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11)》的主要內容包括:製作方式差異與3D影視的未來發展;新聞在社會化媒體上的傳播研究;《我的抗戰》:歷史記憶的影像建構;從《今13說法》的誕生到《法制的力量》頒獎晚會十周年:也談央視法制欄目的發展趨勢;CNC的國際傳播定位與實踐;2007—2010年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網路輿論監督的特質及其作用探究;《讀者》雜誌的紙質空間等。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新聞傳播研究
- 作者:高曉虹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5708596
- 外文名:China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Journal
-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 頁數:204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新聞在社會化媒體上的傳播研究
《我的抗戰》:歷史記憶的影像建構
從《今13說法》的誕生到《法制的力量》頒獎晚會十周年:也談央視法制欄目的發展趨勢
CNC的國際傳播定位與實踐
2007—2010年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
網路輿論監督的特質及其作用探究
《讀者》雜誌的紙質空間
關於《非誠勿擾》婚戀文化影響的判斷
品牌的信源特性及傳播策略研究
社交網路為核心的時尚品牌整合傳播
談新媒體藝術手段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表現
新媒體環境中電視新聞如何融匯公民新聞報導:基於CNNiReport的觀察與思考
傳播與增權:新生代農民工自媒體使用研究芻議
個人化的體驗與大眾化的真實
電視學理論體系的建構
電視真人秀表演特徵分析:基於理察·鮑曼的表演理論
身份的對話和角色的狂歡:紀錄片創作主體動力論
符號視野中的電視傳播要素與結構
站在電視平台上批判電視
——淺析布爾迪厄《關於電視》
編輯推薦
目錄
從央視調查看新媒體對中國電視的衝擊
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的戰略轉型
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的變革與堅守
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業的危與機
微博在十八大報導中的作用和價值分析
廣播電視觀察
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危機事件報導的中國式突圍
媒介融合中的廣播電視媒體研究:以武漢“電視問政”為例
日本民營電視台外事新聞議程設定特徵:以日首相野田佳彥訪華報導為例
媒介神話的建構與解構——The Voice全球化傳播的文本意識形態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電視媒介接觸與使用研究——以湖北省孝感市陡崗鎮初級中學為例
電視主流媒體承載重大時政報導的新思維:基於中央電視台走基層典型時政報導的考量
媒介前沿
中國大陸電視購物行業吸引力分析
瓶頸突破:數字新媒介環境中我國電視購物頻道的發展
當代科學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
省級網路電視台的區位優勢與突破之道
“大數據”背景下媒介用戶研究的創新、套用與挑戰
理論與歷史
媒介融合中的“人性化發展趨勢”理論延伸
公共電視的回歸與公共領域的構建
“公民記者”現象、影響及其辨析
流動的藏私: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新媒體中公共空間的構建
試論我國新聞投訴評議機制的構建
公共空間和國家意識——媒介融合背景下電視新聞的價值定位及其實現規律
論網路軍事視頻節目競爭力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