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鯢

中國小鯢

中國小鯢(學名:Hynobius chinensis)是小鯢科小鯢屬的一種動物,身長100毫米至150毫米,長有4足,頭大扁平,尾末端呈刀片狀,淡黃色,綴有黑色星點。屬兩棲動綱,有尾目,小鯢科,小鯢屬。靠肺和濕潤的皮膚交換空氣呼吸,離開水面陸棲時不敢離水源太遠,以苔蘚或節肢動物幼蟲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中國小鯢
  • 二名法:Hynobius chi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兩棲綱
  • :有尾目
  • 亞目:小鯢科隱腮鯢亞目
  • : 小鯢科
  • 小鯢屬
  • :中國小鯢
  • 分布區域:湖北宜昌和福建連城賴源
  • 命名及年代:Guenther, 1889
  • 保護級別:瀕危(EN),來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分布範圍,生活習性,估計數量,種群現狀,保護措施,

物種學史

中國小鯢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看上去似蜥非蜥,似魚非魚,跟娃娃魚相似。但它卻並非魚類,而是一種兩棲爬行動物。它可以用肺呼吸,像青蛙一樣,需要藉助濕潤的皮膚來進行氣體交換,作為輔助呼吸,所以必須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以昆蟲、蠕蟲、蚯蚓等小動物為食。
據了解,1889年,一外國人最早在湖北宜昌發現這種小動物,定名為“中國小鯢”。上世紀30年代,又有人在福建崇安、浙江溫嶺和湖南祁陽發現過“中國小鯢”,爾後便銷聲匿跡
由於瀕臨滅絕,1986年與國寶大熊貓一起被國家 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事實上,這種有3億年歷史、與恐龍同處一個發展時代,當年曾與恐龍“稱兄道弟”的古老物種,歷盡滄桑劫難能頑強地繁衍生息至今,本身就足以令人震撼,堪稱珍貴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學家譽為研究古生物進化史的“金鑰匙”。
2005年05月02日,在湖南省安仁縣豪山鄉發現了很多。
紅皮書紅皮書
2007年8月,甘孜州海拔4600米一海子出水溪谷中發現很多,地方老百姓用來泡酒飲用,據說可以治胃病。
2007年12月9日,中國小鯢在廣東東莞觀音山森林公園內的原始次森林一小溪岩縫中被發現。
2008年在四川省達州市萬源一個溶洞,當地村民發現過中國小鯢。
2007年和2015年,廣東東莞觀音山景區工作人員在景區內先後兩次發現了中國小鯢。
2013年2月,湖南省衡陽縣岣嶁峰內發現兩條中國小鯢,同年10月,湖北省宜昌市長陽縣火燒坪鄉某工地上,一輛挖機在挖石頭時,挖出了一條中國小鯢,後被當地林業部門放生。
2015年10月,在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當地遭受暴雨洪災侵襲,造成部分鄉鎮水土嚴重破壞,給小鯢的生存環境帶來嚴重的影響,一些小鯢在洪災後爬出洞穴,爬到田間地頭,被民眾捕捉。之後,當地畜牧獸醫水產局將回收的300多隻珍稀小鯢放生。

