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會計史

中國會計史是指自先秦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中國會計活動的產生、發展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會計史
  • 產生年代:原始公社制時代
  • 計數方式:刻記記數”和“結繩記事
  • 含義先秦至共和國建立前發展史
先秦至秦漢,隋唐至宋代,明清時期,近代時期,中華民國時期,

先秦至秦漢

中國會計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公社制時代,人們已用“刻記記數”和“結繩記事”等方法,反映漁獵收穫數量及其他收支。這是最原始的會計活動。
到奴隸制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建立。為適應統治階級管理經濟的需要,官廳會計部門產生並得到初步發展。西周設定了專門負責會計工作的"司會"官職,它與專門負責財物保管工作的官職“小宰”有明確的分工。會計部門內部設“司書”、“職內”、“職歲”、“職幣”四種官職分別執掌財務與出納。周朝還制定了一些財計管理制度,如收支報告制度、互動考核制度,以及宰夫所行使的就地稽察制度等。在周代,會計一詞已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即所謂“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周代的官廳會計,不僅採用了類似憑證(當時的“書契”、“官契”等)、帳簿(當時的“籍書”)和“三柱結算法”等專門方法,而且有了敘事式會計報告(如《周禮》中講的"日成"、“月要”和“歲會”報告)。
隨著封建經濟關係的產生、發展,中國會計有了長足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時期,官廳財計組織從中央到地方已初步構成一個經濟管理系統。以"編戶制度"、“上計制度”以及國家財政收支和皇室收支分別管理制為主幹的財計制度的建立,以及秦漢御史監察制度的建立,是封建國家經濟集權的重要體現。以“入、出”為記帳符號,以上入下出為基本特徵的單式入、出記帳法的形成,以“入-出=余”為基本公式的三柱結算法的普及運用,以及在戰國中後期會計帳簿設定分為“恆籍”(匯總登記的會計籍書)、“?籍”(專門登記糧草的會計籍書)、“苑籍”(專門登記廄苑的會計籍書)進行分類核算等,奠定了中式會計方法的基礎。秦漢時,還隨著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採用了以“收、付”為記帳符號,以上收下付為基本特徵的單式收付記帳法,並對一部分收支以錢幣為計量單位進行核算。這是中式會計獲得初步發展的重要標誌。

隋唐至宋代

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經濟發展的興盛時期。會計、審計和國庫組織發展到較為完備的程度。會計與出納、會計與國庫、現金出納與實物出納、簽證單位與財物發放單位,以及審計與會計之間都有了明確的分工,各由專門的機構或人員負責。唐代的“度支部”和宋代的“總計司”、“會計司”等專門組織的設定,表明了當時對會計的重視。唐代建立起來的獨立的審計組織機構──比部,和行使財計監察的御史台及御史監察制度,以及後來宋代的“審計司”、“審計院”的設定,都反映了當時對經濟監督工作的重視。唐宋時期計算各項賦稅收入的計帳戶籍制度,以“量入為出”為原則的歲入歲出預算制度,財物出納保管制度,要求自下而上逐級呈遞“上計簿”的上計制度,以及監察制度等,已成為封建統治者加強經濟控制的基本財計制度。唐宋時期出現了“四柱結算法”和“四柱清冊”。“四柱結算法”是按照“舊管”(上期結存)、新收(本期收入)、“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期末結存)這“四柱”特定的格式,定期結算帳目的一種會計方法。“四柱清冊”是以“四柱”為基本格式,以“四柱結算法”為基本方法所編制的一種會計報告。“四柱結算法”的創立、運用和發展,“四柱清冊”編報形式的產生、運用,是唐宋時代在會計方法方面的重大貢獻。“四柱結算法”是系統反映國家經濟和私人經濟活動全過程的科學方法,它集中歸結了中式會計的基本原理,是中式會計方法體系的核心與精髓,為中國會計從單式帳法向複式帳法的演變奠定了初步基礎。從世界範圍講,“四柱結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公式”(舊管+新收=開除+實在)和“四柱差額平衡公式”(新收-開除=實在-舊管)的建立、運用,比西式簿記中的平衡結算法的出現要早得多。在唐宋時代,會計分析工作也有了進展,如在唐朝的《元和國計簿》和宋朝的《元佑會計錄》中,就有計帳、戶籍的分析,國家財政收支的對比分析,以及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的專門分析。宋代的《太平經國之書》和《玉海》,則是匯集會計史料的重要著作。在這一時期,中國民間會計也得到了發展,中國早期的金融業──櫃坊,典當業──質庫,以及為商業服務的貨棧──邸店等行業也運用四柱結算法。

明清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單式簿記的持續發展和複式簿記產生的時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萌芽和產生,在民間商界產生了中國固有的複式帳法:①、“龍門帳”。它把全部經濟事項劃分為“進”(各項收入)、“繳”(各項支出)、“存”(各項資產)、“該”(各項負債和資本)四大類,遵循“有來必有去,來去必相等”的記帳規則處理帳目。龍門帳的特色表現在年終“合龍”結算方面。凡進項減去繳項等於存項減去該項者,為“龍門相合”,否則為“龍門不合”。②、“四腳帳”,又名“天地合帳”。此種帳法有兩種結冊編制,一為“彩項結冊”,相當於近代的“損益計算表”;一為“存除結冊”,相當於近代的“資產負債表”。“四腳帳”的試算平衡,勾稽全部帳目是在“存該結冊”上進行的,該冊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稱為天方,下部稱為地方。凡上、下兩部分數額吻合謂之“天地符合”,否則為“天地不合”。在當時,這兩種帳法代表著中國會計的先進水平。

近代時期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會計出現了中式會計的改良和借貸複式簿記的引進同時並存的局面。清末,蔡錫勇(?~ 1896)《連環帳譜》(1905)一書,為中國引進借貸複式簿記之開端;謝霖(1885~1969)與孟森合著的《銀行簿記學》(1907)一書,為引進借貸複式簿記創造了條件。1908年大清銀行創辦之時,即採用現金收付複式記帳法,為中國改良中式簿記之先聲。

中華民國時期

大型工商企業一般採用借貸複式簿記,中小型工商企業一般採用中式收付簿記。30年代會計師徐永祚(1891~1959)發起了改良中式簿記運動,擬訂《改良中式簿記方案》(1933),但未能廣泛推行。與此同時,會計師潘序倫(1893~1985)通過創辦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立信會計學校和立信圖書用品社編著、出版多種會計書刊,使借貸複式簿記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此外,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先後頒布過會計法及其他一些會計法規,但未能貫徹執行。
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從此,中國會計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