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早教

中國式早教

中國式早教顧名思義就是中國式嬰幼兒早期教育方式。嬰幼兒早期教育一直是最近幾年關注度比較高的一個領域。在中國,很多看似習以為常的教育方式,在外國人眼裡,卻存在很大問題。尤其是中國式早教,有很多都不合理,對孩子將來的成長未必有好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早教
  • 外文名:Chinese style early education      
介紹,利弊,區別,

介紹

中國式早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孩子獲得發展,從孩子一出生起,就離不開家庭和家長,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觸與長期生活的場所,孩子在每日每時的各種生活活動中受到家庭成員潛移默化的影響,0-3歲幼兒更是一可刻離不開家庭。提高父母的早期教育理念與教育水平就是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幼稚園的早期教育的首要對象應該鎖定為——家長。
中國式早教中國式早教
在教育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自己卻不願意改變,總是希望孩子總是能通過教育達到什麼樣的改變。但是,希望孩子達到根本的改變和發展,家長必須自己的反思,必須先做出改變。通過自己的行動、語言,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他需要的幫助,與孩子共同成長,給他一個美好的未來。

利弊

被追捧
中國式早教在中國,孩子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智力和才藝方面的,這些對於他們日後的成長非常有好處。在中國,強調家園合作,父母要在家裡輔導孩子學習,這是在中國才遇到的,我們不太適應,也不如中國的父母做得好——在我們國家,這些是不需要父母做的。
中國式早教中國式早教
(孟加拉國):欣賞和贊成中國幼教
在孟加拉國,幼稚園的老師會對孩子作出一些鑑定,比如會告訴我們孩子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但是比較抽象和簡單。而在中國,幼稚園老師更加負責,每天會列出許多詳細的表格,比如孩子每天上了幾次洗手間,喝了幾次水等等,非常具體,讓父母一目了然,我們覺得非常好。在我們國家,孩子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很少,基本上就是玩耍。我很欣賞中國親職教育的嚴厲,孩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過我不會強迫孩子學習鋼琴、書畫之類,除非他自己真的感興趣。
(韓國):這裡比韓國更寬鬆
我們全家都熱愛中國文化,現在孩子在廣州這裡可以學到很多中國的東西。他目前可以講韓國話,也可以講國語、英語和廣東話。他喜歡中國,這裡相對於韓國寬鬆些,他每天在幼稚園很開心,可以跟不同國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遊戲交流。反而在韓國,孩子受到的束縛相對要多一些,孩子們從小也要接受各種培訓,比如平時的禮節訓練很嚴格競爭壓力也很大。
(紐西蘭):幼稚園每天只開兩小時
我來中國五六年了,兩個孩子都是在開放的環境裡接受教育,他們所在的幼稚園有不同國家的孩子,在這樣的集體中可以得到多元化的文化薰陶,學到不同的語言。這是很寶貴的財產,也是我最欣賞的。當然也有些負面影響,比如孩子學會了攀比和一些罵人的粗話,但微不足道,不是大問題。在紐西蘭的幼稚園,並不特別看重智商培養。每天只開放兩小時,而且基本上是玩耍,父母也可以全程陪伴。生活中我從來不打罵孩子,我認為孩子在10歲之前都沒有錯。錯的只能是父母,是父母沒有教會他正確的東西。
不合理
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的早教與國外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現在年輕的父母或許受到自己小時候錯誤早教的影響,對早教或多或少都有些錯誤的認識。但更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很多父母們沒有認識到這些早教方式是錯誤的,當然更談不上改正了。在國外很多父母看來,以下是他們認為不合適的“中國式早教”做法。
1、“傷仲永”的比較與炫耀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麼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說難聽點,孩子考試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於事情沒有什麼幫助。2、忽視孩子的隱私和權利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的。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3、要孩子走父母鋪好的路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鬥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係,讓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的理想。