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以下簡稱分會)是按建設學科領域的劃分和學術研究的需要組建的中國建築施工領域的學術性團體,是中國建築學會領導的、由全國建築業中從事施工及科研的技術工作者及單位自願組成的專業性社會學術團體。英文名稱:China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stitute,英文縮寫 CBCI。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成立於1977年。分會的宗旨是:團結廣大建築施工技術工作者,推動我國建築施工技術進步,促進建築施工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建築施工技術技術普及和推廣,促進建築施工科技人才成長和提高,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發揮橋樑與紐帶作用,為我國建築施工技術發展服務。

分會的主要任務是:廣泛深入地開展施工技術和學術理論的交流與學術課題研討,促進建築施工技術的科技創新與推廣套用;開展施工技術科技諮詢、項目評估、技術評價、成果鑑定、技術培訓等,促進建築施工科技人才成長和提高。

基本介紹

  • 公司名稱: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
  • 外文名稱:China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stitute(縮寫 CBCI)
  • 總部地點:北京,河北廊坊 (秘書處)
  • 成立時間:1977年
  • 經營範圍:加強技術交流,促進行業進步
  • 公司性質:行業組織,學會
第九屆理事會,歷屆理事會,工作條例,重點工作,

第九屆理事會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第九屆理事會2014年換屆成立。理事長由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毛志兵擔任,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黃強任常務副理事長。分會秘書處掛靠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分院副院長劉子金擔任第八屆理事會常務理事長兼秘書長,吳學松任常務副秘書長,李景芳任副秘書長。聶建國,劉子金,龔 劍,楊健康,馮 躍,蔣立紅,賈 洪,楊 煜,王新泉,陳祖新,葉重農,王 甦,侯海泉等13人任副理事長,來自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的理事有153名。
理事長:毛志兵
常務副理事長:黃 強  副理事長: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
聶建國,劉子金(兼秘書長),龔 劍,楊健康,馮 躍,蔣立紅,
賈 洪,楊 煜,王新泉,陳祖新,葉重農,王 甦,侯海泉
常務副秘書長:吳學松
副秘書長:李景芳
顧 問:
葉可明,肖緒文,楊嗣信
常務理事:
丁學鋒,馬 棟,馬榮全,王衛東,王 華,王俊嶺,王美華,王愛勛
令狐延,史 勇,孫偉民,吳 飛,吳學松,宋二祥,張志明,張 琨,
李桂江,李晨光,李景芳,李向陽,杜嘉俊,邱錫宏,陸總兵,陳湘生
岳建偉,苗若愚,范 毅,鄭 剛,姚 剛,唐來順,徐 偉,柴 琳,郭正興
郭紅仙,郭彥林,黃建民,龔振斌,游大江,焦安亮,程 傑,蔣金生,
譚立新,薛 剛,謝為金,熊信福,蔡叢兵
理 事:
丁建華,於 科,馬小軍,尹洪江,王永祥,王宏業,王建林,王榮香
王海兵,付勇攀,龍莉波,劉 波(九江),劉 波(武漢),劉秋林,劉琰琳,
呂 岩,孫國春,孫維振,朱衛中,朱希江,朱忠厚,朱武衛,朱毅敏,許蘇華,
何 穆,余 流,吳義忠,吳純璽,吳祥紅,宋愛民,應群勇,張 曄,張雲富,
張世利,張志利,張 銘,李 琰,李 軍(中建二局),李 軍(中國新興),李驍波,
李家衛,李群虎,楊發兵,邸小壇,鄒 明,陳漢昌,陳延偉,陳鈞頤,周予啟,
周冬良,周 沖,孟文清,孟 剛,林力勛,羅進元,范業庶,金 睿,金劍波,
姜傳庫,姜慶遠,趙玉章,趙雪鋒,郝英華,徐 騁,聶亞輝,袁 梅,袁銀芝
郭院成,顧瑞南,高 淵,高寶檢,崔曉強,常 欣,梁曉榮,章貴金,黃 振,
黃永根,黃延錚,黃 新,舒奕榮,謝繼義,韓兵康,樓躍清,藍九元,廖前哨,
魏成明

歷屆理事會

第一屆委員會 成立時間:1977年 
成立地點:北京
掛靠單位:建委施工局
