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旅遊

中國式旅遊

中國式旅遊是指中國人旅遊中出現的一些,屬於中國式陋習的一種,包括旅遊不文明行為、扎堆旅遊和意識行為浮躁等。中國式旅遊在體現中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留給世界的不良標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式旅遊
  • 標籤:不良社會現象
  • 數目:已突破十億
簡介,特點,扎堆出遊,注重形式,瘋狂購物,不文明行為,原因,應對措施,政策性規範,導遊將加強文明勸導,

簡介

中國式旅遊隨著,中國人也有了極大的發展。然而一些中國遊客在環遊世界的同時,也將不文明行為帶出了國門,公共場所大聲喧鬧、不守規矩、入鄉不隨俗等逐漸成為中國遊客的“標籤”,國人常用“下車尿尿、上車睡覺、景點拍照,回來忘掉”來調侃出境游同胞。而這種所謂“中國式旅遊”也引起了外國人的關注。在以高雅自居的法國人眼中,中國遊客是有錢卻缺乏品位的“新富”。

特點

扎堆出遊

每逢假期過後,凡是旅遊歸來的人而是會先抒發一句感慨:人真多。而出國旅遊的人在感慨“人真多” 後,緊跟著的一句話十有八九會是:中國人真多。法定假日一到,世界各國的旅遊勝地便被中國人包圍。
2012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旅遊花費920元,農村居民人均旅遊花費477元,均高於歷史上全年最高水平。2013年,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發布的報告也顯示,2012年全球出境旅行人次,而中國遊客是其中最大的增長動力。
這樣的數字明表,中國人出去旅遊的,出國旅遊的人數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旅遊從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奢侈品,現在,假期、結婚、家庭日,大多數人在這些日子裡想到的唯一方式就是旅遊。

注重形式

提到去國外旅遊,中國人常這樣調侃自己的同胞:下車尿尿、上車睡覺、景點拍照,回來忘掉。在很多人看來,旅遊就是到一個地方擺個POSE,拍張照片,證明“到此一游”,至於旅遊地的風光到底好在哪,那裡有什麼文化底蘊和特色,此番旅遊的目的是什麼,大概很多時候被無意識地忽略掉了,反正“我來了,我看見,我拍照”。沒有人願意深入了解一下歷史,或者細細感受一下風景。
因為導遊規定的時間有限,景點拍照就像一場田徑運動,要消耗相當大的體力,上車自然睡覺,為下一個景點的奔波養精蓄銳。
至於下車尿尿,在國外旅遊,在可以方便的地方你若不“方便”,那你途中可能就有被憋死的危險。如去瑞士旅遊,晚間在山中盤旋復盤旋住到阿爾卑斯山 山巔的酒店花費的時間,足以讓你想跳車去尿尿。

瘋狂購物

比拍照更讓世界瞠目的,是中國遊客的瘋狂購物能力。不知從哪個黃金周開始,總是會看到中國遊客將某品牌店搶購一空的新聞。一些中國人一踏出國門,就奔到名牌店,回國時像是小搬了一次家一樣。
據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內地遊客海外旅遊期間的購物開支在亞太地區遙遙領先,平均每次出行的購物花費為874美元,折合人民幣5千多元。據說,現在很多國際大都市的商業區都設定了會講中文的導購,他們一邊看著中國遊客排隊搶購名牌包,一邊不住咂舌:“中國人真是挺有錢的。”

