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帝師傳

中國帝師傳

《中國帝師傳》是中國人事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圖書,由馮瑞珍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帝師傳
  • ISBN:780189539
  • 出版社:中國人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1-1
基本信息,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帝師傳
ISBN:780189539
作者:馮瑞珍
出版社:中國人事出版社
定價:48
頁數:478
出版日期:2007-1-1
開本:16
包裝:平裝

簡介

“古之學者必有師”,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在《師說》里的著名論斷。隨著《師說》在中學語文課本里的歷年講授,這一論斷也一代一代地深入人心。韓愈說得很清楚:“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裡的師是指啟蒙教育,知識傳授方面的老師。
被歷代帝王奉為大成至聖先師的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論語·述而》)這裡的師,是指可以借鑑的人。
詩聖杜甫在《醉時歌》里說:“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鬢如絲。日糴太倉五升米。時赴鄭老同襟期。得錢即相覓,沽酒不復疑。忘形到爾汝,痛飲真吾師”。這裡的師,是泛指學習的榜樣。
“老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齊裹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是指年輩最尊的學者。明、清兩代,生員和舉子對主試的座主和學官也尊稱“老師”。隨著漢語雙音節辭彙的大量發展,“老師”成了對教學者的通稱。
“帝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留侯世家》:“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很明確,“帝師”是指皇帝的老師。
皇帝一詞首見秦朝,秦消滅六國以後,建立了統一的秦朝。《史記·秦始皇本紀》: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日:“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為最’。臣等冒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為‘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號,號日‘皇帝’。他如議”。
秦始皇贏政稱始皇帝以後,沒有帝師。任何人都不能左右他的意志,他只需要輔佐的文臣武將,而在他從政之前,是經過認真培訓的,培訓者當然是帝師級的人物。不過那時沒有帝師的稱呼,而是別的說法。
從中國古代史來看,自大禹將帝位傳給兒子夏啟,禪讓被世襲取代。
自夏、商、周以來,無論是當朝的天子,還是列國的諸侯,為了江山永固,必須保證繼承人有足夠的知識才幹,有駕馭群臣的能力,有處理複雜事務的本領,有處變不驚,能應付突發事件的經驗。這一切,往往是在作太子或作儲君時先期學習的結果。朝中就設有輔導太子或日儲君的官職,其歷代稱謂略有不同:
《北堂書鈔》卷五十引許慎《五經異義》:“天子立三公日太師、太傅、太保,……又立三少以為之副,日少師、少傅、少保,是為三孤”。《通典》卷二十:“孤,特也,言卑於公,尊於卿”。
太師官名西周始置,原為軍隊最高統帥。春秋時晉、楚等國延用,成為輔弼國君長官。戰國後廢。漢又設定。歷代相沿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西晉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合稱三師、三少。北朝的魏、齊沿設,隋以後歷代不改。明、清以朝臣兼任,三師、三少遂成為虛銜。
從這些職稱可以看出,帝王對於接班人的培養教育是煞費苦心的。一旦太子即位,三師、三少就是帝師,享受崇高的榮耀。當然,如果太子被廢黜,這些三師、三少也就面臨丟官罷黜的命運。所以,無論是從忠君的觀點出發,還是為自身的利益著想,這些人都會盡心竭力。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某一方面的傑出人物,合起來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學得文武藝,貸予帝王家”是一般學子的理想。
“儒者從來作帝師”是高級學者的崇高理想。他們從沒有謀權篡位取而代之的野心,只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壯志。齊家靠自己,治國平天下就要靠明主了。他們就是要通過自己對皇帝施加的影響,間接地完成治國平天下的宏願。正如大詩人李白《贈錢征君少陽》云:
白玉一杯酒,綠楊三月時。春風余幾日,兩鬢各成絲。
秉燭唯須飲,投竿也未遲。如逢渭水獵,猶可帝王師。
但他們畢竟是臣、是仆、是奴,遇見一個桀驁不馴、胸無大志的怪胎,他們也只有一籌莫展,望洋興嘆。所以,教育不是萬能的,歷朝歷代總是有不斷更替的,不會只因為帝師們的努力就千世、萬世地延續下去。
太平皇帝的早期教育是由三師三少完成的,馬上皇帝呢,他們的帝王之術是從哪裡來的?
馬上皇帝是指開國皇帝,是指憑自己本事打下江山來坐的皇帝。如劉邦,朱元璋之流。眾所周知,他們是談不上早期教育的。
知識有兩種,一是書本知識,通過讀書受教育得來,一是社會知識,由社會實踐得來。劉邦、朱元璋們雖然讀書很少,但社會實踐經驗豐富,能夠掌握人們心理,有大志而不拘小節,能識人而善任,不敝帚自珍而虛心就教,終成大業。
有人對劉邦作皇帝很不服氣,認為是偶然因素在起作用。對朱元璋由一個放牛娃而成了皇帝也不服。君不見,《史記·高祖本紀》云:
高祖置酒洛陽南宮。高祖日:“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日:“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嫉賢妒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於幄帷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好個“知其一,未知其二”。試問不服氣者,你可有此自知之明,你能使幾個人傑為你所用?
朱元璋也是一樣。想劉伯溫是何等人物,飽讀詩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五經,曉六藝,有北諸葛南伯溫之譽。元廷不能用,而朱元璋用之,終成一國皇帝。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劉邦、朱元璋之流憑其過人之處,借天時、地利、人和之便,彌補早期缺憾,知人善任,順應歷史潮流,終成一代帝王。
本書從記敘帝師生平事跡入手,再現了帝王之師對歷代帝王的教育、指導和輔佐,同時揭示了帝師以其亦師亦臣的特殊身份,對帝王決策的各種正面、負面影響之謎。展現給讀者一幅亦真亦幻的歷史畫卷,道出一些亘古不變的歷史發展規律。
編寫過程中,筆者力求以史實為依據,綜合最新學術觀點,同時結合筆者認識,融知識與趣味於一爐。但由於時間、水平、篇幅諸多因素,本書很難盡如人意,願讀者能不吝賜教,以便再版時改正。感謝幸甚。

目錄

毀譽參半 第一帝師——呂不韋
才智卓越 兩代帝師——李斯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張良
公而忘私 成就大業——蕭何
足智多謀 傳奇帝師——陳平
昭宣中興 輔政功臣——霍光
剛正不阿 勤心輔政——肖望之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諸葛亮
出將入相 皇帝名師——王猛
三朝漢臣 力輔北魏——崔浩
文武兼備 國之能臣——高熲
直言進諫 帝王明鏡——魏徵
忠誠謙和 雄才大略——房玄齡
剛直敢言 知人善薦——狄仁傑
宦海沉浮 論語治國——趙普
忠直善斷 帝王之鑑——寇準
天下匠才 文明帝師——耶律楚材
藏族靈魂 薩迦精英——八思巴
安邦治國 萬世奇才——劉伯溫
讀書種子 以身殉道——方孝孺
四朝元老 輔國重臣——楊榮
才高德薄 奸佞帝師——嚴嵩
殫精竭慮 功高震主——張居正
戍邊功臣 戎馬帝師——孫承宗
秋到黃花 晚節馨香——陳廷敬
一代名臣 帝師元老——朱軾
文壓三江 鑒修四庫——王爾烈
兩朝帝師 十載樞臣——翁同和
世代簪纓 末代帝師——陳寶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