主任委員:馮舜華
第二屆委員會 成立時間:1982年
成立地點:北京
掛靠單位:建設部建築管理局
主任委員:楊 慎
副主任委員:梁國榮 劉導瀾 沈汝松 肖紹統 張耀宗
委 員:楊 慎 梁國榮 劉導瀾 沈汝松 肖紹統 張耀宗 劉達文 余志成 張士文 趙華海 盛兆德 雷達伯
劉兆豐 秦惠民 吳元偉 馬清源 陳錫瀾 盛承楷 蔡澤芳 張昌倫 王明珊 譚殿章 陳叔榮 李傑凡
於明水 孫岩山 崔學閔 高 潔 宋樂初 曹炳正 黃超雄 柯士銑 黃智民 黃惠明 周延豐 陳 焯
項學漢 趙中寶 張國祥 戴行孝 許 炤 陳家輝 陳鐸康 陳雷卿 吳世英 裴鐘棠 路啟藩 翟向達
宋國秉 甘紹熺 江景波 凌崇光 程作渭 方先和 王學涵 馬 越 吳松柏 馬成福 喇華藩 白崇昌
李俊峰 強十渤 葉政青 劉暉明 劉樹禮 吳開明 吳新璇 王蕘生
第三屆委員會 成立時間:1984年
成立地點:山東
掛靠單位:建設部建築管理局
主任委員:劉導瀾
副主任委員:梁國榮 沈汝松 肖紹統 吳世英 宋國秉
委 員:梁國榮 劉導瀾 沈汝松 肖紹統 宋國乘 吳世英 劉達文 余志成 付洪恩 趙華海 盛兆德 雷達伯
劉兆豐 秦惠民 陳錫瀾 盛承楷 張昌倫 王明珊 譚殿章 陳叔榮 李傑凡 於明水 孫岩山 崔學閔
高 潔 曹炳正 宋人傑 柯士銑 黃智民 黃惠明 周延豐 趙中寶 張國祥 許 炤 陳家輝 陳鐸康
劉鶴年 裴鐘棠 路啟藩 翟向達 馬世昌 路 平 沈季民 甘紹熺 江景波 方先和 林文虎 喇華藩
白崇昌 李俊峰 葉政青 劉暉明 劉樹禮 吳升明 吳新璇 顧張根 施炳華
第四屆委員會 成立時間:1986年12月
成立地點:南昌市
掛靠單位:建設部建築管理局
主任委員:劉導瀾
副主任委員:沈汝松 張耀宗 何建安 吳世英 宋國秉
委 員:劉導瀾 沈汝松 張耀宗 何建安 吳世英 宋國秉 趙鴻岐 余志誠 趙立文 雷伯達 劉兆豐 孫岩山
於明水 李傑凡 劉經亞 張昌倫 陳錫瀾 蔡澤芳 秦惠民 孫叔榮 佟蔭康 張國祥 許 炤 陳家輝
鄧浦東 崔學閔 高 潔 宋人傑 張生棣 柯士銑 黃智民 周延豐 項學漢 趙中寶 戴行孝 劉鶴年
張志德 裴鐘棠 虞孝彤 蔣協炳 甘紹熺 趙志縉 王學涵 林文虎 史義福 白崇昌 李俊峰 葉政青
劉暉民 顧張根 陳嫣兮 馬世昌 吳新璇 盛承楷 路 平 劉樹禮 付鴻恩 張維
第五屆委員會 成立時間:1990年5月9日
成立地點:煙臺市
掛靠單位: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所
顧 問:劉導瀾 沈汝松 吳世英 肖紹統 劉達文
主任委員:何建安
副主任委員:(按姓氏筆劃為序);葉可明 宋國秉 余志成 鄭念中 羅竟寧 梁匡時
委 員:(按姓氏筆劃為序—專業學組除外):
於明水 王明珊 王蕘生 尤建堂 方展和 萬月映 包秀成 甘紹熺 葉可明 劉兆豐 劉旋金 劉經亞
朱航征 呂茂達 許 炤 李允中 李紹業 李俊峰 李國興 何建安 宋國秉 余志成 張希黔 張志德
張昌倫 張國祥 張鐵錚 陳培權 陳楚炳 陳家輝 陳錫瀾 楊天宇 楊春溪 楊 靖 楊清龍 林文虎
周培恩 龐世亮 羅竟寧 鄭念中 鄭樹旌 趙中寶 趙志縉 趙恩泰 柯士銑 梁匡時 袁純段 袁必勤
袁伯源 高 潔 凌片民 桂業琨 郭化民 郭時東 郭憲忠 黃榮輝 黃智民 崔學閔 諸家麟 虞孝彤
蔡澤芳 裴鐘棠 田桂茹 劉樹禮 孫宜宜 李承孝 吳新璇 陳德山 周兆桐 施炳華 葉林標 吳耘勤
秦春芳 盧忠政 陳桂棋
第六屆理事會 成立時間:1995年
掛靠單位: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所
理 事 長:何建安
副理事長:韓立群 梁匡時 羅竟寧 葉可明 宋國秉 鄭念中 孫連溪
秘 書 長:袁必勤
副秘書長:張蓉娟 華一清
理 事:略
第七屆理事會 成立 時間:1999年11月
成立地點:深圳市
掛靠單位:中國建築技術集團有限公司
常務副理事長:鄭念中
副理事長:葉可明 孫振聲 陳如桂 胡德均 韓立群 李志明 劉 偉
顧 問:孫連溪 何建安 宋國秉 羅竟寧 梁匡時
秘 書 長:黃 強
副秘書長:李子新 陳國君
理 事:袁振隆 鄭念中 黃 強 陳國君 邸小壇 張 雁 劉 偉 方月映 仲繼壽 張峰玉 竺召煒 陳湘生
馬建昌 李志明 彭宣常 艾永祥 趙玉章 韓立群 羅英權 葉林標 李清江 韋 偉 史 良 柴效增
張金序 虢明躍 史如明 王存貴 鄧明勝 肖緒文 朱 嬿, 宋二祥 劉宗仁 毛由田 郭正興 姚 剛
應惠清 孟祥書 戴宗仁 湯天鵬 蘇志奇 劉良季 高曉明 梁培棟 黃慧芳 崔積榮 李英海 孫宣忠
楊德安 王允恭 葉可明 張易謙 盧梅艷 范慶國 蔡忠明 易文勇 袁內鎮 譚先康 魏章和 廖路安
刁愛國 劉亞非 趙正嘉 蔡澤芳 姚光恆 黃國強 鄭永朝 吳 飛 趙惠忠 管延河 劉經亞 逄振輝
