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是2011年5月1日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鄧佑玲 。本書主要介紹了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的基本內容、研究方法、審美模式等內容。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是中華民族美學史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建設中國特色美學學科體系的組成內容之一。
2.中國少數民族美學是由民族學和美學形成的交叉分支學科,它是通過研究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審美活動,旨在探究各民族在長期審美實踐活動中積澱形成的獨特的審美心理、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及其審美模式,揭示不同民族及人類審美在人性發展層面的終極價值。
3.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應以人類學的田野調查、考古學、歷史比較語言學、心理學的方法為主,以對少數民族生活實踐的田野考察和不同民族的審美比較研究為特色。
4.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模式是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的核心。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模式是不同民族在長期審美實踐活動中積澱而成的審美個性。它包括兩個層次結構:一是外在樣態或表層結構,即不同民族審美個性的表層樣態;二是深層結構或內在意義,即表現不同民族審美個性的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民族審美模式的深層結構或內在性格是民族審美模式存在的核心,表層結構是表現民族深層審美結構的象徵符號。
5.從文化類型學以及少數民族審美實踐出發,可將中國少數民族的審美模式大致分為遊牧民族、農業民族、海洋漁獵民族三大類。
6.促使少數民族審美模式形成的因素多種多樣,可概括為由“自然生態環境——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求美衝動——文化固化”四類要素構成一個要素鏈條。在少數民族審美模式的形成上,這四類要素髮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自然生態環境是物質條件,物質生產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礎,而追求美的衝動和審美思維的自我發展是關鍵,宗教、語言、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則是少數民族審美模式形成並得以固化和承傳的重要載體和土壤。
7.本書嘗試運用多因素論、建構理論、蒸餾理論等不同層次的理論,解釋少數民族審美模式的形成機制問題。即認為少數民族審美模式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形成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雛形到成熟的建構過程,同時其形成還經歷了一個從多種文化功能到單一文化功能的蒸餾過程。
8.少數民族審美心理既遵循人類審美的共同規律,也表現出強烈的民族個性。
圖書目錄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特徵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的概念
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四節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的學科發展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概況
第二節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學科構建
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的研究價值
第三章 從美的現象到審美模式
第一節 美的現象與本質
第二節 審美態度與審美活動
第三節 審美模式
第四章 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模式的存在形態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模式的劃分
第二節 草原遊牧民族的審美模式
第三節 青藏高原遊牧民族審美模式
第四節 農業民族的審美模式
第五章 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模式的形成機制
第一節 少數民族審美模式形成的因素
第二節 少數民族審美模式形成的建構過程
第三節 少數民族審美模式形成的蒸餾過程
第六章 中國少數民族審美心理
第一節 民族審美心理的構成
第二節 民族審美心理類型及特點
第三節 民族審美心理的形成與發展
結語
參考文獻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相關論文
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相關著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