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創業初期,動盪調整,遷址重建,改革發展,轉企改制,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備設施,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榮譽表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資質證書,文化傳統,形象標識,精神文化,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創業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建築工程部派出以張恩樹為首的考察團到蘇聯考察建築機械化的有關問題,並於1956年2月組織籌建建築機械化研究所。
1956年7月19日,國家建築工程部發文成立《建築組織及機械化研究所》,辦公地址在北京北郊小黃莊。
1956年10月,經建築工程部批准,建築組織及機械化研究所併入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成為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組織與機械化研究室。
1957年底,研究室的大部分工程技術人員被下放到廣東江門勞動鍛鍊。
1957年12月,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籌備)10餘人併入建築工程部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組織及機械化研究室。
1958年8月,下放到廣東江門的人員回來組建建築組織及機械化研究室。
1960年下半年,施工技術研究室與建築機械研究室合併為施工機械化研究室。
1961年下半年,研究室又進行了組織機構調整,分為9個專業研究組。
1964年6月,經國家建委批准,施工機械化研究室再次更名為“建築科學研究院施工機具研究所”,設有土石方室、吊裝運輸室、混凝土室、砌築與裝修4個專業室。
動盪調整
1966年6月,建築科學研究院施工機具研究所由北京全部遷到西安市胡家廟重新建所。
1969年11月,國家建築工程部將施工機具研究所劃歸建築工程部第五工程局,業務範圍仍然面向全國。
1970年初,機具所又由西安胡家廟搬遷到西安小南門外張家村,與西安安裝技校合併為陝西省建工局建築機械修造廠,合併後被編為陝西省建工局建築機械修造廠的一個研究室。
1972年,根據國家建委的指示精神,下放到農場勞動的知識分子分批回原單位工作,當時名義上是恢復研究所,而實際上仍然是修造廠的一個研究室,工作按著國家建委下達的任務進行。
遷址重建
1977年9月,國家建委決定將陝西省建工局原建築施工機具研究所收回,歸國家建委建築科學研究院領導,改名為建築機械化研究所。
1978年,國家建委副主任任朴齋,建工總局副局長閻子祥和科技局局長兼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哲民和科技局程希局長等領導曾先後到西安視察工作並看望機具研究所的同志。
1980年秋,機械化所由西安搬遷到河北廊坊,從此建築機械研究所有了自己的研究、生產、生活場所,為後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發展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了關於以城市改革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科技體制開始進行改革。建設部把建築科學研究院作為部的改革試點單位,建研院把機械化所作為院的改革試點單位之一。所黨委於6月提出了機械化所的改革試點方案,經建研院黨委批准後,於7月1日起開始實施科技改革。
1984年9月起,所里的黨政工作分開,實行所長負責制和任期制,黨組織發揮保證監督作用,支持所長按規定充分行使職權。
1989年,進行了戰略調整,將單純的技術轉讓轉變為自主消化先進技術、製造產品、服務社會,實施技-工-貿一體化,踏上了科技產業化的征程。
轉企改制
2000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套用開發型科研院所轉制為科技型企業的科技體制改革戰略部署,研究院自2000年10月起由科研事業單位轉制為中央直屬的科技型企業。按照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安排,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和原建設部北京建築機械綜合研究所合併組建成
北京建築機械化研究院,分設北京部和廊坊部,廊坊部作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分支機構繼續保留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名稱開展相關業務。
2010年1月,研究院被
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全國企事業智慧財產權試點單位。
2018年,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更名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擁有包括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市級專家、教授級專家以及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幹在內的人才隊伍。中心實驗室本部有員工25人,其中研究員3名,高級工程師15名,工程師7名,碩士研究生10名。
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梁匡時、汪錫齡、王東紅、田廣范、李守林
住建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劉元洪
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羅文龍
科研部門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有事業部5個、外埠機構6個、下屬研究機構11個,以及國家級科研機構12個、省部級科研機構9個。此外,還有8個專業委員會掛靠在研究院。
省部級中心(實驗室):住建部防災研究中心、住建部供熱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綠色建筑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綠色建築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市地基基礎與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檢測技術北京市工程實驗室、住建部建築工程標準技術歸口單位、住建部空調淨化設備標準技術歸口單位、住建部機械設備與車輛標準技術歸口單位
外埠機構:深圳分院、西南分院、天津分院、海南分院、廈門分院、上海分院
研究機構:建築結構研究所、地基基礎研究所、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空氣調節研究所、建築物理研究所、建築材料研究所、建築防火研究所、綠色建築技術中心、科技發展研究院、標準研究院
設備設施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中心實驗室本部位於河北省廊坊市,同時在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陝西省三地設立辦事處。中心擁有固定的辦公及實驗場地,其中辦公占地面積386.95平方米,辦公房屋面積1302.81平方米;試驗檢測占地面積1931.42平方米,房屋面積3480.47平方米。配備了可以用於起重機械和電梯整機及其部件試驗的各類儀器設備200多台套。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共完成科技成果300多項,承接非標機械設備和工程項目200多項,制定、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250多項,獲得專利50餘項,有70項成果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
獲獎時間 | 獲獎項目 | 獲得獎項 |
---|
| | |
| 起重升降及作業平台綜合裝備與安全監控管理平台研究與產業化 | |
| | |
| | |
| | |
| | |
| | |
|
學術期刊
《
中國電梯》雜誌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主辦,是
中國電梯協會會刊,創刊於1990年2月。多次獲得建設部優秀科技期刊獎、河北省優秀期刊獎、北方地區優秀期刊獎;2001年被新聞出版總署列為“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2014年被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確定為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自2018年第1期起,雜誌在“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上網。
《建築機械》雜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主辦的行業綜合性科技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建設部優秀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用刊。
榮譽表彰
2009年10月,研究院在建國六十周年工程機械行業成就展中被評為工程機械產業促進獎(科研院校)。
2011年,研究院被河北省科技廳評為河北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公共服務示範機構。1月,被科學技術部評為“十一五”國家科技計畫執行優秀團隊獎。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國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之一,具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和建築技術科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建有土木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1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與
清華大學、
同濟大學為聯合培養博士生的合作單位。自2012年始,根據教育部下達的專項計畫,研究院分別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每年招收土木工程學科領域的聯合培養博士生若干名。聯合培養博士生的生源優先從相關高校的直博生、碩轉博生源中選拔。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碩士點:土木工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碩士點:岩土工程、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建築技術科學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博士點:岩土工程、結構工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土木工程
教學建設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有博士生導師37人和碩士生導師90餘人,每年可招收5名國家計畫博士和10名國家計畫碩士,自1978年以來已培養博士生96名、碩士生302名。碩士生學制為二年半,博士生學制為三年。碩士研究生第一年在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基礎課,第二年返回跟隨導師完成課題及畢業論文;博士研究生在清華大學等高校選修課程。
資質證書
根據2020年11月研究院官網顯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擁有國家實驗室認可證書、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統一使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形象標識。
精神文化
四品:品德、品質、品牌、品位;
三出: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
兩個有利於:有利於企業長期可持續健康發展、有利於員工素質和生活水準不斷提升;
一個目標:追求卓越,服務社會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