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恐龍研究系列叢書:蘇氏巧龍

中國恐龍研究系列叢書:蘇氏巧龍

《中國恐龍研究系列叢書:蘇氏巧龍》是2013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莫進尤、徐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恐龍研究系列叢書:蘇氏巧龍
  • 作者:莫進尤 徐星
  • 出版社: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1日
  • 頁數:22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534965217
  • 外文名:Bellusaurus sui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語種:簡體中文, 英語
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序言,

圖書目錄

第1章 系統古生物學
1.1頭骨和下頜骨
1.2中軸骨骼
1.3肩帶和前肢
1.4腰帶和後肢
第2章 系統發育分析
第3章 比較和討論
3.1與Shunosaurus的比較
3.2與Datousaurus的比較
3.3與Omeisaurus的比較
3.4與Dashanpusaurus的比較
3.5與Klameilisaurus的比較
3.6與Yuanmousaurus的比較
3.7與Mamenchisaurus的比較
3.8與Ferganasaurus的比較
3.9與Daanosaurus的比較
3.10與Patagosaurus的比較
3.11與Abrosaurus的比較
3.12與Losillasaurus的比較
第4章 骨組織學
4.1材料與方法
4.2結果
4.3討論
第5章 結論
ABSTRACT
附錄
附錄Ⅰ 簡字說明
附錄Ⅱ骨骼測量
附錄Ⅲ性狀矩陣
參考文獻
圖版與說明

內容簡介

《蘇氏巧龍》內容簡介:200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新疆野外發掘隊採集到一批蘇氏巧龍(Bellusaurus sui Dong,1990)化石材料,《蘇氏巧龍》對這批化石進行了詳細的骨骼形態描述,在此基礎上對蘇氏巧龍進行了分支系統分析,探討其系統發育位置。本研究還嘗試對蘇氏巧龍的骨組織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生長發育等生理特徵。
《蘇氏巧龍》作者權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唐治路、王海軍、霍玉龍、賈程凱、趙祺等人組織新疆野外工作並採集了標本,項禮士和李偉等人對巧龍化石進行了精心修理,張文定主任和技術人員余濤製作了巧龍的磨片和骨組織切片,廣西地礦局測試中心岩礦鑑定實驗室提供了巧龍骨組織切片的觀察儀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Eric Buffetaut研究員對本文英文綜述部分進行了審閱,中國地質大學賴旭龍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員在本書的完成過程中給予了細心指導和諸多有益討論。
《蘇氏巧龍》是國內第一本關於蘇氏巧龍的學術專著,填補了這個領域的一個空白。可供地質古生物和生物學研究人員、相關大專院校師生和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莫進尤,著名恐龍化石研究專家,1966年9月出生,廣西賓陽人。南京大學理學學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理學博士,研究館員,廣西自然博物館副館長。1989年參加工作,主要從事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調查、發掘、研究與展覽教育工作,在廣西、新疆和寧夏等地十多個恐龍化石地點進行過野外勘察和發掘,發現了許多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新材料,發表科研論文和科普文章30餘篇。

序言

前言
新疆準噶爾盆地石樹溝組蘊含豐富的脊椎動物化石,包括魚類、迷齒兩棲類、龜鱉類、蜥蜴類、鱷形類、翼龍類、三列齒獸類、原始哺乳動物和恐龍當中的蜥腳類、獸腳類、原始鳥臀類、劍龍類、甲龍類和角龍類等。蜥腳類恐龍材料包括蘇氏巧龍、克拉美麗龍、中加馬門溪龍和奇台天山龍等。其中,材料最為豐富的蜥腳類恐龍當屬蘇氏巧龍(Bellusaurus sui Dong,1990),迄今已有24個巧龍個體被發現(根據左側肩胛骨的數量推測)。
蘇氏巧龍最初由董枝明於1990年建立,當時他將蘇氏巧龍歸為腕龍科。隨後,Jacobs等(1993)根據蘇氏巧龍的一些骨骼形態特徵,如前部尾椎前凹型等認為它屬於原始的巨龍類,但缺乏詳細的系統分析結果。2004年,Upchurch等根據初步的系統分析研究,將蘇氏巧龍歸入到原始的大鼻龍類,而Wilson 和 Upchurch(2009)最新的系統分析表明巧龍可能屬於真蜥腳類。造成蘇氏巧龍系統位置不確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詳細的骨骼形態描述和確切的特徵支持。因此,有必要對蘇氏巧龍進行重新研究。
本書的完成得到了眾多單位和專家的熱情支持和幫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唐治路、王海軍、霍玉龍、賈程凱、趙祺等人組織新疆野外工作並採集了標本,項禮士和李偉等人對巧龍化石進行了精心修理,張文定主任和技術人員余濤製作了巧龍的磨片和骨組織切片,廣西地礦局測試中心岩礦鑑定實驗室提供了巧龍骨組織切片的觀察儀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Eric Buffetaut研究員對本文英文綜述部分進行了審閱,中國地質大學賴旭龍教授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員在本書的完成過程中給予了細心指導和諸多有益討論,作者在此表示一一感謝。
本專著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862001、40830210)的資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