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北京)

《中國文學(北京)》創辦於1944年1月22日的北京,月刊,屬於文學類刊物。因當局調整華北出版界印刷資材的供給,多數刊物歸於停刊或合併,因此該刊能夠繼承《華北作家月報》與《中國文藝》。該刊由柳龍光編輯,華北作家協會出版,發行地址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一一七號華北作家學會。[ 1944年時期,北平為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所控制,該文所有機構的名稱,文學的論題,皆為偽,不再一一說明。]館藏有1944年的11期,具體停刊時間與原因不詳。主要投稿人有周作人、謝希平、胡尚風、呂奇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文學(北京)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44年
  • 出版周期:月刊
欄目方向,文化傳統,

欄目方向

1943年偽華北當局公布《戰時文化宣傳政策基本綱要》,成立中國文化總會。總會包括各項與文化相關的協會,華北作家協會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希冀建立中國文學協會,服務於偽政府,推進偽政府對日偽地區的文化宣傳與控制。該刊設有文化報導、詩歌、小說、雜文等欄目。具體內容有以下,首先是對於文學方向的討論,談及“新中國”文學的道路、“新中國”文學的復興途徑、“新中國”文學的進路等。其次,時事新聞,關於知識分子對日本與東北的交流,有中日文學青年交換書簡的報導、華北作家協會派選滿日文學視察團旅行的日記等。然後關於戰爭與文學的文章,論及大東亞戰爭與文學的關係、中日盟約成立後文藝者對文藝應有的認識、東亞文學作家的國籍問題等。最後是知識分子的心態,在雜文中許多作者藉此表達自己的真情,許多關於書生的文章,罵書生的虛偽、卑劣與無能。作者進行回應,感嘆百無一用的書生的命運,也罵自己這些書生頂沒出息,抒發書生的無力感,認為事已至此,皆是中國書生的宿命、也有作者直言不諱,認為活命第一。
該刊作為日偽政府利用文學家,製造虛假的盛世景象,溝通日本與東北地區的刊物,對於研究知識分子在日偽政府中的作用,有參考意義。該刊的許多作者都大談戰爭與文學的關係,更有甚者直言活命第一,因此該刊對於研究抗戰後期,日偽地區知識分子心態的變化,有史料價值。

文化傳統

《文學報國》(代創刊詞)柳龍光
去年六月國民政府公布了《戰時文化宣傳政策基本綱要》,確定了推進中國文化工作的方針,指示了今日中國文化工作的進路與方向。十月在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宣傳會議,政府特指名召集各地文化界代表出席,表明了政府動員全國文化界實施戰時文化宣傳政策的決心。這一次會議以決定創立中國文化總會,為最大收穫。文化總會包括,新聞、出版、廣播、電影、美術、音樂與文學等部門個體組中之協會。協會是推進工作的。下面設工會,是組織團結人的。如新聞記者工會及印刷工人,書店販賣工人、廣播員、電影製作者、演員、書師造型美術家、音樂團員等等公會。這樣,以工會,協會,文化總會三個階段的機構,組織起來全國的文化工作者,來領導推進戰時中國的文化工作,來分擔興復中國,建設大東亞的任務。其中我們要特別提出的文學部門,擬成立中國文學協會(未定稱)。這是工作人打成一片的組織。為了主持決定本年將在中國舉行的第三次東亞文學者大會,這一個協會,也許是先於其他協會,公會成立。
上述文化總會組織的原則方法,是由政府立案,而在十一月全宣會議一致通過的。我們以為在戰時文化工作者如此組織,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這樣,以文化工作為宣傳工作,足見參展後國府施政的進步與發展,而文學適成為戰時文化工作的先驅,這是中國文學者為國家民族盡力的時機。求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揚大,我們以便在這文學報國的精神。興復建設新中國文學運動的要義,也在於此。
關於戰時的文化工作,於此,我們知道方針已確立,體制的整備,在原則上,也有了準備,剩下的則為動員問題。這裡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人,不但是有體力和技術能勝任的,害得有意識,自不待言。而在文學尤要有領導的意識,要決心走在政治家與教育家的前面。要有這個自信,作國家與民族的先決與先驅者,作中國文藝復興史的開拓者。然而這不是一兩個文學者可以擔任起來的事,即使一兩人也不是憑空可以生出來的。第一,我們應求專志於文學的人的生存。換句話說,就是養成職業作家,要養成氣貫長虹,筆掃千軍的作家,要養成能夠殉文學,能夠殉國家民族的作家。同時 ,還要做的是向國民大眾去普及這種文學的精神。這個,換句話說即使要提倡地方文學的活動。須使文學突破都市的圈子,也在地方上成長。
這次以《中國文學》刊行為契機,我們暫停了《華北作家月報》,並得《中國文藝》合併,重新出發,其間承當局給予精神物質上種種的援助,我們在此深深表示謝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