不文明行為

中國式旅遊在埃及神廟刻字、在野外朝猛獸扔垃圾、在羅浮宮前泡腳、馬王堆漢墓成遊客“許願池”,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頻被曝光,關於出境旅遊文明的話題受到高度關注。
馬王堆漢墓成遊客“許願池”馬王堆漢墓成遊客“許願池”
大眾旅遊”時代已經到來,旅遊路上人潮洶湧,但隨之而來的旅遊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也讓原本美好初衷頻現“囧態”。
君不見,馬爾地夫的海邊有我們的遊客在撈珊瑚;君不見,埃及金字塔上曾留下我國遊客“到此一游”的痕跡;君不見,北京十字路口眾人“組團”闖紅燈,君不見,江蘇虎丘山遊客過後垃圾泛濫……
旅遊中的陋習,不勝枚舉。下面我們就盤點一下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旅遊、出行過程中最常見的十大不文明行為:
一、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吐口香糖
豈一個“隨”字了得,丟者倒是隨心所欲了,可方便了自己卻噁心了別人。毫無疑問,隨處丟垃圾、隨意吐痰、吐口香糖無疑是我們在出行和旅遊過程中最常見的不文明行為。媒體曾多次曝光該類惡習,今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舉辦的北京草莓音樂節,三天吸引遊客25萬人次,而觀眾離場後,現場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二、上廁所不沖水,不講衛生
不沖洗廁所,“腦補”相關畫面總讓人作嘔。但是,在旅遊景區、車站、酒店等公共場所的公廁內,這種現象屢禁不止。“來也匆匆,去也沖沖”的提示語往往被置若罔聞。
三、公共場所隨便吸菸,污染公共空間
吸菸有害健康,而被動吸二手菸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覷,但是公共場所禁止吸菸卻並不容易。自己吸菸很放鬆,但讓人口密集之處,特別是是室內等封閉空間中的其他人“被”吸二手菸,實在缺乏公德。
四、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爭搶座位、相互擁擠
在捷運或者公交巴士上,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請形:擁堵在車門外的乘客們在車門打開瞬間一哄而上,直接沖向車廂的空座。我們不排除不少人會讓座給老人、孕婦和孩子,但如此爭搶和彼此推搡擁擠,實在有失風度,更有失尊嚴,讓陌生之間喪失了基本的敬意。
五、不遵守秩序,插隊、加塞
在景點排票,在車站候車,排隊、加塞讓人深惡痛絕。輕者遭人白眼或言語褒貶,重者更有遊客因插隊大打出手。2013年2月,海南龍王別院候車點,遊客曾因不遵守公共秩序插隊加塞被工作人員制止,惱怒成羞對工作人員大打出手。
六、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大聲喧譁、扎堆吵鬧
“在公共場合不能大聲喧譁”,這是從國小開始,我們就在學習的基本禮儀。然而,出行、旅遊過程中心情激動的遊客卻將這拋到腦後,三五成群不僅嬉笑打鬧,對旁人的側目甚至視而不見。殊不知,公共場所旁若無人的高聲打電話等“噪音”對的他人的侵犯,同樣令人反感,也是無公德心的表現,既有損個人形象,又影響他人。
七、景區內隨意攀爬、刻字留念,破壞景區草地、花木等
說道景區內隨意攀爬、刻字留念以及踐踏草坪、折損花木等行為,我們身邊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從萬里長城到埃及金字塔,“到此一游”成了中國遊客負面形象的“黑色”標籤;每年櫻花節,諸如武漢大學校園就會飽受遊客們高校游之苦,櫻花被各種折損,“櫻花節”成“櫻花劫”。
八、宗教場所嬉戲、玩笑,隨意拍照
廟宇、教堂等宗教場所,是具有神聖和莊嚴氛圍的場所。在宗教場所參觀時遊客打鬧、說笑以及隨意拍照的行為,不僅破壞了這種嚴肅的氣氛,更是對信教民眾的極大不尊重和冒犯。尊重他人的習俗和信仰,是起碼的禮貌。
九、大庭廣眾之下脫去鞋襪、赤膊袒胸,酒足飯飽後在剔牙、打嗝
特別是在夏季,在旅遊景點,遊客打赤腳、赤膊坦胸,實在有礙瞻觀;當眾剔牙、打嗝等行為更是令人難以忍受。
十、說話髒字連篇,舉止粗魯專橫,缺乏基本社交修養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面對部分遊客在出行時言談的粗俗、舉止的粗魯,讓人不齒的同時也讓人感到社會基本公民教育的缺失。
這“十大”不文明行為,在旅遊、出行過程中只是冰山一角,遠未涵蓋所有的不文明旅遊行為。例如,除了上述不文明行為外,旅遊、出行過程中我們常會看到諸如闖紅燈、亂停車,不遵守交通規則;衣衫不整、蓬頭垢面;隨地大小便;不分場合吃零食;吃自助餐時有好東西一哄而上,吃不完浪費;不分場合地剔牙、打飽嗝等等不文明現象和行為。
為了強化文明出行,中央文明辦和國家旅遊局早在2006年10月就出台《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倡導旅遊中的文明行為。然而,時隔8年,旅遊中的不文明行為仍然沒有太大改觀。歸結原因,部分網友表示,首要的是遊客個人素質亟需提高,其次政府應加強對公民的宣傳教育,固然,我們需要有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的勇氣,但人在旅途,我們更需要旅遊過程中的保持良好素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你的旅行,不論走多遠,但要記住:“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你有關”。

原因

中國式旅遊繁榮的另一面,是國人的旅遊形式和意識的浮躁。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旅遊是一種兼具物質與精神雙重屬性的高層次消費活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旅遊的理想境界了,但現代人旅遊的基本目的是放鬆解壓,說白了就是好好玩玩。可這玩也是要有內容的,在巴黎鐵塔吹風和在名品店前排隊,看到的風景肯定是不一樣的。
溫飽過後對食物的要求倘若還停留在填飽肚子的階段,那永遠都成不了一個幸福的吃貨。比如去巴黎旅遊,應該是為了參觀羅浮宮,進行一次文化之旅,或是為了參加課程,學習如何製作朱古力,而不是一頭扎進名品店裡買名牌包。

應對措施

政策性規範

為提高公民文明素質,塑造中國公民良好國際形象,有關部門多措並舉:
2006年,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聯合頒布《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中國公民國內旅遊文明行為公約》;國家旅遊局完善旅遊團行前教育、告知制度,制定文明出遊手[1]冊和行前教育規範。
2013年8月,中央文明委召開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素質電視電話會議,強調強化文明出遊意識,塑造國家良好形象。中國國際旅行社並發出中國公民出境文明旅遊行動倡議。中國遊客不文明行為正在接受導正。

導遊將加強文明勸導

2013年7月,中國國際旅行社發出中國公民出境文明旅遊行為倡議。該社將加大對出境游領隊的禮儀規範培訓,對內進行經驗教訓宣傳;
另一方面,在與遊客所簽署的《出境旅遊契約》後附《中國公民出境文明旅遊倡議書》和《中國公民出境旅遊文明行為公約》,並在出團說明會上向遊客講解。
在出境旅遊過程中,領隊將利用每天出發前的時間與各位遊客學習用當地語言來講日常文明禮貌用語,如發現遊客有不文明行為,領隊將會及時提醒。
從根本上來說,導遊的勸導式教育不見得能解決根本問題,國民素質教育也該成為各方重視的大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