許國忠 陳魯生 侯偉生 高本禮 張鴻勛 劉梅生 李增堂 劉小敏 張潤民 黃步安 陳如桂 曹華先
楊紹祺 洪海靈 劉友先 李子新 譚新亞 羅進元 付歲紅 孫強民 龔文璞 盧國洪 謝炳賢 李禎祥
杜照國 趙大業 張志連 胡德均 王學旺 張中一 盧二昌 楊 軍
秘 書:凌 莉
第八屆理事會 成立時間:2010年
理事長: 黃強
副理事長:劉子金,馮躍、龔劍、肖緒文、楊健康,葉重農
秘書長:劉子金
副秘書長:吳學松

工作條例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工作條例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第九屆一次理事會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以下簡稱分會)是中國建築學會領導的、由全國建築業中從事施工及科研的技術工作者及單位自願組成的專業性社會學術團體。英文名稱:China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stitute,英文縮寫CBCI。
第二條分會的宗旨是:團結廣大建築施工技術工作者,推動我國建築施工技術進步,促進建築施工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建築施工技術技術普及和推廣,促進建築施工科技人才成長和提高,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發揮橋樑與紐帶作用,為我國建築施工技術發展服務。
第三條分會的主要任務是:廣泛深入地開展施工技術和學術理論的交流與學術課題研討,促進建築施工技術的科技創新與推廣套用;開展施工技術科技諮詢、項目評估、技術評價、成果鑑定、技術培訓等,促進建築施工科技人才成長和提高;完成學會及政府有關部門委託的其它工作。
第二章 成員
第四條申請加入本分會理事會的成員(個人會員),須具備下列條件:
(一)遵守中國建築學會章程,承認本分會工作條例;
(二)有加入本分會的意願;
(三)在本分會的業務(行業、學科)領域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社會資望和一定的代表性。
第五條加入分會理事會的程式是:
(一)提交書面入會申請書;
(二)由本分會秘書處審核後,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
(三)加入本分會理事會,同時成為中國建築學會會員;
(四)交納會員會費;
(五)由本分會頒發理事證,由中國建築學會頒發會員證。
第六條理事會成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本分會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本分會組織的有關活動,優先取得分會的資料和幫助;
(三)對分會工作的批評、建議權和監督權;
(四)入會自願,退會自由。
第七條理事會成員應履行下列義務:
(一)執行分會理事會決議;
(二)維護本分會合法權益;
(三)完成理事會或秘書處交辦的工作;
(四)關心分會工作,隨時向分會反映情況,及時向分會提供學術論文、研究成果、調查報告和信息資料;
(五)按規定繳納會費。
第八條理事會成員退會應書面通知本分會,交回理事證和會員證。會員退會後,如欲重新入會,須按新申請入會的程式辦理。
第九條理事會成員不按規定繳納會費或連續兩年不參加本分會活動的,視為自動退會。
第十條理事會成員如有嚴重違反學會章程的行為,經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表決通過,予以除名。
第三章 組織機構
第十一條分會實行民主辦會並設理事會,理事會成員以民主選舉與民主協商方式產生,並報學會批准。
第十二條分會理事會的任期為每屆四年,如遇特殊情況須提前或延期的,應事先報學會批准,延期換屆最長不超過1年。
第十三條分會理事會一般一年召開一次全體會議,特殊情況下可採用通訊形式召開。根據開展工作需要,可適當增加召開次數。常務理事或副理事長以上人員會議每年召開1至2次。
第十四條理事會的主要職權和任務是:
一,修改分會工作條例;
二,審議分會工作報告;
三,確定分會工作方針和任務;
四,聘請分會名譽理事長、顧問;
五,選舉分會正副理事長、秘書長;
六,審議有關重大問題。
第十五條理事會的理事人數結合分會實際情況確定,常務理事人數一般不超過理事人數的1/3。