當子女長大後回想起童年時,儘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失敗父母的作為。4、盲目用功爭取成績很多父母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目標訂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苦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仍舊深存人心。其實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5、早起才健康,睡覺是懶惰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國教育界正在集體犯罪,剝奪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毀滅中華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時。全國還在推廣早起才健康的錯誤觀念。睡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6、愛是最好的藉口男女之間,愛並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或許因為電視劇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為愛就可以當一切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這簡直荒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中國式早教 - 國外與中國有哪些不同 中國式早教 中國式教育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很難去改觀,不斷的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利於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下面帶大家了解下澳洲家庭和中國親職教育孩子有哪些區別。很多中國人也選擇在澳洲留學,除了環境好肯定和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那么哪裡的教育和中國有何區別呢?看看來自澳洲的朋友是怎么分析的。1.穿衣服華人孩子一概都是掩的嚴嚴實實,到冬天更是穿的像個小水桶。再看澳洲人的孩子,經常穿的比大人還少,十幾度的天氣也還是短袖、短褲,還常光著腳,在家裡的院子裡跑。有些華人父母認為,不能跟澳洲小孩比,基因不一樣。真的是這樣嗎?不管是不是真的,連華人父母自己也承認,自己的孩子和當地孩子比更容易生病、感冒。不過有些在澳大利亞住久的華人朋友也慢慢敢讓孩子少穿點了。2.餵飯澳洲朋友永遠不理解為什麼華人家庭里的小孩,都3、4歲了還是由大人餵飯。如果去餐廳碰到帶孩子的家庭,這種情況更是一目了然:華人家庭都是有老人,有時還不止一、兩個,再加上年輕父母,再加上一個小孩。坐在餐桌旁,一定是有至少一個人是負責餵飯的。常常是一個大人吃完了,和另一個大人說,你吃吧,我來餵。如果一直是一個大人喂,那這個人一般就吃不到什麼了。而澳洲家庭圍著餐桌吃飯的時候,把小孩往高椅子裡一放,往盤子裡撥點兒小孩能吃的東西,甚至就給他手抓一隻大蝦或空心粉之類的的,大人就不管了,該吃就吃,該聊天就聊天。當然幾歲的小傢伙肯定是吃的個天翻地覆,滿臉、滿手都是,但是通常是樂不可支,特別可愛。在澳洲,一般小孩兩歲以後就自己吃了,父母一概不餵。而且夫妻倆也沒有老人在旁幫忙。3.走路經常在家附近,或是購物中心裡看到走路跌跌撞撞但興致高昂的小傢伙,通常是一、兩歲。澳洲的父母都鼓勵孩子自己走路,在家裡也是一樣,大人乾大人的,小傢伙就自己轉悠,或是和家裡的狗狗玩。可是華人家庭最典型的一個場面就是,兩三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了,從一個大人手裡傳到另一個大人手裡。比如做飯的時候,經常就聽到媽媽對爸爸說,你抱一下,我要做菜了。有一對老夫妻,在澳洲帶孫子,孫子長的非常結實,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像“秤砣”。奶奶經常抱怨說,整天抱著孫子,胳膊酸的受不了,最後還得了個“網球肘”。可是那時他們的孫子已經兩歲多了!外出度假,這個區別也很明顯:澳洲小孩都在地上跑,華人小孩則被大人抱著。如果問大人,華人朋友會說:小孩那么小,哪能走那么遠的路!4.玩耍孩子玩耍方面,澳洲家庭和華人家庭的不同了。和做父母的華人朋友在一起,最常聽到的就是“別做這個!”“別碰那個!”“別去那兒!”“小心!”還伴著緊張的眼神。有一次在一家華人朋友家的後院玩,他們家兩歲多的男孩跑到院子裡的水龍頭旁邊,水龍頭下有一小塑膠桶,裡面接滿了水。媽媽馬上說,唉不要過去,危險!讓筆者當時覺得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在兩個大人的看護下,只到小孩膝蓋的一小桶水對小孩會有什麼危險可言。當然不光是危險,就是弄濕了,弄髒了,也是華人父母覺得萬萬不可以的事。所以很多華人父母剛把孩子送到當地幼稚園的時候,都覺得那裡的孩子大部分時間就是坐在沙坑裡玩沙子實在不可理解。