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的適宜模式與推進策略研究

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的適宜模式與推進策略研究由朱遠著,諸大建指導,屬於管理科學與工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的適宜模式與推進策略研究
  • 論文作者:朱遠
  • 導師:諸大建
  • 學科專業:管理科學與工程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同濟大學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資源經濟 資源利用 生產率
館藏號
F124.5
館藏目錄
2009\F124.5\2

中文摘要

當前,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已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目標,其實質是中國需要創新性地構建一個自然資本稀缺條件下的大國發展模式,而其中的理論關鍵則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際上日益得到重視的資源生產率概念,它也是探討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共同理論工具。 本文運用資源生產率的概念深化中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研究,也使得政策研究建立在可以與國際對話的學術研究和戰略研究之上。本文緊緊圍繞資源生產率的思想紅線,研究重點置於構建適合中國的資源生產率理論框架、2020年中國提高資源生產率的適宜模式及其推進策略三個方面,試圖為深化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論支撐和策略指導。 本文的主要研究發現和創新點包括: (1)提煉出適合中國的資源生產率理論框架。通過對現有文獻的研究發現,國際上有關資源生產率的理論和戰略研究主要關注發達的後工業化國家,而針對開發中國家的研究相對缺乏。為此,本文從三個方面構建了適合中國的資源生產率理論框架:資源生產率的經濟學分析及其理論意義,資源生產率的評價方法和指標體系,資源生產率在生產、消費和城市發展中的一般套用框架。 (2)構建出中國到2020年提高資源生產率的適宜模式。基於IPAT模型建立了中國資源生產率的情景分析框架,在分析三種典型情景的基礎上,結合中國自然資源和環境承載力加以實證分析,通過定性分析和定量比較,驗證了2020年中國適宜模式的合理性,最後給出了該適宜模式的模型描述,並體現在水生產率、能源生產率、土地生產率、重要原材料的生產率、廢水COD生產率、廢氣SO2生產率以及固體廢物生產率等方面。 (3)基於資源生產率的視角對中國當前的生產、消費以及城市發展模式進行深入討論,為中國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型現代化道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適宜模式的推進策略由巨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構成。首先,從產業生態化轉型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巨觀潛力,重點以能源為例,從產業結構、產業形態和產業體系三個層面探討了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新型工業化推進策略,並以上海化學工業區為例進行案例分析。其次,從城鄉空間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中觀潛力,重點以土地為例,從輸入端、循環端和輸出端三個環節探討了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新型城市化推進策略,並以上海嘉定區江橋模式進行案例分析。最後,從功能服務經濟模式中挖掘提高資源生產率的微觀潛力,重點以重要材料為例,通過對政府、企業和公眾三大主體的網路治理,探討了基於資源生產率的新型現代化或可持續消費模式的推進策略,並以上海“公交優先”戰略為例進行實證分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