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俗文化概觀

中國年俗文化概觀

春節,之所以能成為中華民族的盛大節日,被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所重視,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春節期間的各種民俗活動中,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容,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和標誌。它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謳歌了欣欣向榮的美好生活與人民的安康樂業;它是古老東方民族的文化坐標,矗立在華夏兒女的心中。《中國年俗文化概觀》試圖通過資料文獻的蒐集、整理、概述,對民俗學--春節文化這一獨立學科做拋磚引玉的工作…… 《中國年俗文化概觀》由史建平、李憲亮編著。

基本介紹

  • 外文名:General Survey of the Chinese Soring Festival Culture
  • 書名:中國年俗文化概觀
  • 作者:史建平 李憲亮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5436422
  • 出版社:朝華出版社
  • 頁數:267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已經成為華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是中國最大的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史建平、李憲亮編著的《中國年俗文化概觀》內容是以民俗學角度研究和介紹春節文化,從春節的由來到春節的符號,各地域春節文化的比較,都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書中全面映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特性和審美精神,使人們在了解春節文化的同時,進一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濃郁的氣息。

作者簡介

史建平,1965年7月出生於寧夏銀川市,教育學碩士。曾歷任幾家國企高管。1999年至2003年任《青年生活導報》編輯部主任、編委會副主任。2001年4月當選寧夏回族自治區第七屆青聯常委。2010年1月任寧夏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從少年時代起就喜好古玩、字畫收藏,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熱愛並有頗深的研究。李憲亮,陝西籍,1958年出生。延安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曾任《青年生活導報》總編,現任寧夏文史研究館副巡視員兼業務處處長、《寧夏文史》副總編。2011年出版古體詩文集《境由心生》,參與編輯、編著了《寧夏曆代藝文集》《寧夏曆代詩詞集》《中國回族文學概論》《寧夏民國風雲實錄》《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寧夏卷》等十多部著作。

圖書目錄

緒諸
春節文化的生命化解讀
第一章 中國年的傳說與起源
第一節 含義與起源
第二節 演變與傳說
第二章 尋找中國年文化發祥地
第一節 年文化源頭在哪裡
第二節 四川閬中說有依據
第三節 山西說有記載
第三章 中國文化符號(上)
第一節 年文化習俗符號
第二節 年文化藝術符號
第三節 年文化飲食符號
第四節 年文化娛樂符號
第四章 中國文化符號(下)
第一節 年文化吉祥圖
第二節 年文化與生肖吉祥物
第三節 古代春節習俗趣談
第四節 流傳至今的年文化習俗摭拾
第五章 中國年文化詩詞
第一節 年文化詩詞
第二節 年文化歌謠
第六章 民國滬年文化審美形態
第一節 老北京年文化形態
第二節 老上海年文化形態
第七章 當代年文化聚焦
第一節 春晚文化的演變與審美狂歡
第二節 春晚文化的意義與審美價值
第三節 間中古城春節文化
第四節 孔府(闕里賓舍)里的春節文化
第五節 西安的春節文化
第六節 廣東春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第八章 少數民族年文化攬勝
第一節 土家人春節別有情趣
第二節 滿族春節文化
第三節 納西族春節文化
第四節 羌族春節文化
附錄:外國人與中國春節文化
參考書目
後記