第十六條分會理事會設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人數根據工作需要確定,秘書長1人,副秘書長2-3人。由理事會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四年。理事長、副理事長的任職年齡一般不超過70歲;秘書長、副秘書長的任職年齡一般不超過62歲。理事中50歲以下的應不少於1/5。
第十七條理事會下設秘書處,負責分會日常工作。秘書處設在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機械化研究分院。秘書處在理事會閉會期間,行使理事會賦予的下列職責:
一,執行理事會及理事長會議的決議;
二,制定本分會工作計畫;
三,收集、整理、編輯、傳遞各成員發來的信息、資料和經驗;
四,籌備理事會會議;
五,負責聯絡各理事成員(單位)和處理分會日常工作;
六,及時向理事會反饋和匯報各類信息和日常工作。
第十八條分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立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建築設計獎評審委員會、優秀工程施工案例評審委員會、優秀項目總工評審委員會等非常設組織,由秘書處管理並組織相關活動。
第十九條分會的換屆改選由當屆理事長牽頭組成籌備組,按有關規定實施。換屆前須向學會報送包括理事名額、名額分配、更新比例、正副理事長及秘書長人選、選舉方式在內的“換屆方案”,經學會審查批准後實施。
第四章 專業委員會
第二十條 根據建築施工科技發展,分會可以按不同專業領域設立專業委員會,全稱為“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專業委員會”)。
第二十一條 專業委員會的宗旨是團結建築施工相關的特定專業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開展有關研究、諮詢和交流工作,探討技術發展方向,加強相互合作,共同推動建築施工科技發展。
第二十二條 專業委員會由國內建築施工相關技術領域的專家學者組成,根據需要可吸納與之相關的其他領域的專家。專業委員會秘書處掛靠在國內有影響的並被業內廣泛認可的企事業單位、大專院校等,一般設在主要發起單位。
第二十三條 專業委員會開展活動、對外宣傳須使用冠有所屬社會團體名稱的規範全稱,即“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專業委員會”。
第二十四條 分會秘書處負責制定管理辦法和專業委員會的設立、撤併或更換秘書處掛靠單位,受理工作建議和意見,並協助專業委員會開展工作。
第二十五條專業委員會連續兩年以上不開展活動、不參加分會活動、不完成分會布置工作的,或違反相關規定且比較嚴重的,經過分會副理事長會議同意可以考慮該撤併該專業委員會或更換秘書處掛靠單位。
第二十六條 分會目前設立的專業委員會有:基坑工程專業委員會、BIM套用專業委員會、模板與腳手架專業委員會、防水技術專業委員會、砼施工專業委員會、砼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專業委員會、冬季施工專業委員會、高等學校建築施工學科研究會。
第二十七條專業委員會應組織其成員參加每年召開的建築施工分會年會活動,一般不少於5-10人。
第二十八條專業委員會每年11月上旬須向分會秘書處書面匯報當年的工作情況和下一年度工作計畫,分會秘書處匯總後上報學會。
第五章 經費
第二十九條分會經費來源:科技活動專項補助費;掛靠單位以及企事業單位的資助;技術諮詢、服務收入;協助學會發展會員的會費留成。
第三十條會費收繳標準:根據《中國建築學會章程》規定,會費收繳標準為:會員會費100元/年、資深會員1000元/年、外籍會員1000元/年(含港澳台地區);團體會員理事單位10000元/年。本分會不另外收取會費。
第三十一條分會經費主要用於本條例規定的業務範圍和事業的發展,不得在會員中分配。
第三十二條根據民政部、中國建築學會等部門的規定要求,分會依託掛靠單位建立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保證會計資料合法、真實、準確、完整。
第三十三條本分會的資產,任何單位、個人不得侵占、私分、挪用和任意調撥。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四條本條例於2014年8月22日經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第九屆理事會會議審議通過開始執行。
第三十五條本條例的解釋權由理事會授權秘書處進行解釋。
2014年8月22日
 

重點工作