筆者曾經有一次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夏天的下午路過鄰居家時,看到這個家的男主人正在拿著一個大海綿塊奮力洗車,車上全是大泡泡。而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旁邊是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金色的捲髮,胖胖的肚皮,光著身子,也在拿著一塊小海綿,蘸著肥皂水,奮力在洗他的小腳踏車,沾在他身上的泡泡比在他小車子上的還多。兩人都非常認真,誰也顧不上誰。這個場景已經過去十幾年,可是到現在都深深的印在筆者的腦海里。不知道這兩種不同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哪個會更有勤勞的習慣和獨立的精神?5.嚎哭小孩子哭恐怕很難避免。但是就筆者的經驗來看,在公共場所嚎啕大哭,且持續時間很長的通常都是華人的孩子。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機率,但這個現象很多人,包括華人朋友都有同感。筆者無法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這裡面的原因也許有很多,不過,華人父母加上爺爺奶奶,一大家子一起慣孩子,這個現象可能是沒有人會有什麼異議的。在超市里,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麥克,請你把魚罐頭放回去。”“露西,我們今天不買朱古力餅乾,把它放回原來的地方”。而麥克和露西通常是個四、五歲到十來歲的小傢伙。如果他們還拿著那些父母不要買的東西,父母就會一遍一遍的重複:請放回去,而且還特彆強調這個“請”字。通常,小孩子就把東西放回去了。說了這么多,並不是說華人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可取之處。華人一般都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抱負,一生要有成就(當然也有太強調所謂“成功”的問題),可是澳洲人通常對孩子的態度是“隨便,你想幹啥幹啥,只要不犯法。”在這種情況下,澳洲的孩子比較缺乏對人生方向的引導,結果常常耽誤了進取的時機,浪費了自己的才華。曾有人說,澳大利亞人和華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偏頗,總體來說,澳洲人對孩子太松,華人父母管的又太緊,綜合一下就是最好了。你覺得呢?
1、“傷仲永”的比較與炫耀
中國人一方面愛面子,一方面想鼓勵孩子上進。常常說,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績多好,人家又得了什麼獎。這種比較最要不得。況且常常是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說難聽點,孩子考試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別人比,只帶給他多一份不滿和痛苦,對於事情沒有什麼幫助。
2、忽視孩子的隱私和權利
父母進入子女房間應該先敲門,移動或用孩子的東西應該得到他的允許,任何牽涉到子女的決定應該先和子女商談。應該尊重孩子的所有權利,把他當一個成人一樣尊重。這個尊重是從出生換尿片開始的。換尿片前,先和顏悅色告訴他要換尿片了,向他道歉,請他忍耐一下。這種尊重的精神是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導致社會缺乏服務和尊重的觀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後也不知道尊重別人。
3、要孩子走父母鋪好的路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為是正確的路走。即使孩子並不適合,或者不喜歡,譬如學鋼琴,譬如出國。在這種壓力下,家庭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成了鬥爭大會。犧牲了親子的和諧關係,讓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見得正確的父母的理想。當子女長大後回想起童年時,儘是不快樂的回憶,的確是些失敗父母的作為。
4、盲目用功爭取成績
很多父母以為學校的成績代表一切。目標訂清楚了,父母剩下的工作,就是用一切威逼利誘苦苦哀求,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科舉時代遺留的過時觀念,仍舊深存人心。其實學校的成績並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響他們一生的重要因素。
5、早起才健康,睡覺是懶惰
成長中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全國教育界正在集體犯罪,剝奪孩子們的睡眠時間,毀滅中華民族的健康下一代。很多孩子6點就起床,每天睡不足8小時。全國還在推廣早起才健康的錯誤觀念。睡不足會影響發育。腦力會減退。我們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6、愛是最好的藉口
男女之間,愛並不是為所欲為的藉口。或許因為電視劇演得太多了。很多人以為愛就可以當一切的藉口。很多父母常對子女說的一句話:我們這樣做,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想用這句話堵住子女的反駁,這簡直荒謬,要求不合理就是不合理。