序言

廣義地說,春節文化是屬於中國民俗文化學範疇,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學科。關於這一方面的研究,一般稱之為人類科學,即廣泛地研究人類的身體形質、社會、民族、文化的科學。故研究民族、文化、社會的科學,也自然就成為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學科。我們這裡所謂春節文化,是指以華夏文化民族為主旨,換言之,以具有民俗文獻的特定民族與文化為對象,或對於特定的文化要素,通過華夏諸民族生活之不同表征,進行廣泛梳理研究之學問。
現在,就我們所知,為了給中國春節文化研究這一民俗學學科奠定基礎,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系統學科,在方法論上,仍然還是抽象的、概念的。在國內所見到的一些著述,皆為大眾類知識讀物,尚無全面深入細緻地學理性論述,這是很令人遺憾的事情。當然,《中國年俗文化概觀》一書,雖然也算不上是一部純粹的學術專著,但不論就其量還是質,皆足以贏得學界尊敬。該書試圖通過資料文獻的蒐集、整理、概述,對民俗學——春節文化這一獨立學科做一些拋磚引玉性工作,無疑是奠基性的。我們認為:春節文化立足於現代民族的社會學,是探求華夏諸民族生活的自然法則的科學。那些看似“雜亂無序”地積累下來的各個時代的春節文化資料,不是單純憧憬逝去的歷史文化記憶中介,而是欲從中發現中華民族審美生活的一般法則;春節文化的相關討論,是欲將此作為一個學術上的有機整體而使之系統化與科學化,它在科學上,與民族心理學、民族學、社會學等相融合。通過梳理,目的在於讓人們認識民族的、種族之特性,以及民族的審美精神。在實踐方面,立足於科學的基礎,探索處於變革時期人們如何在精神上得到舒緩與釋放,探索、敘述、說明人們從自然的生活關係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來的民族文化記憶,以及在與自然的關係中受到制約的一些生活樣態與精神之表達。春節文化,不僅指個人,只要是華夏民族共同體的成員,無論是有教養者、無教養者皆應同樣對待。只要是精神文化與審美世界的創造者、春節生活樣態的創造者,皆為我們加以研究之對象。市民、工人、民工、私營業主、手工業者,他們都不僅僅是個人,而是華夏民族共同體成員,皆應作為春節文化研究之對象。
春節文化的研究對象,我們僅限定為民間傳承或庶民生活。兩者雖然緊密相關,但並不相同。前者為知識,後者為知識的保持者。究竟以何者為對象,決定著春節文化科學性質的明顯不同,方法也因之而異。我們的春節文化研究,是在華夏民俗學影響之下起步的,我們把春節文化的對象基本限定為民間傳承,其知識、技術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的、從父母到子女、從子女到孫輩,以心傳心地傳承下來,這就是民間傳承。民間傳承的春節文化,意味著在一切國民之間所保持的傳統知識,技術傳承、庶民心理,皆留存著民間審美意識、生活習俗變遷之痕跡。我們通過這一文化變遷脈絡,判斷現代生活之中還有多少古老的習慣,這不僅要探求事物的原始形態,更重要的是要闡明其與時俱進的文化進程與審美精神。作為春節文化學科對象的民間傳承,一方面,限定為庶民是知識、技術之傳承者;另一方面,一般國民所具有的庶民心理也是春節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迄今,我們的調查、研究,幾乎皆以村落街道社區為場閾,根據從那裡所得到的一些資料來回答問題。關於對象的抽象論述,姑且置之。春節文化起初,就是把研究對象放在與村落街道社區共同體的關聯上來考慮的,把舊時春節傳統文化作為研究的目的。這本就是我們的著眼點。關於村落街道社區共同體的概念限定,其實也並不十分明確,因為共同體與家族皆同樣是社會最重要的基礎集團之一。不僅社會學要研究它,對於經濟史、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也具有重要意義與價值。共同體具有它自身文化的、社會的性質,人們作為春節文化的創造者及保持者而生活於其中。村落街道社區文化現在依然保存在那裡,春節的民俗符號是作為文化形態的共同體,春節文化討論到村落街道文化時,不是抽象地確定概念,而是必須在它與共同體的關聯上才能加以梳理、闡明。