——毛志兵理事長2014年8月22日在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第九屆理事會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施工分會第九屆理事會正式成立了,大家選舉我擔任理事長,這是對中建公司和我的信任,更是對第九屆理事會全體同事們的信任和重託。第八屆理事會在建築學會和黃強理事長的領導下,在理事會和各位副理事長及廣大會員單位的支持下,經過分會全體工作人員共同努力,分會在加強行業技術交流、推進技術進步、提高隊伍素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新一屆理事會的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此,我要代表本屆理事會向黃強同志為首的上屆理事會全體成員和秘書處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支持分會的各項工作。同時,我願和新一屆各位副理事長一起團結帶領全體理事和秘書處的同志們,以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為目標,充分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認真做好分會的各項工作,為促進建築施工技術進步,為廣大建築施工技術工作者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台,努力開創建築施工事業美好的明天。
本屆理事會任期正處於我國建築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完成“十二五”、迎接“十三五”的承上啟下階段,建築施工技術不斷創新、蓬勃發展,建築施工分會作為行業進步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有責任有義務為促進行業的改革發展、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加快行業技術進步和提升技術水平、引領行業發展開展工作。藉此機會,結合當前和今後建築業發展趨勢,談一下建築施工分會今後主要工作的幾點思考:
1 加強綠色建造技術研究和推廣
綠色建築是當前建築行業發展的主要潮流之一,綠色建造是實現綠色建築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評出綠色建築標識項目1446個,綠色建築面積達到1.6億平方米,2014年預計將新增綠色建築1.7億平方米。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並強調指出: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
綠色建築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本要求。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主要指標顯示,城鎮綠色建築占新建建築的比重將由2012年的2%提高到2020年的50%。
綠色建築是當前建築行業的發展方向,是未來建築的主導趨勢,綠色施工是實現綠色建築的必然過程。
建築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從傳統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約型方式轉變,建造方式從勞動力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綠色建造、綠色施工正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途徑之一。實施綠色施工,通過改進施工技術,加強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以項目管理和技術集成為切入點推廣綠色施工,充分利用BIM技術,實現管理信息化和施工信息化,提高綠色施工整體水平,進而提升建築企業的生產效率。加大資源配置,推進綠色建造,需要統籌規劃、多措並舉、協同支撐:
1)工程總承包是實現綠色建造的體制保證;
2)BIM技術是實現綠色建造的有效手段和支撐;
3)建築工業化是實現綠色建造的技術保證;
4)綠色建材是綠色建造的物質保證;
5)從業人員的職業化是實現綠色建造的人力保證。