區別

中國式早教中國式早教
很多中國人也選擇在澳洲留學,除了環境好肯定和教育有很大的關係,那么哪裡的教育和中國有何區別呢?看看來自澳洲的朋友是怎么分析的。
1.穿衣服
華人孩子一概都是掩的嚴嚴實實,到冬天更是穿的像個小水桶。再看澳洲人的孩子,經常穿的比大人還少,十幾度的天氣也還是短袖、短褲,還常光著腳,在家裡的院子裡跑。有些華人父母認為,不能跟澳洲小孩比,基因不一樣。真的是這樣嗎?不管是不是真的,連華人父母自己也承認,自己的孩子和當地孩子比更容易生病、感冒。不過有些在澳大利亞住久的華人朋友也慢慢敢讓孩子少穿點了。
2.餵飯
澳洲朋友永遠不理解為什麼華人家庭里的小孩,都3、4歲了還是由大人餵飯。如果去餐廳碰到帶孩子的家庭,這種情況更是一目了然:華人家庭都是有老人,有時還不止一、兩個,再加上年輕父母,再加上一個小孩。坐在餐桌旁,一定是有至少一個人是負責餵飯的。常常是一個大人吃完了,和另一個大人說,你吃吧,我來餵。如果一直是一個大人喂,那這個人一般就吃不到什麼了。而澳洲家庭圍著餐桌吃飯的時候,把小孩往高椅子裡一放,往盤子裡撥點兒小孩能吃的東西,甚至就給他手抓一隻大蝦或空心粉之類的的,大人就不管了,該吃就吃,該聊天就聊天。當然幾歲的小傢伙肯定是吃的個天翻地覆,滿臉、滿手都是,但是通常是樂不可支,特別可愛。在澳洲,一般小孩兩歲以後就自己吃了,父母一概不餵。而且夫妻倆也沒有老人在旁幫忙。
3.走路
經常在家附近,或是購物中心裡看到走路跌跌撞撞但興致高昂的小傢伙,通常是一、兩歲。澳洲的父母都鼓勵孩子自己走路,在家裡也是一樣,大人乾大人的,小傢伙就自己轉悠,或是和家裡的狗狗玩。可是華人家庭最典型的一個場面就是,兩三歲甚至更大的孩子了,從一個大人手裡傳到另一個大人手裡。比如做飯的時候,經常就聽到媽媽對爸爸說,你抱一下,我要做菜了。有一對老夫妻,在澳洲帶孫子,孫子長的非常結實,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像“秤砣”。奶奶經常抱怨說,整天抱著孫子,胳膊酸的受不了,最後還得了個“網球肘”。可是那時他們的孫子已經兩歲多了!外出度假,這個區別也很明顯:澳洲小孩都在地上跑,華人小孩則被大人抱著。如果問大人,華人朋友會說:小孩那么小,哪能走那么遠的路!
4.玩耍
孩子玩耍方面,澳洲家庭和華人家庭的不同了。和做父母的華人朋友在一起,最常聽到的就是“別做這個!”“別碰那個!”“別去那兒!”“小心!”還伴著緊張的眼神。有一次在一家華人朋友家的後院玩,他們家兩歲多的男孩跑到院子裡的水龍頭旁邊,水龍頭下有一小塑膠桶,裡面接滿了水。媽媽馬上說,唉不要過去,危險!讓筆者當時覺得是一頭霧水,不知道在兩個大人的看護下,只到小孩膝蓋的一小桶水對小孩會有什麼危險可言。當然不光是危險,就是弄濕了,弄髒了,也是華人父母覺得萬萬不可以的事。所以很多華人父母剛把孩子送到當地幼稚園的時候,都覺得那裡的孩子大部分時間就是坐在沙坑裡玩沙子實在不可理解。
筆者曾經有一次在一個陽光燦爛的夏天的下午路過鄰居家時,看到這個家的男主人正在拿著一個大海綿塊奮力洗車,車上全是大泡泡。而最讓人忍俊不禁的是旁邊是一個兩三歲的小男孩,金色的捲髮,胖胖的肚皮,光著身子,也在拿著一塊小海綿,蘸著肥皂水,奮力在洗他的小腳踏車,沾在他身上的泡泡比在他小車子上的還多。兩人都非常認真,誰也顧不上誰。
這個場景已經過去十幾年,可是到現在都深深的印在筆者的腦海里。不知道這兩種不同教育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哪個會更有勤勞的習慣和獨立的精神?
5.嚎哭
小孩子哭恐怕很難避免。但是就筆者的經驗來看,在公共場所嚎啕大哭,且持續時間很長的通常都是華人的孩子。也許是巧合,也許是機率,但這個現象很多人,包括華人朋友都有同感。
筆者無法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這裡面的原因也許有很多,不過,華人父母加上爺爺奶奶,一大家子一起慣孩子,這個現象可能是沒有人會有什麼異議的。
在超市里,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麥克,請你把魚罐頭放回去。”“露西,我們今天不買朱古力餅乾,把它放回原來的地方”。而麥克和露西通常是個四、五歲到十來歲的小傢伙。如果他們還拿著那些父母不要買的東西,父母就會一遍一遍的重複:請放回去,而且還特彆強調這個“請”字。通常,小孩子就把東西放回去了。
說了這么多,並不是說華人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可取之處。華人一般都教育孩子要有理想,有抱負,一生要有成就(當然也有太強調所謂“成功”的問題),可是澳洲人通常對孩子的態度是“隨便,你想幹啥幹啥,只要不犯法。”在這種情況下,澳洲的孩子比較缺乏對人生方向的引導,結果常常耽誤了進取的時機,浪費了自己的才華。
曾有人說,澳大利亞人和華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各有偏頗,總體來說,澳洲人對孩子太松,華人父母管的又太緊,綜合一下就是最好了。你覺得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