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康有為評傳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康有為評傳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康有為評傳(套裝共2冊)》對近代中國改革思想家康有為作多側面全景式研究。以“一個向西方學習的先進中國人”為坐標,以民主主義先行者為路向,展示傳主的心路歷程,剖析他的思想特色。中國傳統文化是其民族根本,世界優秀文化是其長青枝葉,而改造中國社會重建文化價值系統是其思想碩果。其富有創意的新學偽經、托古改制、公羊三世、虛君共和、物質救國、大同學說等思想構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康有為評傳
  • 書名: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康有為評傳
  • 作者:馬洪林 匡亞明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516頁
  • 開本:16
  • 定價:66.00
  • 類型:康有為
  • 出版日期:2011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060205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康有為評傳(套裝共2冊)》不僅在中國近代史上掀起激盪的維新思潮,而且把中國傳統文化引向現代推向世界。康有為的思想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人類。

作者簡介

馬洪林,山東省淄博市淄川人,1935年生。1958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先後在上海師範學院、西藏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任教,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與研究。1994年—1997年擔任日本龍谷大學客座研究員,兩度赴日講學。現任上海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歷史學教授兼圖書館館長、長江文化研究所副所長,以及山東省青島康有為研究會顧問、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兼學術委員、國家教委復旦大學引進外文圖書中心書庫學術委員等。在海內外發表論文近百篇,著有《康有為》、《戊戌維新志士》、《康有為大傳》、《孔教之馬丁·路德》、《一代鴻儒康有為》、《中國近代史教程》(副主編)、《長江文化與中華民族》(主編)等。1993年獲國家教委頒發的曾憲梓教師獎,1994年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圖書目錄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序
第一章導論——先進的中國人
一、思想本色
二、學術源流
三、保皇評價
四、“大同”宗旨
五、晚年失誤
第二章家世、時代、生平——康有為追求真理的一生
一、教育世家
二、“南洲講學開新派”
三、中國思想界颶風的掀起者
四、桂林講學的風風雨雨
五、“公車上書”震動京師
六、開創變革新時代
七、“百日維新”的主角
八、周遊列國“嘗百草”
九、病逝青島
第三章“變科舉、興學校、學西學”——康有為的教育思想
一、育才與救世的雙重目的
二、“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
三、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學綱
四、萬木草堂新學風
五、對未來教育的預設
第四章今文經學大師——康有為的經學要義
一、康有為、廖平羊城之會
二、高揚今文經學的旗幟
三、樹立孔子“托古改制”的權威
四、繼承常州今文經學的遺風
第五章進化論與“公羊三世”說——康有為的進化觀念
一、走出變易論的城池
二、“傳經只有一《公羊》”
三、涉過庸俗進化論的河流
第六章自然觀與認識論——康有為的哲學思辨
一、元氣星雲說
二、宇宙無限論
三、自然泛神論
四、唯物感覺論
第七章“以仁為本”與“以智為重”——康有為的倫理更新
一、“以仁為本”的新解說
二、“以智為重”的新創意
三、“仁”“智”倫理文化觀
第八章“以工立國”與“以商立國”——康有為的經濟構想
一、棄舊尚新,“定為工國”
二、“以商立國”的重商思想
三、熔歐、美、加、日之法於一爐的金融制度
四、蒸汽力:衡量國勢強弱的新標準
五、餘響
第九章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康有為的政治綱領
一、“議郎”制:議院的雛形
二、制度局:內閣的影子
三、“以俄國大彼得之心為心法”
四、“以日本明治之政為治譜”
五、走向孟德斯鳩
第十章大同社會主義空想——康有為對未來的懸想
一、大同苦樂觀
二、大同國家觀
三、大同公產觀
四、大同仁愛觀
五、大同婦女觀
六、《大同書》與《新世界》
第十一章戊戌後對西方世界的觀察與思考——康有為的世界意識
一、競爭之世,重在物質
二、重都府、通道路、速郵傳、立銀行
三、重教獎智
四、頂禮哥倫布,謳歌哥白尼
第十二章尊孔的輓歌與保教的正義——康有為的尊孔底蘊
一、尊孔與保教:民族文化的呻吟
二、尊孔與教案:對人心征服的抗爭
三、尊孔與復辟:無力回天的悲哀
第十三章文論、書論和畫論——康有為文化觀蠡測
一、文章立言與立德並重
二、重碑輕帖,尊魏卑唐
三、“畫以象形類物”
第十四章留取風流作後思——康有為的異國情懷
一、康有為與日本學者的交往
二、康有為與朝鮮新儒學
三、康有為的海外詩歌
索引 人名索引
文獻索引
詞語索引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但是,康有為畢竟是受過正統的封建主義文化教育的知識分子,他雖然歷經滄桑,九死一生,卻總不能忘情於清室。在對待亡清的問題上,他卻站在錯誤的立場上,採取了錯誤的行動,走上了參與“張勛復辟”的錯誤道路,受到社會輿論的嚴厲抨擊。
民國六年(1917年)短命的“張勛復辟”失敗以後,張勛說是上了曾信誓旦旦支持復辟的段祺瑞的當,康有為說是上了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的張勛的當。康有為的弟子們有的為其師洗刷,有的對他進行尖銳的批評。但無論如何,康有為在這次復辟活動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這是無可諱言的歷史事實。其實,張勛、康有為各有各的政治目的,張勛是一個純粹的封建武人,其目的是要全面復辟早已進了棺材的清朝帝制,而康有為則想藉助張勛的武力,推行他那套早已不合時宜的“虛君共和”論,既想實現夢寐以求的君主立憲制,就必須保存清朝的皇帝。君主與立憲是事物的對立和統一。所以康有為一到北京,就與張勛在建立怎樣一個國體政體上產生了分歧,康有為主張虛君共和制,實權操在議會中,張勛則主張封建君主制,完全恢復清朝舊制,並利用康有為當作反動復辟政權的點綴品。當時的復辟勢力曾稱康有為為“文聖”,張勛為“武聖”。
平心而論,康有為參加張勛復辟,他的目的和完全恢復封建清朝統治的張勛不同,和打著反覆辟的旗號、實行封建軍閥統治的段祺瑞也不同。但是民國以來,民主共和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康有為的言行顯然已遠遠落後於時代,並為中國人民所拋棄,他從此也就退出了中國的政治舞台。
儘管康有為已經息影林泉,鬚髮皆白,垂垂老矣,可他憂國之心不減,愛國之志不變。1919年“五四”運動中,北京愛國青年學生在天安門前遊行示威,發出了“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山東”、“還我青島”的怒吼,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康有為站在愛國的立場上,非常同情青年學生的愛國運動,憤然發出通電,怒斥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的賣國罪行,說全中國人都憤怒地要剝他們的皮食他們的肉,而北洋政府卻視這幫賣國賊為心腹爪牙,依靠他們去勾結帝國主義,“幸今學生髮揚義憤,奉行天討,以正曹汝霖、章宗祥之罪”。“則學生此舉,真可謂代表四萬萬之民意,代伸四萬萬之民權,以討國賊者。”他呼籲:“吾全國人宜喚醒以救被捕之學生,而日請誅賣國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