建築施工分會和相關企業應該積極開展綠色施工技術的研究與工程套用,積極套用“四新”技術,逐步發展以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建築工業化體系,通過推廣節能低噪機具使用、提高預拌砂漿使用率、現場模板使用周轉次數等措施,減少建築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建築施工垃圾的減量化。
建築施工分會要多組織綠色建築、綠色建造、綠色施工技術交流活動,積極推廣先進施工技術和經驗,為實現綠色建築發展目標而努力,推動建築行業轉型升級。會員單位應該踴躍參與和積極支持。
綠色建築、綠色建造、綠色施工並不意味著企業必須要增加投入、影響工期和經濟效益,相反,通過科學設計、技術革新和精細管理,會增進企業的綜合效益,不僅可以像以前一樣繼續向經營和成本要效益,還可以向技術、管理和創新要效益。
2 推進設計施工一體化與信息化技術套用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下,隨著建築技術的進步,建築業在市場規則、產品結構、項目管理模式、人力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建築行業設計、採購、施工各個環節分離的傳統工程建設模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新的建築市場需求。探索和推廣適合國內建築企業發展特色的工程總承包模式已成為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國內各大型建築企業的普遍共識和必然選擇。
推進設計施工一體化的總承包項目管理方式,將對建築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可為實施綠色建造提供保證。在傳統工程承包模式中,承包方的職責主要停留在按圖施工上,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工程總承包模式則促進施工企業以項目全過程經營理念為核心,統籌策劃、協調管理,關注與推進深化設計和材料設備採購環節,綜合實現項目效益最大化。
實現設計、採購、施工三環節的協作,可以解決長期以來設計、採購、施工相互脫節和相互制約問題。設計人員在設計階段就能考慮到施工工藝和現有施工技術,從設計源頭開始推進綠色施工,使設計圖更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減少施工、採購難度,改善目前設計企業施工圖不夠深入的問題。
設計施工一體化有利於控制工程建設造價。設計、施工、採購之間密切配合,可以提高設計人員對項目投資的關注,避免設計和造價控制脫節。通過方案最佳化、設計最佳化,實現降本增效、節能降耗和可持續發展。同時減少由於設計和施工人員溝通不暢而造成的設計變更和工程返工等問題,實現施工倒逼設計最佳化。
設計施工一體化有利於工程設計改進,加快技術創新。設計、採購、施工方增加彼此間的了解,設計人員可以將發現的問題運用到後續工程設計的持續改進中,提高工程設計水平;而採購、施工工程師能夠提高採購和施工管理效率與質量,提升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
設計施工一體化有利於提高工程項目管理水平。設計、採購、施工一體化的實施,利於逐步提升國內工程總承包行業的服務水平,實現工程總承包行業向知識密集型轉化,同時培養一批懂設計、採購、施工管理的複合型人才,加快與國際市場的接軌。
中國建築業正處在從傳統建築業向現代化建築業轉型的關鍵時期。管理半徑的擴大,對企業的管理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通過信息化實現管理現代化,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為建築企業的共識。
信息化建設不僅是一場技術變革,更是一種思維更新和管理創新。設計施工一體化企業信息化建設涉及範圍廣、層次深、信息量大,是一個龐大的複雜的系統工程。企業的信息化過程是個循序漸進、逐步完善的過程,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最終目標是提高企業的協同管理能力和經營水平,為企業創造價值。
