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義(梁漱溟的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文化要義》是路明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漱溟,出自於《新事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文化要義
  • 作者:梁漱溟
  • 出版社:路明書店
梁漱溟批評馮友蘭的《新事論》將“中西之異”看成“古今之別”,忽視了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個性。作者認為,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的宗教精神為中心,中國文化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為中心。西方人集團生活偏勝,由集團生活逼出了“個人本位”。中國人由家族生活偏勝而演進為“倫理本位”。中國人由家庭關係推廣發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兩端。中國理性早啟,文化早熟,以道德代替宗教。中國民族精神即清明和諧的理性精神,啟發人們從“有對”超越於“無對”,不斷自覺地向上實踐,透悟人生的價值和意義,進而與宇宙同體。作者認為,“周孔以來早啟之理性,其表現與成就只得‘納入群於倫理’,‘化階級為職業’,‘融國家於社會’。”(《中國文化要義》)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諸特性使得中國古代循環於一治一亂而無革命。由於中國文化早熟,禮俗代替法律,道德代替宗教,注重內心修養,缺乏向外的客觀研究,因而沒有產生髮達的科技、理智、學術、工商經濟,也沒有民主、人權自由、民治制度。這是因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走的不是一個路子所致。中西分途,其文化之後果便全然兩樣。中國文化有自己的個性和優長,有自己的缺弱和弊病。作者在文化哲學觀上反對以一個尺度、一種模式衡量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文化比較上持“流派觀”而批評“階梯觀”;反對把不同種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都看成相同的,以西方文化之發展作為唯一的參照;批評了直線進化論和西歐中心論。作者的方法論缺陷,即把民族文化的個別性、特殊性脫離世界文化的普遍性,以殊相抗拒共相。這種割裂實際上無法貫徹到底。例如作者對中國文化缺乏獨立的科學知識系統和產生不了民主政治的判定仍是以西方文化為參照。又如作者認為:西方文化是身的文化、理智的文化、用的文化,中國文化是心的文化、理性的文化、體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第一期發展,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第二期發展,印度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第三期發展。這與本書的方法論原則在邏輯上是悖謬的,足見分途說不能夠自圓,仍要藉助於階梯觀。本書現收入山東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的《梁漱溟全集》第三卷。
作者1941年春在廣西大學做過專題講演,次年春乃在桂林開始著筆,至1944年陸續寫完六章,因日寇侵桂輟筆。1946年11月在重慶北碚重新寫作,至1949年6月完稿。同年11月由路明書店印行。全書共14章。作者為解決中國問題而不能不用心追尋中國歷史文化之根,因有此書之作,旨在疏解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