當下的春節文化,所涉及的領域是廣泛的。首先是具體的生活事實與審美習慣。在共同體的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庶民生活的各種現象——從住宅、服飾的樣式形態到日常的生活與審美習慣。我們把物質文化、家族生活、社會組織、勞動習慣、廣義的社會習慣,看作是日新月異的共同體本身的生活樣式,必須把這種生活樣式看作是共同體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我們還看到,在日常節日生活中,有許多精彩紛呈的審美現象,以其精妙絕倫之姿態,為民眾帶來審美享受,諸如居家裝飾、庭院綠化、節慶禮品包裝等,皆顯露出藝術化、審美化的追求,這是任何精英文化不可替代的。這些,皆為共同體生活內容之表達與形式再造,也使共同體生活具有了一種審美特徵性。其次是精神文化,如春節民間信仰、傳說、民間醫療、庶民的倫理觀念、經驗知識等共同體成員的價值信念。又如故事、傳說等皆與生活事實不同,不一定明顯地表達出共同體之特徵。這些不是依存於共同體,也不是直接與共同體緊密結合的,它們完全分散於個體之中。這些文化,卻屬於特定的文化領域,常常是華夏民族共通的,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審美共性,必須把它們作為廣泛的民族文化領域或審美領域予以把握。這些文化要素,有的來源於原始文化觀念,有的可能在古代或中世紀曾是科學觀念,後來演變為民間一般普泛化、迷信化的觀念習俗,而套用於民間生活以至醫療的實際中去,有些符號可能還原為咒術信仰。這種文化要素的現實性與社會進步意義較少,倒是本身會有一些歷史的民族心理學的意義。但如果說,精神的作用能夠產生傳說,信奉某種神靈,給素材以某種形式而製作用具,或者建立某種社會組織,那就必須提出作為其原動力的精神的作用予以理解、分析,並在理論上加以發展。但僅僅做到這一點,也並不能解決精神的作用是基於何種要求的問題。傳說、故事都不僅是信仰的表征,而且可能是社會民眾生活的反映。民間信仰,不僅是信奉超自然的東西,而且是個人依賴於它並以此達至精神彼岸之心靈中介,作為社會的某種規範,仍具有一定積極意義。民間組織也是適應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以至在同一社會共同體中,形成具有結構與機制不同的一種組織。有的繼續存在,有的解體。信仰、故事、傳說,是民間組織為適應生活要求和審美意趣而創造出來並形成的一種形式。
中國的春節文化,是在整個華夏文化變遷中不斷演化、不斷發展而逐漸成熟起來的,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前進,受到文化教育的人越多,其保持傳統文化習俗的人就會越來越少。不僅如此,人們或者有意識地從各種古老習俗、傳統觀念中游離出來,或者有意識地對它們進行“改造”。生活結構的合理演化加速了古老習俗的瓦解,不用說,傳統春節文化之變遷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由於人們接受教育的背景、知識結構、性別、年齡的不同,各自的表達方式與審美風格也會多種多樣,優劣互見。在審美形態上,城鄉互滲,融為一體,都市的生活樣式迅速浸透到今天的村落社會生活之中。傳統的春節文化習俗,有些已經消失,有些正在發生質的變化。為適應新的情況,春節文化研究要有新的學術思路與研究方法,並進一步拓展新的領域。當然,這是一項十分繁重的課題,必須在與共同體的關聯上來提出構想。共同體是一個有組織的民間社會集團。換言之,是以向著一個中心的共同生活為目的的結合體。共同體文化就是為了生活的目的,在共同體內豐富多樣地被創造出來——這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法,並保持著傳統的日常審美樣態。共同體和整個社會、民族的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對自身文化與對更廣闊文化領域的審美價值認識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在對自身文化審美價值的認識中,也產生了易於接受其他審美形式的思維觀念。廣義的春節文化,是要從審美心理學角度來掌握的文化發展脈絡,同時也必須從社會學方面加以考察。從歷史觀點來看,傳統春節文化的重要保持者是庶民,除此之外,近代企業的工匠也是傳統春節文化的保持者。在同一共同體中,他們外表上保持著同一文化,似乎形成一個小的社會統一體,但是他們與村民比較,與整個社會接觸較多,他們與整個社會的文化融為一體,這種情況與近代以來商品經濟的浸透有密切關係。村民流入城市與市民相融合,新的文化不斷輸入,構成鄉村春節傳統文化的基礎就逐漸發生了變異。面對這種情況,春節文化的研究也必須有新的謀劃策略。