BIM技術被認為是建築信息領域又一次革命,將改變傳統的建築管理理念,能引領建築技術走向更高層次。BIM技術的全面套用,將大大提高建築管理的集成化程度,同時還可以促進建築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設計和施工的一體化,為建築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一種有效技術保障。使得建築設計、工程施工、運營管理乃至整個工程的質量和管理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在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縮短工期、保證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建築施工分會依託中國建築學會這個建築師搖籃,要充分發揮設計與施工密切聯繫的優勢,加強設計與施工聯動,推進設計施工一體化,推動以信息化建設促進施工企業管理創新。
3 積極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的發展
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建築行業提出了轉型發展的新要求,建築工業化以其綠色、節能、環保、優質、高效等集成優勢,必將成為提升建築工程精益建造水平,推動建築產業經濟結構轉型的動力。新型建築工業化作為轉型方向之一已經越來越明朗,如何抓住這個機遇,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是需要全行業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次年會主題“發展建築工業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這是順應了建築工業化發展趨勢,希望大家深入交流。
建築企業向新型建築工業化方向轉型,必須從兩方面做好準備,一是要掌握工業化的建造技術,這是轉型成功的關鍵。研究和建立企業自主的標準體系和建造工法,這是轉型成功的核心,未來誰掌握了標準和工法誰就掌握了市場,誰就能在新一輪變革中掌握先機、贏得主動。 二是在向新型建築工業化方向轉型時一定要從傳統的管理模式中走出來,從房屋建造的全過程、全系統的角度整體推進、協調發展,要建立全產業鏈集成管理模式,重點推進工程總承包,通過整合、最佳化產業資源來實現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尤其在建築工業化發展的初期,社會化程度不高、專業化分工尚未形成的前提下,只有按照這種模式,才能把整個產業化技術和管理模式固化下來。這兩方面缺一不可,在推進新型建築工業化過程中,牢牢抓住這兩個方面,就抓住了工作重點,堅持下去,就能夠實現發展的目標。
對於具有不同資質的建築企業,其轉型方向也應該不同。大型建築企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個業結構,推進集團化現代建築企業建設,發展成集工程設計、物資採購、施工承包於一體的綜合性總承包企業。在成片住宅建設中,實行各種形式的設計、施工一體化總承包,強化科研、設計、施工之間的雙向信息反饋,積極採用工業化施工手段和新型建築體系,發揮企業的總體技術優勢。對於只有施工資質的企業來說,可以向專業化施工方向轉型,從項目管理公司向工程公司轉型,突出專業化施工能力,形成專業化的施工隊伍。
依託建築工業化促進轉型發展,既要有戰略發展規劃也要落實到操作層面;既要有政策引導也要有市場調節;既要有技術支撐也要有產業發展,既要有輿論宣傳也要有資源投入。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需要較高水平的技術、裝備、標準規範來支撐。要形成與工業化建造方式相匹配的建設管理、科研、設計、施工、安裝、運維的建造體系,要全面提升施工現場裝配和機械化生產能力,要形成系列化、多樣化預製構件和建築部品供應體系,採用新型的結構體系和新型節能材料是實現建築工業化的重要舉措,符合我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方向,是實現建築業現代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切入點。
