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概論》一書中,作者楊澤明、馬更志重點研究了“文脈”的延續與古代民族思想發展史的對應關係、語言與文字的相互依存關係、漢文古籍與少數民族古籍的互補關係、文獻譯介與文化交流的傳播關係等歷史進程中的文化現象,使之具有了歷史性與系統性。以史為綱,以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兩者關係的研究為切入點,分別從文化內涵、內容結構、發展途徑及文化整合等方面展開研究。 作者把民族文化和歷史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以客觀事實與邏輯推理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既揭示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又突出了民族文化的整體性質,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主要功能、文化條件和發展要務進行嚴謹論證,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現代轉化、少數民族古籍與現代化、文化創新機制、古籍文化資源整合、對外文化傳播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獨特見解。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概論
-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 頁數:468頁
- 開本:16
- 作者:楊澤明 馬更志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004749
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作者簡介
楊澤明,藏族,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人,甘肅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副教授,出版著作《西部開發與民族發展》,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甘肅藏傳佛教愛國宗教力量建設的形勢與對策》及省級課題《藏區現代化發展與藏傳佛教文化的關係研究》等8項,參與《中華文化與統一戰線》《愛國宗教力量建設問題研究》等教材編著,發表論文《古代民族“文脈”觀念的當代傳承》《民族文化交流與民族關係》《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當代訴求》《三十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嬗變》等40餘篇。馬更志,藏族,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人,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少數民族語言古籍處處長、全國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少數民族語分會藏語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主編《甘肅少數民族古籍叢書》《安多政教史》《歷世嘉木樣大師文集》《薩迦五祖文集》等16部專著,出版譯著《拉卜楞寺志》等,完成《香鄉藥城》《仙界遣使》等譯作,整理翻譯藏族古籍《世界形成之歌》《藏族民間敘事詩集》等多部,主持編纂了《甘肅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甘肅省少數民族珍貴古籍目錄》等,發表論文20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民族古籍文化學的建構與拓展
第二節 中國民族古籍文化學的性質和任務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是一個極其廣闊的領域
第四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的方法論
第六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二章 古代民族的“文脈觀念”
第一節 “文脈”產生於古人的經驗系統
第二節 民族變遷與“文脈”的延續
第三節 “文脈”所體現的文化傳統現象
第四節 古代民族“文脈”的當代傳承
第三章 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概論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是歷史的一面鏡子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節 少數民族古籍所擁有的基本精神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所涵蓋的傳統文化
第四章 少數民族古籍與文化理論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文化解讀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形成的幾種特徵
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與文化的關係
第四節 中國民族古籍文化的三個層次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影響作用
第六節 多維視閾下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五章 考古出土類屬古籍文化面貌
第一節 考古學涵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 考古學與古籍研究的關係
第三節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及其文化面貌
第五節 夏商周考古發現及其考古文化
第六章 少數民族古籍的文化形態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形態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形態界分
第七章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發展演變:形成期
第一節 古代民族及其生成的基礎
第二節 多民族徙居中原
第三節 古代部落向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第四節 周以前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層次
第五節 殷周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特性
第八章 民族及其古籍文化的發展演變:發展期
第一節 諸侯稱霸時期的民族文化關係
第二節 秦漢時期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演進
第三節 西域民族及其古籍文化
第四節 胡人內遷與“五胡亂華”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六節 隋唐宋遼金時期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七節 元明清時期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八節 少數民族古籍發展時期形成的三種特型文化
第九章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發展演變:轉型期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轉型期
第二節 當代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三節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四節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五節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六節 中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十章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語言文化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語屬及其文化特點
第二節 少數民族的口傳古籍概念
第三節 古代少數民族口碑古籍文化的特殊作用
第四節 “口書”的文化體系及內涵
第十一章 少數民族古籍的文字文化
第一節 古代符號文字
第二節 我國古民族文種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文字特點
第十二章 少數民族古籍“諸書”文化發展源流
第一節 古籍“諸書”的萌芽期
第二節 少數民族文獻的歷史文化價值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載體文化
第四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版本文化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裝幀文化
第六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譯書”及譯介文化
第七節 少數民族古籍“經史子集”的文化類別
第十三章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之同異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的傳承責任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之異同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合璧”研發走勢
第十四章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與現代創新平台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當代訴求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開發利用與現代化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創新實踐
後記
第一節 民族古籍文化學的建構與拓展
第二節 中國民族古籍文化學的性質和任務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是一個極其廣闊的領域
第四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的方法論
第六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第二章 古代民族的“文脈觀念”
第一節 “文脈”產生於古人的經驗系統
第二節 民族變遷與“文脈”的延續
第三節 “文脈”所體現的文化傳統現象
第四節 古代民族“文脈”的當代傳承
第三章 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概論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是歷史的一面鏡子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是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節 少數民族古籍所擁有的基本精神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所涵蓋的傳統文化
第四章 少數民族古籍與文化理論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文化解讀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形成的幾種特徵
第三節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與文化的關係
第四節 中國民族古籍文化的三個層次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影響作用
第六節 多維視閾下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五章 考古出土類屬古籍文化面貌
第一節 考古學涵義及其重要性
第二節 考古學與古籍研究的關係
第三節 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第四節 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及其文化面貌
第五節 夏商周考古發現及其考古文化
第六章 少數民族古籍的文化形態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形態的內涵與外延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形態界分
第七章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發展演變:形成期
第一節 古代民族及其生成的基礎
第二節 多民族徙居中原
第三節 古代部落向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第四節 周以前民族文化的內涵和層次
第五節 殷周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特性
第八章 民族及其古籍文化的發展演變:發展期
第一節 諸侯稱霸時期的民族文化關係
第二節 秦漢時期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演進
第三節 西域民族及其古籍文化
第四節 胡人內遷與“五胡亂華”
第五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六節 隋唐宋遼金時期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七節 元明清時期的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八節 少數民族古籍發展時期形成的三種特型文化
第九章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發展演變:轉型期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轉型期
第二節 當代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三節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四節 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五節 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六節 中南地區少數民族古籍文化
第十章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的語言文化
第一節 中國少數民族語屬及其文化特點
第二節 少數民族的口傳古籍概念
第三節 古代少數民族口碑古籍文化的特殊作用
第四節 “口書”的文化體系及內涵
第十一章 少數民族古籍的文字文化
第一節 古代符號文字
第二節 我國古民族文種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文字特點
第十二章 少數民族古籍“諸書”文化發展源流
第一節 古籍“諸書”的萌芽期
第二節 少數民族文獻的歷史文化價值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載體文化
第四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版本文化
第五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裝幀文化
第六節 少數民族古籍的“譯書”及譯介文化
第七節 少數民族古籍“經史子集”的文化類別
第十三章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之同異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的傳承責任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之異同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與漢族古籍“合璧”研發走勢
第十四章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與現代創新平台
第一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當代訴求
第二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開發利用與現代化
第三節 少數民族古籍文化的創新實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