形態特徵

中國小鯢全長83~155 mm,尾短於頭體長。背面為均勻一致的角黑色;腹面淺褐色,散以深色 斑。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圓;眼背側位,瞳孔圓形;鼻孔略近吻端,鼻間距略大於或等於眼間距;無唇褶,有喉褶;犁骨齒列呈"V"形,內外枝交角略超出內鼻孔前緣,內枝在後端靠近但不相連線。軀幹粗短而略呈圓柱形,體側肋溝10~12。四肢較長,貼體相向時指趾相遇,四指五趾,較平扁,游離無蹼,掌跖指趾均無角質鞘。尾基部略圓,往後側扁,末端刀片狀。
中國小鯢中國小鯢
全長165~205 mm,尾長為頭體長的85%左右。頭部較大,頭長大於頭寬; 吻端圓,無唇褶; 無囟門, 向後端延伸達眼球中部, 內枝有齒11~15枚,外枝有齒6~9枚,左右內側後端中線相接或相距近。軀幹較短而粗壯,尾基部略圓,向後至尾末端逐漸側扁,無背、腹鰭褶或很弱,有的個體尾末端呈刀片狀。體背麵皮膚光滑,眼後至頸褶有一條縱膚溝,頭頂部有一“∨” 形脊,肋溝11~12條,左右肋溝在腹中線相遇; 頭腹面光滑,頸褶不明顯或略顯。四肢較粗壯,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重疊2~3條肋溝之間距; 掌、跖部無黑色角質層,無掌突和跖突; 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第五趾短小。體尾背面幾乎為一致的黑色或褐黑色,少數個體有1~2個黃色斑點; 腹面淺褐色,有大理石黑褐色斑。卵粒乳黃色。
中國小鯢中國小鯢

生物學資料

該鯢生活于海拔1 400~1 500 m的山區。成鯢多棲于山間凹地水塘附近植被繁茂的次生林、雜草和灌叢內,營陸棲生活。每年的11月和12月到水塘內交配產卵,卵袋成對沉於水底,呈“C” 形,卵袋長約250mm,直徑100 mm左右,每對卵袋內含卵60~80粒。繁殖水域水質清澈,pH7,水塘水深5~30 cm,卵袋多產在水深10 cm左右處。卵群在室內孵化和飼養4個月,亞成體全長約55 mm。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種。分布於湖北、浙江、福建、湖南、貴州。

生活習性

棲息於丘陵或低山。非繁殖季節營陸棲生活,平時多隱藏於潮濕疏鬆泥土、腐葉層或石塊下方,常可從耕地下或腐枝爛葉中挖出。陰雨天或傍晚到地表活動,攝食蚯蚓、昆蟲或其它節肢動物及其幼蟲。在浙江蕭山於11月底到翌年2月中旬產卵,在浙江義烏於1月初開始產卵,可延續到2、3月。產卵於水深幾十厘米、多雜草的小水塘中,卵膠囊長150~170 mm,中部直徑23~27 mm,成對卵膠囊以基端的柄粘附於水草或水下石塊上,每條卵膠囊含卵33~66粒,卵徑2.5~3 mm。孵化期40天左右,幼體有互相吞食現象。
丘陵丘陵

估計數量

Günther(1889年)依據Pratt在湖北宜昌採到的2號標本描記中國小鯢後,迄今未在湖北發現更多標本。Pope(1931年)報導在福建崇安採到一批幼體及8隻剛完成變態的成體。張作乾(1933年)報導在浙江溫嶺採到10尾成體及一批幼體。蔡春抹(1985年)在浙江義烏採到27尾成體與一批幼體及在鎮海採到一對卵膠囊;唐國起與張鸞笙等(1987年,1991年)在浙江蕭山採到20餘尾成體與一批幼體。總的看來,數量都不大。
湖北宜昌地圖湖北宜昌地圖

種群現狀

自1889年根據宜昌標本描記中國小鯢以來,湖北省再未見有報導。雖然本世紀30年代把福建崇安與浙江溫嶺標本暫時定為中國小鯢,但仍有不同意見,如蔡春抹(1985年)曾將浙江義烏與鎮海標本訂為義烏小鯢。因此,中國小鯢在我國的分布情況及數量問題仍待進一步研究。即以現有資料來看,本種數量仍屬稀有,逐年來人類活動擴展,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與污染,本種的棲息環境日漸縮小,其數量日趨減少。也有人把它當做寵物在花鳥市場販賣。
中國小鯢中國小鯢

保護措施

中國小鯢中國小鯢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評估級別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殺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將受到刑法制裁。
①開展調查研究,弄清中國小鯢的分布範圍、數量及其生物學與生態學,以為制訂保護措施的依據。
②建議湖北、浙江與福建三省將中國小鯢列為該省重點保護動物名錄。
③發現有人在販賣小鯢應報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