建築工業化是今後我國建築業的發展重要方向。因此,要儘快的適應發展建築市場和繼續深化建築業體制改革的要求, 吸取我國幾十年來發展建築工業化的歷史經驗與教訓,以及國外的有益經驗和做法;綜合考慮我國建築市場接受程度、技術發展水平、地區間差異, 以及勞動力資源的特點;重點針對房屋建築,特別是量大面廣、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關的住宅建築實施建築工業化,比如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建設,再逐步在商品房中推廣套用。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節能環保要求在提高,勞動力成本在增長,這些逐漸成為制約建築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從巨觀層面講,建築工業化是中國建築施工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建築工業化能大幅減少用工、縮短工期、降低勞動強度、節能降耗、提高綜合效益,完全體現了轉型升級的本質要求。參照國際上建築業的發展過程,推廣適合工業化生產的預製裝配式混凝土、輕鋼結構等建築體系,加快發展建設工程的預製和裝配技術,提高建築工業化技術集成水平。積極推行住宅全裝修,鼓勵新建住宅一次裝修到位或選單式裝修,促進個性化裝修和產業化裝修有機結合、相得益彰。
隨著建築工業化的不斷升溫,PC這個名詞也被自上而下地頻繁提及。但是不能簡單地將預製裝配式混凝土(PC)與建築工業化、綠色建造等概念劃上等號,發展建築工業化不等於排斥現澆,也不等於盲目地追求高預製率。要堅持“適用、經濟、美觀”原則,因地制宜,理性發展。
4 找準學會定位,突出工作重點,引領行業發展
中國建築施工分會是由國內從事建築施工、科研、教學等企事業單位自願組成的全國性社會學術團體,是建築施工人才集中的組織,對促進建築施工技術進步、努力提高建築施工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築施工分會今後要發揮好橋樑和紐帶作用,研究如何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增強服務能力,把加強技術交流,引領行業發展,促進建築施工技術進步,提高建築施工質量作為分會工作重點。同時,分會在為行業服務的各項活動中不斷提高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分會每年舉辦一次建築施工分會年會,根據建築施工技術發展方向和熱點,確定技術交流會議主題,通過大家共同努力,將建築施工分會年會辦成內容豐富、引領建築施工技術發展、會員和施工企業以及相關單位主動參與、行業影響力大的盛會。另外,分會每年召開一至兩次常務理事以上的交流、研討會,探討行業熱點問題,交流行業先進技術。可以由副理事長、常務理事單位協辦或承辦。
今年5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召開的全國建築業改革發展暨工程質量安全會議和7月1日發布的《關於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體現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的領導班子貫徹落實黨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的決心和意志。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王寧在全國建築業改革發展暨工程質量安全會議上的講話提出了今後一段時間建築業改革發展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8個問題,要求在新形勢和新任務下,要帶著強烈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行業發展要求,抓住關鍵問題和主要矛盾,促進建築業更好更快發展。《關於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的出台,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認真分析、研究了我國建築行業現狀以及當前建築市場和工程建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後,及時開出的一劑“藥方”,對於轉變建築業發展方式,促進全國建築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於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特別指出,今後要充分發揮協會在規範行業秩序、建立行業從業人員行為準則、促進企業誠信經營等方面的行業自律作用,提高協會在促進行業技術進步、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反映企業訴求、提出政策建議等方面的服務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