產業升級指數與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主要環境因素和驅動因子進行相關分析;第五,用博弈理論和匹配性研究路徑,比較東西部地區在吸收外部資源過程中產業參與人決策傾向匹配度的差異;第六,多角度比較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及其機制的差異;第七,指出分析結論的政策含義。

結題摘要

從問題入手,課題建立了區域產業升級及其機制的理論研究架構,將區域產業升級的外延和內涵進一步拓展為區域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以及區域產業競爭力提升,通過產業參與人“決策及其行為”與“因素顯著變化”兩個研究路徑,圍繞區域產業升級機理、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水平衡量、東西部地區產業參與人主觀決策傾向的匹配性、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機制差異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水平存在較大差距。1987年,東部地區較西部地區在工業產業升級上就已經存在明顯的差距,此時,東西部地區的產業升級指數分別為0.659和-0.541;隨後東部地區進入相對快速的產業升級期,而此時,西部地區的產業升級指數卻緩慢上升,但從1999年起,西部地區的產業升級有明顯加快的趨勢,到2005年,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指數分別為0.309和-0.2134,(東西部地區遞增化產業升級指數分別為2.025和1.5026),東西部地區在產業升級上的差距依然比較明顯。 課題證實了產業升級機制差異是形成東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這些差異通過區域產業參與人的“決策及其行為”和“因素顯著變化”兩個渠道對區域產業升級產生持續影響,以不同的路徑形成了這兩個地區在產業結構合理化、高級化及區域產業競爭力提升即產業升級上的差異。較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存在更多的產業參與人與產業升級的“異向”因素。一是西部地區投資者面臨不利的產業升級環境;二是配置資源的除市場機制外,政府作用依然強大,使市場機制與政府制度安排在決定投資規則上存在碰撞或摩擦;三是較東部地區,西部地區國有企業會產生更顯著的“投資決策規則變異”,從而強化了產業參與人“決策及其行為”與西部區域產業升級的“異向”。 環境約束及較低的產業參與人決策傾向匹配度削弱了政策對西部地區產業升級的驅動效應。例如在吸收FDI上,如果以廣東、上海和江蘇三省(市)的產值加權為100%匹配“地區”,2004年西部地區與在華跨國公司在產業投資戰略上僅有7.60%匹配,較低的產業參與人投資傾向匹配度繼而導致西部地區在吸收FDI份額上處於劣勢。 為此,西部地區應加快推進市場化進程,持續推進產業升級良性實現機制的塑造,國家和西部地區在政策制定時,要充分顧及產業參與主體的決策傾向,以增強產業升級的政策驅動效應,此外,國家要將西部大開發政策的支持重點擴大到戰略性產業層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