對於民族共同體文化,必須從歷史的發展方面來掌握,要在當下的文化共同體中來認識原始的、本質的春節文化形態。比起都市文化、近代文化,雖說帶有某種相似性,但當下的節慶文化已經是經過歷次多元化發展、演變過來的節慶文化了。我們必須從這種演化脈絡中,努力發掘帶有本質性的節慶文化精髓,故有時要根據文化的殘存文獻來進行彌合、“復原”。說穿了,其本質的中國春節文化就是庶民的文化,發展、演化了的春節文化也可稱之為(城市)市民文化。(鄉村)庶民春節文化是演化比較少的文化,市民春節文化是新舊融合的文化。在單一不變的春節文化基礎上,就能夠理解交匯融合的春節文化的意義。春節文化研究,首先必須面向上述意義的原始文化符號的保持者,同時面向形成共同體傳承下來的春節文化,春節文化研究,首要的研究領域應該就在這裡。通過對他們的文化予以梳理研究,才有可能達到對整個華夏民族文化的深刻認識。
迄今的春節文化研究,採集的是華夏各民族的各種民間傳承、傳統的春節文化符號要素,大多把它們從文化要素相互間的關係中清理出來,加以歸納與解讀。當下的春節文化研究,我們是以在某種範圍內蒐集資料為目的,而限定了一定範圍。基本上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靈感覺到的事物相互結合起來,達到能夠了解人們的情意的作用。主要是有形文化(衣、食、住等生活資料之取得,交通、勞動、社會民間組織、婚姻、誕生、死亡、節日活動及祭禮),語言藝術(故事、傳說、詩詞、民謠、謎語、諺語等),心意現象(知識、生活技術、生活目的),這些不一定是根據採集目的限定之範圍。其意圖可能是要通過這些節日問候要素,來全面掌握生活樣態與精神存在。但是,迄今我們的研究與其說是綜合地掌握,倒不如說是停留於各種文化要素與民間文化之傳承的研究梳理上。因為,綜合地理解民族文化是困難的,但研究春節文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認識與理解文化的整體結構。為達到這一目標,把各種春節文化要素,放在與整體的民族文化關係上來掌握也是困難的,如同一藝術造型,在民族共同體成員中的審美解讀差異很大,各有千秋。作為其前提條件,我們通過各個共同體來掌握其春節文化的結構與機制,並通過一些文獻解讀的相互比較,從中來理解、把握中國的民族精神與審美文化因子。因此,我們的解讀,首先面對共同體成員,不用說,共同體是一種社會民間組織。換言之,即生活體——意味著人們相互行為的約束,以及為了共同的行為的人與人的組合架構——人們相互的關係是在一種謀劃策略約束之下維持的,也可以將此稱之為一種社會結構吧。所謂審美生活樣態,自然就是這個結構中人們的活動了。
總之,中國春節文化是一種古老悠久的文化,是在歷史的發展脈絡中積澱而成的。春節文化研究,必須解讀那些從古至今積累凝成的各種文化的、心理的、審美的文獻資源,以此為出發點,不斷深入下去,繼往開來,不徒與時賢爭短長,我有我法,自會生面別開。在當下的研究中有一個問題是,春節文化的歷史性質與現代性質。即使春節文化的研究目標是要闡明文化的發展過程,也必須明確地解讀春節文化的現狀結構、功能關係,達至“異人輻輳,猛士如林”(陸機語)之效應,並以此為基礎來給予學術回答。假如目的在於現代文化學研究,也要以歷史文化的發展為前提,唯其如此,才能闡明現代春節文化的結構與功能。時下的春節文化研究,仿佛一般主張闡明春節文化的當下意義,但真正的學術研究,卻幾乎皆鐘情於深厚的歷史的生命考量。陸游論詩有“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之說,他所說的詩外功夫其實就是人的生命養潤、陶煉之功夫。學術中的詩意——創造性——的獲得,一如詩的創作,在表層的技巧性操作後面真正起作用的是由養潤與陶煉功夫而來的那種生命之感悟。純粹的技術性考證在人文領域是不存在的,考證之緣起、考證過程之延伸及對考證結果的運用,皆會牽連到必要的價值選擇和想像力所由此發動的心靈的敏感,這種選擇與敏感追到根處,總與研究者的生命格局有關。雖說研究者站在歷史的立場,但文獻中寓著祖先的靈魂密碼,它須得當下的運思者的靈魂去解析與呼喚。究竟是以春節文化的歷史性為主要研究目的,還是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文化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上,可由研究者自己來選擇,在春節民俗文化學上,選擇任何一個方面或角度都是允許的。但無論哪種選擇,說到底就是要用靈魂呼喚靈魂,喚醒文獻中棲居的靈魂不僅需要呼喚者有一份相應的生命的真切,而且需要呼喚者有一種儘可能無愧於被喚靈魂的生命的分量。這就是春節文化解讀的生命化傾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